從《刺激1995》到《1917》一鏡到底——親民的大師,奧斯卡最佳攝影 Roger Deakins

從《刺激1995》到《1917》一鏡到底——親民的大師,奧斯卡最佳攝影 Roger Deakins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0.02.2020

對奪獎大熱門《1917》而言,這是鎩羽的一年,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都由《寄生上流》拿下。但眾望所歸,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在《1917》幾近炫技式的攝影代表作,包含本片最讓人驚艷的一鏡到底,讓他生涯第二次拿下最佳攝影獎(Best Cinematography)。

羅傑狄金斯是誰?兩年前他以《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首次獲得奧斯卡殊榮時,已是第 14 次入圍,過去 13 次入圍累積起他著名的「陪榜王」壓力、在 2018 年頒獎典禮得到釋放,彷彿村上春樹終於拿下諾貝爾獎。與得獎紀錄不相稱的,是他的前輩風範與作品成就——事實上,他首次於 1995 年入圍便是影史裡不可忽略的《刺激 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一直被視為最有影響力、最偉大的攝影指導之一,他的攝影同行 Rober Elswit 更曾開玩笑說,美國攝影工會「應該要幫羅傑狄金斯設定特別獎」。

不過,即使沒有奧斯卡的肯定,迪金斯已然是當代最讓人信服的攝影指導。在《1917》熱映當下,我們簡短回顧他的生平、作品與風格。

IMAGE

羅傑狄金斯以《1917》拿下生涯第二座奧斯卡最佳攝影。

遇見柯恩兄弟

羅傑狄金斯 1945 年出生在英國,從小喜歡畫畫、曾夢想成為畫家,進入設計學院後也產生對平面攝影的興趣,進而到國家電影與電視學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學習電影攝影。第一次申請時落選,他便帶著攝影機在家鄉附近拍攝各種農莊、村落,事後回憶這段經驗,他分享:「技術的訓練非常重要,但我覺得生活經驗比任何訓練都還更重要。」畢業後,他參與各種紀錄片及電視短片拍攝將近七年,取得紮實的訓練,也讓他在日後自承「非常適應各種拍攝方式」。

狄金斯第一次嶄露頭角,是拍攝改編自歐威爾小說的電影《1984》,他在此運用一種「bleach bypass」技法,在沖洗底片時跳過漂白步驟,讓銀鹽停留在底片上,呈現被沖刷的視覺效果。這個技法第一次出現在市川崑的《弟弟》裡,但狄金斯是第一位使用這個技法的西方攝影師,影響力推至《火線追緝令》(Se7en)、《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裡的攝影技術使用。

狄金斯解釋他如何處理《1984》的色調。

至此為止,狄金斯大多還是活躍於英國,直到和柯恩兄弟合作《巴頓芬克》(Barton Fink),才進入美國主流視野與世界影壇。事實上狄金斯曾說,1991 當年他剛完成一個讓人沮喪的大製作案,原本正打算搬回家鄉德文郡,是柯恩兄弟的邀請,讓他體會到自己還對攝影有興趣。

幸好他選擇留下。柯恩兄弟與狄金斯之間的好默契,讓他們產出《冰風暴》(Fargo)、《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真實的勇氣》(True Grit)、《凱薩萬歲!》(Hail, Caesar!)等經典作品,也讓他正式進入好萊塢世界。

《銀翼殺手 2049》到《1917》的挑戰

除了柯恩兄弟,狄金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有與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的合作,從《私法爭鋒》(Prisoners)、《怒火邊界》(Sicario)到《銀翼殺手 2049》,最終是科幻題材的開放與實驗性,讓眾人眼中較為保守、學院派的狄金斯得到奧斯卡影藝學會的肯認。

維勒納夫形容,自己在得知《銀翼殺手 2049》拍攝計畫的第一天就覺得他需要狄金斯才能完成,早上得到消息、晚上就聯絡了他。最終狄金斯在科幻電影的拍攝裡「開拓了新的攝影領域」,並且「像個印象派的畫家」。他對光、影的純熟掌握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狄金斯有時候更像個科學家,對他來說,現場裡光運作的邏輯必須要是精準的。但這部電影裡,他比較可以放開來玩⋯⋯這裡有更多實驗的空間,尤其當你必須和現實還是有關聯的時候。」

IMAGE

《銀翼殺手 2049》劇照

IMAGE

《銀翼殺手 2049》劇照

另外一位最常被提及的導演,就是這次一起建立《1917》宛如戰爭現場實境的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兩人第一次合作是 2005 年的《鍋蓋頭》(Jarhead),接著陸續有《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007:空降危機》(Skyfall)等作品。

《1917》的試煉,包含機器的調度使用:輕便攝影機、穩定器搭配各種不同的機械手臂以及鋼絲設備,狄金斯試著透過設計讓攝影構圖更加多元。最終的狂奔戲,就是先以機器手臂拍攝,角色爬出壕溝後再由工作人員移動到卡車上繼續奔跑。劇組也為此挖出長達 1.5 公里的戰壕——長度、寬度必須與演員在表演當下的行走距離吻合,並符合鏡頭外攝影機的運動等等,要求精準。光源也是一大挑戰,因故事敘事發生在 24 小時內,而攝影機所拍攝範圍遼闊、無法放置打光設備,狄金斯大膽使用了自然光打光,無縫呈現這個故事的變化⋯⋯種種技術困難的克服與最終呈現,可謂狄金斯集大成之作。

IMAGE

《1917》劇照

IMAGE

《1917》幕後。

除了上述提及時常合作的導演,狄金斯還曾以《刺激 1995》、《達賴的一生》(Kundun)、《刺殺傑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永不屈服》(Unbroken)等入圍奧斯卡最佳攝影。

身為資深大前輩,狄金斯一直都非常樂意與所有人分享經驗。在他自己創立的網站裡,可以看到許多人與攝影相關的提問,從概念性的發想到實作細節,狄金斯都會一一認真親自回覆。或許這也是大家先前為他抱不平的原因——狄金斯是如此不花俏、基本功牢固的攝影師,但有他在,影壇擁有一股安定的力量。或許這樣的風格難以次次在競賽中得第一,長久下來的累積,卻為他的成就做了最好的背書。

「我喜歡拍攝,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喜歡在觀景窗裡看著演員。當你看著鏡頭,你知道所有事物都收攏在一起,而自己是第一個目睹的人。一直以來,我都為此感到快樂。」——羅傑狄金斯

 

#Roger Deakins #山姆曼德斯 #1917 #銀翼殺手2049 #丹尼維勒納夫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圖片提供UIP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