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的外面,不是自由——《進擊的巨人:最終季》觀看熱身

城牆的外面,不是自由——《進擊的巨人:最終季》觀看熱身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9.12.2020

《別冊少年 Magazine》從 2009 年開始連載的《進擊的巨人》於 2013 年動畫化後引起廣大動漫迷關注,強大嚴謹的世界觀、解謎的樂趣、戰爭與階級的思辨、民族主義以及模糊二元的正義假設,體現出一種更接近人性之惡的恐怖與真實。

「一無所知的孩子,被一無所知的大人們灌輸這種觀念,曾經是孩子的你,面對那個環境,還有歷史,究竟可以做什麼?」——《進擊的巨人》

目前漫畫連載已更新到 32 卷,而動畫版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已於 12 月 7 日在木棉花平台首播,而後各大串流包含 Netflix 陸續跟進。觀看最終季以前,複習《進擊的巨人》動畫前三季的故事軸心。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海報。

漫畫原著——諫山創

《進擊的巨人》為諫山創的出道作品。19 歲時,他帶著進擊的巨人雛形作品——《人類 VS 巨人》到講談社自我推薦。2006 年,憑藉《進擊的巨人》得到講談社 MGP 佳作獎;三年後開始常態化連載。2011 年,《進擊的巨人》得到第 35 屆講談社漫畫大賞少年部門獎。

諫山創曾表示,在當別人的漫畫家助手之前,一直只在意分鏡圖跟劇情:「覺得東西有趣的話,即使畫不漂亮也沒關係,但直到當了別人的助手後,才慢慢改善我的繪畫能力。」在觀看漫畫原著時,不難發現諫山創的線條從第 1 卷的粗獷到後來越趨細緻、人物表情更加立體,也講究巨人骨骼與肌肉的線條。與動畫相比,可以發現繪風線條多寡的差異,但是許多粉絲認為,諫山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在簡約的線條裡充份表達人物不同表情。

諫山創的責任編輯川窪慎太郎曾在採訪中說道:「諫山創老師厲害的地方在於作品中人物的表情。關於人的情感,覺得只有喜怒哀樂四種的人也有,覺得人擁有數百種情感的人也有。諫山創彷彿知道各種情感般,將漫畫中每個人的情緒,利用當下角色臉上的表情,完美地表達出來。」

諫山創在從事角色設計時,會先設定角色特有的表情與肢體。例如:有這種表情與臉的角色出現的話,感覺會很有趣,或是有這種身體特徵的話,讓這個角色變得更有特徵、容易被記住。當外在造型成形後,以此開始想像角色應該具有哪種性格。

——下文將有前三季的雷點——

諫山創談角色:每個人都是某件事的奴隸

IMAGE

《進擊的巨人》第三季主視覺。

在發想劇情時,諫山創喜歡先決定故事的發展,並以此來製作出相符的角色。比如故事中先有「超大型巨人」的設定,因此發展出「貝爾托特」,他便思考,將超大型巨人人類化時他將會出現什麼表情、與巨人的連結為何?因著這樣的想法,貝爾托特的臉型偏長的形狀、身材高長。

雖說如此,在這其中有一個角色,是諫山創本人也感到意外的——那便是擔任「關鍵容器」角色的克里斯塔。故事初期,他製作出了十個主要的人物角色,諫山創認為如果其中有一個角色是世人眼中「萌女孩」形象的話,少年漫畫的讀者們想必會看得很開心,因此製作出了這個外表很可愛、舉止善良,但內心卻空洞無物的克里斯塔。

起初他不特別喜歡這個角色、甚至覺得無聊,但在劇情展開中,「內心空洞無物」反而成了克里斯塔能夠讓敘事者深刻挖掘的特質,她從「女神」轉為弒父者,完成自己的成人式。其中一幕,在冰宮裡,她已找回自己的真名「希斯特莉亞・雷斯」,直面曾經被父母拋棄的經驗、努力討好別人只是想被稱讚的事實,她看著同樣被囚禁在過去的主角艾連說:「當我碰到流著眼淚說自己根本不應該存在的人,我就會想告訴他,根本沒有這回事啊。」

這也是這部講述龐大權力關係的漫畫底下,漫畫家始終在意的「生命的價值」,如同艾連的母親看著嬰孩時期的艾連說:「就算不偉大不優秀也沒關係,我覺得這個孩子已經很偉大了,因為他誕生於這個世界。」從這些對白,能洞見創作者的核心價值。

「說什麼要驅逐巨人,誰要做那種麻煩的事情啊,我反而更討厭人類,全部被巨人消滅好了,所以我是人類的敵人,了解嗎?我是最差勁的壞孩子。」——希斯特莉亞・雷斯《進擊的巨人》

從克里斯塔的框架中跳脫出來,希斯特莉亞因為自私顯得有人味,反而變成諫山創後來很喜歡的角色之一。

一般讀者在思考主人翁角色時,不免為其添上英雄光環,但就諫山創的觀點,他認為主角艾連是為了故事而存在、在整個故事曲線上沒有太大變動的角色,反而其他角色有更深刻的成長歷程。「我在繪畫艾連時,並沒有特別帶著正面角度的想法在畫他,但從現在社會上大家對他的評價跟他的人氣來看,完全跟我是相反的呢!」簡單來說,艾連就是個為了故事而產生的「奴隸」,也呼應故事裡所說「每個人都是某件事的奴隸」。

諫山創自己最「理想」的角色則是尤米爾:「尤米爾是我在畫角色時,感覺最有活力的一個角色。而巨人化後的樣子,也是我最喜歡的。像《妖怪人間貝姆》般,從人類的形體變成醜陋的異形形體這件事是存在的,這是我一直想要透過漫畫而做的事情之一。而透過畫出擁有醜陋巨人型態的尤米爾,讓我感覺實現了願望。」

然而尤米爾這個角色的使命也在第三季落幕,故事中,她與希斯特莉亞發展出未成形的同志情,也讓人看見諫山創在日本壓抑的社會風氣下,仍保有呈現各種權利的彈性。

純粹的正義與善良並不存在

《進擊的巨人》吸引人的,也是無論角色怎樣在戰場上帥氣弒敵,他們終究都不是純粹的正義之人,每個人在殺戮、犧牲裡,都有自己的追求與痛省,比如團長艾爾文與人間兵器里維兵長分別被設定為智力與武力的能力者,但作者也花不少篇幅描繪他們各自的缺陷。《進擊的巨人:無悔的抉擇》番外篇描繪出社會階級不同的兩人相識過程,即便兩人有同戰的情誼,但為了人類的文明,無法不叫對方去死的決絕意志,在第三季也是一大淚點。

與巨人相對,人類象徵的並非正義,前三季略為提示的「巨人化」角色的掙扎,也會在第四季更為顯著,貝爾托特曾怒吼「你以為誰想殺人?」萊納則對自己戰士與士兵的身份錯亂,亞妮為了再見父親一面持續殺人⋯⋯,甚至是野獸巨人的真相,也進一步模糊人們對正義的認知。而「聖戰」的出征形式,也連結到洗腦式教育是如何塑造今日的強國對立。故事中智慧象徵的阿爾敏早已說出了漫畫核心:「好人嗎?我不喜歡這個說法,那只是對自己有利的人的稱呼,沒有人會有利於所有人,所以亞妮不答應幫我的話,對我來說妳就是壞人。」

「巨人」在故事的轉折下有多重功能,從壓迫人類——保衛城牆——需要合作才能啟動功能⋯⋯第二季中艾連巨人化的身體扛起巨石,填補城牆的洞,在整個故事全局觀下,也像是薛西佛斯推動巨石的無以為繼。

雖然整部漫畫是爆血噴肉的殺戮戰,但前後暗示穿引出的領悟,都讓人感知到創作者的悲天憫人。故事裡梟告知艾連的父親:「你進去之後,要試著愛人,如果不這麼做將會重蹈覆徹,重複相同的歷史,重複相同的過錯。」有趣的是,在《進擊的巨人》的角色宿命中,孩子們總是難逃父親的制裁,父親任性的決定、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灌輸思想,都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誕生在世上就好了」,「父親」形象也可觀看做「過去的歷史」是如何成為今日文明的共業。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第三季尾聲,失去父母的角色們終於回到家園。漫畫中的分鏡對比小時候、與成為士兵以後的艾連與米卡莎,多年後終於克服巨人阻礙重回被摧毀的家。

漫畫中有許多因戰爭或人類殺害而失去父母的孤兒角色,在那些未成年就被迫戰鬥殺人的孩子觀點來看,他們控訴的對象不只是巨人,也隨著故事進展看清豢養巨人以殘殺人類的成人、歷史中殘酷的資本家構築的結構。我們也終將發現,這些長大後的孩子,沒有人是為了廣泛而虛無的「世界」戰鬥。站在場上的人,有的是為了追求知識與真相,有的是為了看見彼端的大海,也有人,只是為了所愛之人站在那裡,因而產生「為了我們的自由,犧牲與踐踏別人的自由」的結果,成了故事反覆針砭的命題。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第四季的艾連・葉卡。

第四季製作公司:製作《異獸魔都》《咒術迴戰》的 MAPPA

《進擊的巨人》動畫第一季至第三季皆由 WIT STUDIO 製作公司製作,第四季《進擊的巨人:最終季》將改由製作過《獵獸神兵》、《異獸魔都》、《咒術迴戰》等知名動畫,還曾以《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中找到我》得到國際許多獎項的 MAPPA 製作公司為主要製作。WIT STUDIO 及荒木哲郎導演則轉為協力製作,協助 MAPPA 提供關於前三季動畫製作的情報及製作面的交接。這次監督(導演)改由執導過《狂賭之淵》《異獸魔都》的林祐一郎擔任、系列構成由主筆《路人超能100》動畫劇本並參與《進擊的巨人》系列劇本製作的瀬古浩司擔綱、《91DAYS》《BANANA FISH》總作畫監督岸友洋則負責角色設計。

事實上,在製作第三季時 WIT STUDIO 就提出希望最終季能更換製作公司,理由是因為在第三季的最後分鏡,主角終於看見了海,角色阿爾敏不斷以「牆外的世界有海、雪、與沙漠」激勵艾連往前。在故事中,海的象徵等同自由,看見海這件事對《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來剛好是一個區分的段落,製作團隊也思考身為參與其中的創作者們,該如何讓這部作品在創作上有更加一步的提升,因此決定換另一個製作公司接手。

MAPPA 這間製作公司由從 MADHOUSE 公司辭職的丸山正雄動畫製作人在 2012 年成立,雖然跟 WIT STUDIO 一樣屬於比較近年新開的動畫公司,MAPPA 卻擁有更多更豐富的實際創作作品,在業界也被評價為高品質的一間動畫公司。從 2020 年 5 月 29 日釋放出的 PV 來看,第四季的畫風將有別於前三季。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第四季登場角色賈碧的動畫製作細節。

 

過去 WIT STUDIO 版本的動畫,以動畫時常使用的「誇張化」變形手法在製作,但 MAPPA 認為自己傾向於注重原作的角色設計,並同時將光的對比及原作中人類或巨人們纖細的表情做更精密的繪畫,希望提升作畫的立體感。最終季是花了三年完成的作品,在美學的體驗上也很值得期待。觀看預告也可以發現製作團隊在增加光線、霧氣、沙塵的質感做得很細緻,即便是同一片天空,也強調不同區塊的亮度。

故事主線在前三季是將人類與巨人對比,到最終季則變成「人類」對比「人類」的結構,因此動畫作品將變得更重視「真實感」,實現許多漫畫精彩的分鏡。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 進擊的巨人

第四季:海的另一邊

《進擊的巨人:最終季》預告

第三季結束後,巨人之謎差不多解鎖,第四季將從漫畫的第 23 卷開始翻拍。前 22 卷,以艾連一行人的經歷訴說「牆內」肉弱相殘的官僚、巨人制約人類的體制,為了驅趕巨人,他們從「巨人化的人類」身上不斷探索世界的真相,直到 22 卷,一直以為自己走到牆外的盡頭會是自由,能夠獲得艾爾迪亞人的尊嚴,沒想到牆外才是他們「真正的敵人」,故事中心思想「被害者變成了加害者」的逆轉概念,會是第四季的情感敘事重心。

第四季故事設定在大海另一邊「敵人」的歷史,也是漫畫中最精彩的觀點轉換之處,在第四季,則會有更多深入敵營「瑪雷戰士」角色心境的探索,比方說在「萊納・布朗」這個戰士身上發現的脆弱與分裂,整個故事對立的線變得更加複雜。雖然創作者與製作方都不曾公開表明《進擊的巨人》的政治意圖,但粉絲們深刻討論其內涵,引渡出《進擊的巨人》的反戰思想,從牆內的獨裁君主制到牆外的集中營、為了鞏固國家權力與資源讓人減短壽命化身巨人,經歷許多層次的反轉,慢慢發現活著本是人類最大的敵手。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在命名上發現作者對族群融合上的設計,故事裡有追求君主/貴族制的族裔,也有追求血統純正的種族主義者,在人名的命名上多以「德語」與其他語言組合而成,例如:德語加英語、德語加希臘語⋯⋯,第四季裡更直接在牆外人的手臂別上「分類賤民」的徽章,也可能援引至史實上既存的民族仇恨與屠殺。

第四季主題曲〈我的戰爭〉找來負責第二季結尾曲的神聖放逐樂隊創作,諫山創認為神聖放逐樂隊的魅力,是有許多讓聽者自行想像的空間:「這次這首歌也是,聽的時候,會有一種神聖的感覺,是首想像力會被強烈刺激的、讓我很喜歡的一首歌。」

第四季主題曲〈我的戰爭〉

另外片尾曲則找安藤裕子製作,為了體現第四季的觀點,交織哀傷、憤怒、安慰、痛苦,將人類與巨人的各種情感交錯在一起。

第四季主題曲〈衝擊〉

第四季到底會是巨人補食人類計劃的完成,或是人類戰鬥巨人的反轉?無論是什麼,這個結局都注定讓人感到哀傷。

#進擊的巨人 #動畫 #日本動畫 #動漫 #戰爭
參考資料
イラスト・マンガ描き方ナビ alu Yahoo Japan アニメミル NHK TV(圖) MAPPA(圖) 進擊的巨人 twitter(圖) Netflix(圖)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Lee
翻譯張星柔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