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菊麵店到自己的家,專訪 OH DEAR Studio——用空間回應一個人

美菊麵店到自己的家,專訪 OH DEAR Studio——用空間回應一個人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1.12.2020

要進入 OH DEAR Studio,會先推開一副眼鏡。走進工作室,身旁的吊掛衣架似乎在扭動過程中被暫停。主理人之一的維剛說起命名由來,「英文裡說『Oh dear!』就是有種驚艷的感覺。」

Dear 從中間拆開,也是 Design+Art 字首組合。陳維剛、陳維揚、黃渝珊三人成立的工作室,從平面設計、傢俱到空間建構,期許在人與空間之間,因藝術誕生趣味。

產品與藝術品

台南市健康路自忠烈祠起,途經市立棒球場、家齊高中、台南高商,末端接漁光島。若你在 2011 年左右走過,或許會記得這樣一間美麗的老宅,鵝黃色外牆與碩大鐵花窗,夜裡綻放繁多燈暈,脫凡於民居。

老宅裡為期一年的 REC 計劃,由當時 24 歲的陳維剛發起。還就讀成大建築碩士班的他想破除自己鑽研在建築領域的思路,於是 REC 裡曾有攝影、雕塑、工業設計、服裝設計、視覺藝術等藝術作品共同存在,也有歌手在此開唱、或各種講座分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由左至右:維揚、維剛、渝珊

IMAGE
IMAGE
IMAGE

那也是看著模型用腦太久,想動動手的時間點。「從模型上是很巨觀的在想空間,大筆一揮去定義空間,這裡是什麼、那裡是什麼⋯⋯研究所的時候就覺得說,我沒有很入世地去體會『建築』在社會中是什麼樣子。」從模型到 REC,是從神的視角降為平視,走進去,用身體踏實感受何為空間?空間裡的你、我、他,是怎樣的人?

「我喜歡看展,那我要怎麼把自己塞進去那個地方?把自己像演員一樣丟進去,在舞台中間區開始操作空間,所有事情都是一比一,不再是像評圖一樣。」如今回頭看,難免自覺有不成熟之處,但那也是滋養。與各領域的創作者共生一處,他感覺,「在這個狀態裡,視野會比較開闊。」

彼時還在台北唸工業設計的維揚,被哥哥拉進來一起策展。一直對產品設計很有興趣的他,也在那個充滿創作的氛圍裡有感:「REC 那時候才去思考說,產品設計不見得要大量生產才是真理,它也可以是所謂的 one of a kind,就是它是產品、又像藝術品的狀態,我覺得這東西滿影響到現在我們工作室在做的東西。」

後來維揚最喜歡的作品「不能坐的椅子」也從 REC 這段經驗而來。乍看像是邊桌,但透過投影成型為椅,像從展場拿出來的物件,但在生活中也可用。觀念藝術家 Joseph Kosuth 作品「One and Three Chairs」以一張真實的椅子、一張將椅子拍照後以真實比例貼出的照片、以及一張寫有椅子定義的文字組成,探究「椅子」的定義為何,啟發了維揚,「我也是想去探討,這個不能坐的椅子到底可以幹嘛?好像拋出一個問題的感覺。」

IMAGE

不能坐的椅子 © OH DEAR Studio

一年期的計劃休止後,維揚前往美國攻讀傢俱設計,維剛則去當兵。當兵時他接到一通電話,那人在 REC 老宅玻璃上看到他的電話號碼,原先想承租,「後來問我那時候是找誰設計?我就說,是我們自己弄一弄的。他們就說,那我可以找你做設計。就這樣莫名開始接案。」

一棟美麗的鐵皮屋

從維剛一個人開始接案,到認識渝珊、維揚回國成立 OH DEAR Studio,三人其實沒進過所謂「真正的」事務所。工作室裡難以界定職位,所有人都是設計師,也都要能獨立操作案件。OH DEAR Studio 既是兄弟創業,也是夫妻創業,渝珊笑說,「我們綜合了最糟糕的狀況。」

三人的視角裡有不同背景帶來的思路,維揚、渝珊習慣從傢俱物件慢慢擴大發展成一個空間,但維剛就從建築的大平面慢慢收斂進細節。他說,「訓練過程不一樣,溝通上當然會有些摩擦啊,可是我覺得這是好玩的狀態。」

工作室落腳台南中西區。維剛和維揚自小在安平一帶長大,渝珊則是在畢業後來到台南,就此愛上這裡。同樣是工業設計背景、對藝術很有興趣,她在藝廊擔任藝術行政,從展覽空間安排、展品陳列到宣傳品製作都有許多嘗試的機會,而後結識維剛一起工作,兩人婚後新居就在工作室的樓上。我問說,有考慮過去其他城市工作嗎?維剛有點想不出來,「⋯⋯紐約?」

台南,這座在他們心中可以和紐約平起平坐的城市,街區有許多新舊建築交界,施作時常在傳統建物周邊。小巷弄蜿蜒出去即是榕樹廣場、美術館,尺度變化大,如一個多變的有機體。維剛、渝珊進行甜點店「移動的鍋子」的設計及「跨代宅」的整合時,也特別有感。

IMAGE

左為「跨代宅」,右為「移動的鍋子」,可見兩棟之間有許多連通之處。© OH DEAR Studio

屋主夫妻找上門來時,那裡是一棟老宅加上鐵皮搭建起來的車庫,他們希望能將車庫改建成一間甜點店,並改善老宅格局,與阿公阿嬤好好共居。

從既有的材質出發,兩人找到小波浪板形狀的鐵皮材料,轉化出細緻的鐵皮屋樣貌。選用起伏細微,低調一點的銀色,與隔壁的藍銀色磁磚和諧共存。新構建的鐵皮屋系統,框線位置也回應舊宅陽台高度,兩棟間動線互通,天氣好時,可以在彼此陽台自在穿梭。將所有的門打開,動線串接兩個空間,如一個迴圈。

渝珊指著模型,空間之間彷彿有流線,「舊棟的最上面是店主夫妻住的空間,從那邊走下來是他們的露台。新棟裡面,餐廳也可以走入舊棟二樓。」

IMAGE

「移動的鍋子」內高低差錯落,俯瞰或仰視都帶來舒適的空間感。© OH DEAR Studio

IMAGE

兩棟屋側可見小浪板狀鐵皮,及彼此呼應的斜角。© OH DEAR Studio

IMAGE

左邊舊棟可見圖像化的「高宅」設計,圖樣與甜點店的品牌識別也有所呼應。© OH DEAR Studio

舊棟一二樓立面完整,玻璃、窗框都有古典雅緻的氣韻,他們幾乎只有清理,保留原本的樣子。三樓屋主夫妻房間原本是鐵皮加蓋,他們拉出閣樓前低後高的垂直向度,也增加了樓梯作為視覺重點,在水平延伸出去的平面裡,有了高低變化錯落其中。

從兩棟屋內屋外的動線、垂直延伸的向度,渝珊補充,那是自我期許保有立體的感官,「希望這個室內空間的設計,是有建築的想法在裡面,還是有一個空間觀。」

建築體大致完工後,妝點上許多視覺設計元素,皆朝向去文字化、圖像方向發展。維剛說,「把一些透過文字表述的東西抽象化,更能融入到空間裡面。文字在空間裡很強烈,只要文字存在你就會想多看它幾眼。」

舊宅的藍銀色磁磚因而新添了一個 logo,由渝珊繪製:「剛好阿公姓高,以前是賣鴨蛋的,大家都叫他鴨蛋高,我們就在舊棟的門面上做一個『高宅』的設計。」甜點店門口,則有禁止寵物、禁煙兩個圖示,斜度全部都是呼應建築體的斜角。

IMAGE

跨代宅三樓因拉高而有舒適的空間。© OH DEAR Studio

IMAGE

為增加垂直向度架設的樓梯。© OH DEAR Studio

一張讓人怦然心動的椅子

維剛說,如果可以從空間操刀到品牌識別設計,從頭到尾做,當然是比較好掌握,但有時和品牌設計師、有想法的業主合作,其實也很有趣。像是美菊麵店 2.0,籃框上就有老闆鄭宇勝畫的圖像,並由設計師完稿成最終版。

維剛:「他自己畫的,畫了一隻猴子。」
渝珊:「大家都以為是他阿嬤,結果是猴子⋯⋯」
維剛:「我覺得他畫得很棒(笑)」

三人從美菊麵包店開始與鄭宇勝合作,一開始,是希望做出極簡的麵包店,不想要多餘的裝飾和層架,因而誕生了一穩重大長桌,直接用水泥灌注在店的中間,彷彿桌與屋的融匯。當大家都覺得美菊就是清水混凝土,老闆在美菊麵店 2.0 又躍躍欲試,希望設計能再次挑戰大家的印象。

IMAGE

由老闆鄭宇勝繪製後、交由設計師完稿的美菊品牌識別,在與 OH DEAR Studio 合作前即完成。© OH DEAR Studio

IMAGE

美菊麵包店中間的水泥長桌,與整體空間設計一併發想而成。© OH DEAR Studio

提案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有點剉,跳脫慣常使用的配色,以衝突感強烈的紅和綠做搭配,並使用磚牆、洗石子、磁磚、金屬等多種材質。空間則以許多圓弧劃分區域,但保留其中的流動感,「畢竟空間以麵店來說不算小,如果完全沒有分隔,客人可能連要往哪裡走都不知道。」維揚補充。 

流線與幾何,自成一種美感。維剛也說,「畫美菊的平面圖,很像在畫插畫(笑)。」

美菊裡有許多會讓傢俱迷怦然心動的經典椅款,像是 Panton Chair 也是維揚最想購入的設計單品之一,「那是對我而言,第一次接觸到設計單椅的震撼。它的曲線超乎那時候可以理解的一般傳統椅子的四隻腳結構,完全打破當時我們對於椅子的想法。」 

店主宇勝對傢俱有所偏愛,也很認真研究,每當有想法就拍照給設計師們看。列下許願清單後,維揚說,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個性殊異、各自精彩的椅子放在對的位置。後來決定,紅色磚牆附近以七八〇年代現代主義時期為主,可以看到經典的「鬱金香椅」Knoll Tulip Chair、線條簡練的 Kartell Classic 4875  Chair。到綠色區塊,則以更為當代的丹麥品牌 HAY 來做陳設,走一趟美菊,竟也像一趟精彩的傢俱設計編年史。

IMAGE

美菊麵店以圓弧作為空間區隔的元素,
搭配磨石子、磚牆等元素。© OH DEAR Studio

IMAGE

左為 Pantone Chair,右為 HAY 品牌的設計椅。© OH DEAR Studio

IMAGE

被稱為鬱金香椅的 Knoll Tulip Chair。© OH DEAR Studio

同樣一張椅子,在不同空間可能帶來迥異感受。維揚一直記得當初在美國的學習,「那時候一直會被問的問題是,這個傢俱要放在怎樣的空間,或是可以怎樣去定義這個空間的調性?」不過三人也坦言,目前室內設計,傢俱時常是會被業主忽略的一塊。

渝珊:「比如說我們會努力去推廣,一定要用正版的設計傢俱,絕對不要用復刻的。可是有時候預算考量,業主很難理解說為什麼不能用。」一旁的維剛模擬業主來電:「維剛,你選的那個椅子~網路查~足貴欸捏!」

另一個案子「留飯店」以水一般的流動感為想像,業主偏愛歐式古典風格。為了中和、突破歐風容易變得刻板的仿擬感,他們配置了第一代的 Charlie Ghost Dining Chair,透明的光澤打亮了氛圍。渝珊形容,「傢俱的選擇,有點像一件衣服上的小鈕扣。你看到時會覺得,哇,在細節被驚艷到的巧思。」

空間即是生活

不難發現 OH DEAR Studio 的案件風格迥異,有些低調洗鍊,也可以歡快有趣。維剛說,「每個案子裡,我們在設計上都有企圖心,可是案子裡會回應到業主的個性和需求。」許多案子裡,他們一再聊天、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他們常用的字是「回應」,回應個性、回應狀態、回應想法⋯⋯,因此才有依運一個「人」而生的空間。

維揚想了想,美菊,就真的滿像宇勝的。渝珊也細數 Detail dessert、Cypress & Chestnut,都和他們心中的店主很像⋯⋯

商業空間已是如此,住宅的案子要花更多時間和力氣。以人為軸心,配合其生活習慣、使用東西的狀態來訂製空間。渝珊有時苦惱,「生活有很多變化,一個人生活的狀態,是很複雜的。」

但她最喜歡的設計作品,就是自己的家。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我們走上四樓,「十三坪間」雖是租來的,卻花費許多心力佈置。進門後是廚房、餐桌與休憩的沙發,貓咪在一旁慵懶躺下。越過及胸的矮牆,是更衣、梳妝與臥室。一片荒蕪之中,兩人一起用空間建立對生活的想像。完整的廚房區域是渝珊一直以來想要的,「回到自己的地方就很快樂。依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一起討論出來的。」從前還沒有工作室時,他們無論工作、休息都在一張桌子上,現在工作就留在工作室,不帶上樓了。

討論空間的過程,也是理解彼此的過程。偶爾也有取捨,像是渝珊和我們說,梳妝台真的是很小(笑)維剛急忙說,「梳妝台是用廚房換的!廚房空間很大啊~~」一起妥協,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維剛最喜歡的作品也放在家裡,是他和維揚一起設計、製作的立燈「定格」。

「當初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一個 pause。一般都是吊燈,我把吊燈反過來的話,那個線就自然垂吊下來,逆重力的概念,線就變成結構的一部分。」 

住在附近的維揚,雖然還沒和維剛、渝珊一樣完整整理自己的空間,但房間裡據說有六張不同的椅子(?)未來,想必會有許多珍愛的傢俱吧。他一直記得大學時,自己獨鍾傢俱的心動感:「那時候工業設計正夯,3C 浪潮裡大家都設計手機之類的。可是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就一直喜歡傢俱。每天在空間中,不管是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一定會跟它有很親密地接觸。」 

我問,那你心中理想的椅子是什麼呢?他說,這無法回答啦。「Mies Van der Rohe 說過,設計一張椅子是如此困難,摩天大樓可能還比較容易。」(A chair is a very difficult object. A skyscraper is almost easier.)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OH DEAR Studio #設計 #美菊 #空間設計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溫若涵
撰稿溫若涵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圖片提供OH DEAR Studio
責任編輯蕭詒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