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我們開書單,索性開了一家書店──葉忠宜 ╳ 張軒豪的重本書店選書 TOP 3

大家都叫我們開書單,索性開了一家書店──葉忠宜 ╳ 張軒豪的重本書店選書 TOP 3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4.05.2022

如果你將要離開地球,展開太空之旅,你會帶哪一本書上艙?——野心很大的平面設計師葉忠宜和字體設計師張軒豪,決心要搬一整座書店上外太空。一間專門展示、販售設計書的「重本書店」就此誕生。

以太空艙為意象,空間呈現俐落工業風,再以木質調些微調劑,廠房常用的金屬地板,亮銀鋁箔鋪成天花板,氣球燈和懸吊半空的音響像是太空失重的暗示。葉忠宜形容:「這是 rough 的精緻感!」張軒豪則點出他們很愛把玩不起眼的日常元素,例如吧台邊一盞公路路燈、以路緣石R角為設計發想的標準字「重本字」。似乎有種旅途路上的氛圍在空間流動。

事實上,書店中大部分的書籍,正是兩人積年累月在旅途中、一本一本從世界各地扛回來的藏書。

重本書店的選書八成是平面設計,剩下的二成則由藝術、建築瓜分。「都是我們超喜歡的書啦!」葉忠宜說要開書店的原因很單純,教課或遇到年輕設計師時,兩人很常被問推薦書單。講到最後不知道要講什麼,推薦的書別人不一定可得。開一間書店,便成為解方。

  • 葉忠宜: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研究所畢業,卵形 oval-graphic 平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曾統籌設計 2018 年國慶主視覺、2020 台灣設計展主視覺等。企劃、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多本著作​​。統籌製作 ​​Typography 設計專業雜誌《字誌》,​​並與出版社共同策劃設計教育書系《Zeitgeist》。持續引進國外平面設計經典、實用著作,現在可能都放到重本書店裡了。說自己有兩個衝突面,一半知性,其他是垃圾。
     
  • 張軒豪(Joe):於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 Type & Media 修習歐文字體設計,此前曾於華康擔任日文及歐文的字體設計工作。後也在鳥海修(字游工房創立者)文字塾學習日文字體設計。曾任《捷克與斯洛伐克平面設計 100》、《極瑞士SWISS MAX-瑞士設計展》策展人,對於中、日、歐系字體與文化底蘊皆多涉獵,也養成重本書店多元的取徑。
IMAGE
IMAGE
IMAGE

選書人,也是引路人

在網路世代,開一間專門展售設計書的實體書店仍然重要嗎?葉忠宜和張軒豪的答案肯定。

葉忠宜說在網路上大量瀏覽圖像,從形式外貌著手平面設計並沒有不好。「人的感官本來就是很圖像記憶的,你一直看、一直看,所有圖像會融合在你的記憶裡面,轉化、內化。」網路平台提供無門檻的瀏覽機會,學習者可以很快地吸收形式。但簡單、快速的另一面,則是知識脈絡的破碎,重本書店想補齊的也是這塊。

一個時代的圖像記憶並非憑空而出,而是與時空環境緊密關聯。「大家常常會談現在流行什麼,預測下個階段會流行什麼,為什麼會有一夕之間成為流行的圖像?——那是一個現象。」而書籍,就是一種管道,讓讀者能夠細部咀嚼這些現象誕生的原因。「你可以在 Pinterest 看遍所有經典的、新潮的圖像,可是當你想要再踩深一點的時候⋯⋯實體書店、或我們想要提供給大家的書單就可以補上。」書店,成為往深處去看見通盤現象的踩點。

他舉例,六、七〇年代的設計圖像多是網格,中性、理性的視覺大量湧出,「為什麼?那和現象有關。」當時全球化剛剛起步、迅速蔓延,所有的企業在機能性上需要全球一致的視覺,每一個視覺在不同地方要能如實重現。「下一步就是個人化的反動,開始講究個性,設計又回到個人表現。這一連串就是現象的翻轉。」

書籍、書單、然後是一間書店,提供給想要認知現象銜接的人,一座飛越時空的太空艙。

IMAGE

書店深處,還有一處被銀漆包覆的空間,收藏各種設計珍本。

IMAGE

店內營運管理由周詠郁統籌,除了精緻的餐點,每一季配合不同展覽或時間的推薦選書,提供吧台客人「點書」,可好好坐下來享讀重本推薦選書;其他書架展示的販售書,則不提供內閱。

張軒豪有一樣的共識,「深度的內容必須透過書籍。」他說設計書不可被取代的特質在於,這些書都經過設計師內化、挑選、編輯整理,所以書本能有知識的縱深,同時又容易被咀嚼。而選書也很重要,「不是每一本書都是好書,有些書可能寫得不好、有錯誤,會讓你繞路⋯⋯」

兩人憶起在國外求學經驗中最受用的學習,往往都是老師開來的書單。

「我在日本遇到一個影響我很深的教授,他永遠都不會跟我講答案是什麼,每次我有問題,他都會開書單給我。」葉忠宜說他看完書單,會隱約知道教授想告訴他的事情。教授用一本本書指出一個方向,落在字裡行間的答案,則需要自己領悟。「教授對我而言是一個選書人,他以消化過的角度來告訴學生:這樣的書你可以怎麼去咀嚼。」

「我就想說,好吧,這裡就算是我們開給大家的書單好了!」葉忠宜和張軒豪當上引路人,以一家書店寫下兩人的書單,騰出空間安放他們最不藏私的藏書。

BIOS monthly 邀請兩位分別祭出重本書店中三本精選書,見他們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難以抉擇,可以想見書店裡的每一本書都是真愛。但我們還是殘忍地逼出了前三名——


|張軒豪推薦 01|

《芹沢銈介作品集》

日本民藝國寶獨特的字體美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他所做出來的字是吸引我的主因,尤其那種『不工整』的感覺。」張軒豪介紹芹沢銈介作品集語氣難掩興奮。這位日本民藝大師在 1956 年被日本政府認定為無形文化遺產「型繪染」的國寶,但在台灣卻不多人認識。

張軒豪說芹沢銈介字體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不連續,筆劃切斷,字中的縫隙,透露明顯的手工質感。在日常都以電腦處理細節的工整時代,發散特出的有機感:「他的製作一開始是先用手繪畫,再用刀刻,所以會有刀刻的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不是故意設計出來的,一刀下去,他自己可能也不能預料它會長怎樣——我覺得這就是他作品很有吸引力的地方。」

芹沢銈介的作品除了紙質版畫,更廣泛地出現在和服、壁畫、窗簾、扇子和日曆上。「在那個時代不會被認定為設計師,對日本人來說他可能是一位民藝職人,但他確實在日本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影響很多人。」

|張軒豪推薦 02|

字體樣本書 ITC Fenice、ITC Symbol

讀到字體設計師眼中,這些字最美的樣子

IMAGE
IMAGE
IMAGE

書店深處有一間需脫下鞋子的小空間,壁面是延伸太空感銀色塗料,柔和燈光營造靜謐密室感,被稱為「珍本室」。「忠宜或我收到一些絕版的、很老舊的書,我們會放在裡面提供翻閱。」兩本義大利字體設計師 Aldo Novarese 1980 年代的字體樣本書是張軒豪在二手市集、書店撿回來的寶,就被擺放在珍本室裡。

過去字體要販售時,廠商會印出紙本樣本書,能讓使用者看到字體不同大小的狀態,在文章中、在不同尺寸上的氣質風格。張軒豪收集字體樣本書,一方面是喜愛這套字體,或認為該字體設計師為後來的字體發展產生影響,不同年代的字體樣本書也記錄了字體在不同時代商業流通的樣貌。

除此之外,閱讀字體樣本書時還能得知設計師的思路。「從這些字體樣本的印刷、開本,它會吐露字體設計師希望這套字如何被使用,他會推薦你他最建議的使用方式。」或像字體的使用說明,在張軒豪眼裡也像設計師寫給字體的小小情書。

|張軒豪推薦 03|

《House Industries Lettering Manual》

敏感度的培養,手寫字的實踐指南

IMAGE
IMAGE
IMAGE

最後一本,張軒豪推薦美國平面設計工作室 House Industries 設計師 Ken Barber 的出版作品《Lettering Manual》。這本書循序漸進、清楚整理出手寫字的歷史與技術,包含個案研究、字體樣字、排版模型與練習。

「我自己在學字體設計時也是從手繪開始,然後才進到電繪。」在電繪工具盛行的現代,他還是很推薦設計師選擇從手繪開始。「手是一個跟你身體連動的訓練,手到眼睛、到腦,手繪可以訓練你對於一個字的敏感度。」

相較於電繪,手繪的無可取代處是它的無限。「在電腦畫圖,你會被工具所限制。但手繪極可能因為手的不穩定性,反而產生出新的 idea、新的風貌。」

|葉忠宜推薦 01| 

《RICHTLINIEN UND NORMEN FÜR DIE VISUELLE GESTALTUNG/ORGANISATIONSKOMITEE FÜR DI SPIELE DES XX. OLYMPIADE MÜNCHEN 1972》

Otl Aicher 操刀慕尼黑奧運全紀錄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聽到要推薦三本書,葉忠宜毫無猶豫地搬出七、八〇年代德國最重要的設計師 Otl Aicher 為 1972 年慕尼黑奧運所打造的視覺系統手冊。在掀開這本巨大精裝書之前,他一手壓著書,一面先講解起 Otl Aicher 的重要性,喔,但在那之前,我們得先了解 1964 年東京奧運的視覺系統如何驚艷全世界。「怎麼辦,我是不是講太多?可是我沒辦法,這些事情是有前後脈絡的⋯⋯」

六〇年代,日本極力想要顛覆戰敗國的屈辱,承接許多重要的國際活動。但要和西方世界溝通,語言是不夠的:「在 1964 東京奧運,西方設計師或外國旅客看到日本的圖形指標時,都有點嚇到。這種超脫語言的圖形溝通,其實就是視覺傳達的真正意義。

創辦烏爾姆設計學院, Otl Aicher 推崇設計的科學技術,展現於操作企業識別的精準與一絲不苟,也因此在擔任 1972 年慕尼黑奧運造型設計總監時,從制服、入場券、指標到吉祥物,整體奧運視覺圖形比東京奧運更進階,就此標準化。二戰結束 27 年後,Otl Aicher 也企圖展現德國的新形象。

精煉、輕快,主色調象徵藍天、湖泊與綠地,字體則採用 Univers 無襯線字體展示年輕朝氣。標誌元素簡化,運用直橫斜線、幾何圖形,以及網格系統排版,使圖案易辨,嚴謹有序。總計超過七百多個設計符號,徹底改變了奧運會的視覺溝通方式。「這次的視覺系統,奠定了日後至今所有奧運對於視覺、指標、設計的完整規劃!」葉忠宜說即使那一年的奧運因為恐怖攻擊而蒙上陰影,但 Otl Aicher 的經手卻成為史上不可忽視的里程碑。

|葉忠宜推薦 02|

《Staatliches BAUHAUS in weimar 1919-1923》

深入了解包浩斯學院崛起的關鍵前四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葉忠宜捧著它說這是收藏書中的收藏書,許多設計大師的回憶錄或教科書都常常提起這本書。「它完整記錄包浩斯的緣起,1919 年到 1923 年四年的所有成果展。」包浩斯學院成立前四年所有發生的事件、教學理念與成果。

1919 年三月,國立包浩斯學院正式成立。發表由格羅佩斯起草的宣言,強調這個組織將消弭工藝技師和藝術家之間的職業階級,並將創造出一棟建築、雕刻、繪畫三位一體的新未來殿堂。知識與技術並進,教學上可稱為「學徒制」,入學新生先後接受基本造型、材料研究與工廠原理等課程,之後要到工廠正式實習。包浩斯是一所學院,也是一場革命,使藝術和工藝合一。

包浩斯在成立四年後第一次舉辦成果展,吸引了一萬五千多名觀眾。事實證明短短幾年間,包浩斯在設計上的探索成功建立了風格,一種新的藝術思考方式。此書於同年出版,書裡記錄了學校的結構、和教授談討論技術和藝術統一的改革方案,課程與各式研討會的圖片。葉忠宜認為這本書可以作為包浩斯的重要見證。「甚至不用文字,就可以理解這四年的重要性。」

|葉忠宜推薦 03|

《idea》2011 年 344 期 Karel Martens 專題

無需再分野,那是帶有藝術性的設計

IMAGE
IMAGE
IMAGE

「你說它是設計嗎?你要說它不是藝術嗎?那為什麼要去做區分?它就是帶有藝術性的設計啊——這本書帶給我衝擊,讓我知道設計無法從藝術性剝離。」2011 年,還在日本讀書的葉忠宜被以 Karel Martens 為專題的《idea》震撼。設計師的初期養成,大多是從設計的功能面著手,但雜誌裡介紹的作品,讓他心中設計與藝術的分野就此淡去。

《idea》被稱為日本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創刊於 1953 年,從全球性的觀點介紹時下的設計風潮。議題多元,涵括海報、廣告、電影到多媒體,精準的文字以及高水準的排版技法,成為設計領域工作者的必讀雜誌。

而震撼葉忠宜的 344 期,是以荷蘭現代主義設計師 Karel Martens 製作專題。Karel Martens 著迷於數學和詩意的他在創作中運用大量的數字元素,除了書籍排版與企業形象識別,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可見於郵票、硬幣、建築物標誌、電話卡等。Karel Martens 出版書籍《Printed Matter》被萊比錫評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書」。他的書籍與印刷品多被博物館收錄且數位化,不僅影響荷蘭平面設計發展,在當今歐洲藝術與設計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在學生時期,你看到這樣的東西,你會覺得,喔——原來,圖像傳達這件事情,完全不需要太多解釋。」

在第一次讀它的十多年後,這期《idea》仍然讓他激動。把雜誌留在重本,期待下一個讀者也能有這樣的激動小宇宙爆發。

重本書店 Weight Books
時間|14:00 − 22:00(日、一、三、 四)、14:00 − 01:00(五、六)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 138 巷 9 號 1 樓
營業時間內均可參觀書店,餐飲體驗則需事前預約,預約連結請點此

#字體設計 #平面設計 #重本書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攝影Kris Kang
視覺統籌潘怡帆 Crystal Pan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