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IDF|《診所》:失去自由的生活裡,靠安眠針才能活下去

2024 TIDF|《診所》:失去自由的生活裡,靠安眠針才能活下去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04.2024

「這不是一部關於『精神病人』或『精神病院』的電影,它試圖辯證與記錄的是這個國家正經歷的混亂。」

在電影簡介中,導演趙德胤開宗明義告訴觀眾,這間位於仰光的小診所,便是此刻緬甸人民的生活寫照。

《診所》聚焦在翁明(Aung Min)與珊珊烏(San San Oo)的小診所。這對同時身兼藝術家的醫生夫婦,在醫治病人之餘,透過藝術創作與電影拍攝,試圖呈現自己眼中的緬甸,然而政治隱喻其實早已充斥在小診所的日常中,處處可見。

診所中有日夜失眠的青年、已經面臨截肢,卻無法保證不再酗酒的病人。民眾紛紛走入診所,讓醫師為他們配藥、打針。透過兩位醫者的診斷,觀眾得以窺見緬甸人民的病痛與失序:失眠、藥物濫用、酗酒⋯⋯。

其中一幕,半夜精神疾病發作的患者在電話中對珊珊烏說,她感到傷心又憤怒。患者們沒有正面提及憂慮與恐慌的來源,但畫面裡,翁明和珊珊烏在餐廳中仰頭,望著翁山蘇姬的電視談話;診所牆上的日曆停留在 2017 年——

那是羅興亞人在若開省遭到血腥鎮壓的一年。

IMAGE

《診所》劇照


 

2016 年 10 月,緬甸西部的若開邦發生羅興亞穆斯林攻擊當地警方的暴力事件。若開邦政府因此對羅興亞人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引起國際關切。隔年 8 月,羅興亞救世軍再次發動襲擊,緬甸軍方遂對羅興亞人展開「清洗行動」。聯合國明確裁定緬甸軍方觸犯種族滅絕罪,認定這是一場針對羅興亞人的大規模種族屠殺,最終估計約有一萬多人在「清洗行動」中遇難、七十多萬羅興亞人淪為難民,被迫逃離緬甸。

片中患者的精神病是魔幻也是寫實,幻覺與政治隱喻交錯。一位吞了四十幾顆安眠藥嘗試自殺的精神病患,被姊姊帶來診所。她對醫師夫婦說,自己遭到三十六軍團審判,並且被指控參與羅興亞人暴動事件。珊珊烏安慰道,羅興亞人與緬甸人的衝突發生在若開省,我們現在在仰光,你不要亂想——女人卻說,那位羅興亞人不說話了。哪來的羅興亞人?她說,剛剛有位羅興亞人一路跟了過來,現在安靜下來,正在聽我們談話。

隨著女人的姊姊解釋,醫師夫婦才知道女人的丈夫是警察,若開省發生衝突時,他人就在現場。眾人都對女人說「那是幻聽,你不要相信」,但是夢魘的內容卻是那麼貼近現實——這不只是一位精神病患的幻覺,這是一個國家持續了七十餘年的噩夢。人民對國家暴力的恐懼,卡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民族衝突是始終徘徊不去的幽魂。

IMAGE

《診所》劇照

珊珊烏與翁明並不是沒有尋找其他解方。在醫藥之外,珊珊烏鼓勵病患在日間來到診所進行繪畫創作,翁明則拿起攝影機,嘗試記錄下他眼中緬甸的真實,甚至想拍攝一部「一位若開人因為自己長得越來越像羅興亞人而感到迷惘」的劇情片。

片尾,翁明的電影在瓦坦影展放映結束後,一名軍人觀眾在映後座談發言,痛斥翁明的電影不尊重軍人,全國人民都應該要尊重軍人。座談結束後,珊珊烏來到走廊,問翁明為何不回答?應該要告訴那個軍人,電影中的角色說他心中想說的話。翁明說,那個軍人年紀大了,況且現在已是軍人落寞時期。他有他的立場,只是我們真正「尊重的東西」,他不喜歡。

翁明的電影最終並未得獎。鏡頭又回到那間小診所,隨著背景的電台廣播響起,魔幻寫實的寓言再次出現—— 4 年後,2021 年 2 月 1 日凌晨,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影展映後座談的對話,在國家暴力的現實面前,彷彿只是一場幻夢。

夢魘持續,小診所繼續營運。透過繪畫、電影與一劑劑安眠針,兩位醫者仍在試圖尋找解藥,不為徹底治癒,只為讓人們得以在混亂的現實中暫時安穩入睡。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影展時間|2024.05.10(Fri.)- 05.19(Sun.)
節目資訊|https://tidf.pse.is/2024TIDF​

#TIDF #趙德胤 #緬甸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宋文郁
劇照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責任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