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一同學|芭蕾舞者的女兒說,「我想要跳草裙舞!」──專訪舞者葉名樺與跳舞女孩 Ganesha
驫舞劇場裡有大片落地鏡,鏡子向陽,映射著對面國小的操場,充滿青春氣息的學童正練習大隊接力。劇場內,葉名樺與女兒 Ganesha 望著鏡中的彼此,一邊玩樂一邊做著鏡像模仿。
比起教導女兒學習自己,葉名樺更習慣透過陪伴與觀察,使自己融入女兒的遊戲,「我經常花時間觀察她,觀察她的反應、表情、對什麼產生興趣。試著用她的視角,去理解她的世界。」
那是一種陪伴的視角。比起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葉名樺選擇讓女兒自由跟上,當她於鏡中優雅抬起右腳,Ganesha 也伸出小腳搭在母親身上,以肢體輕碰傳遞親暱。遠遠看去,眼前的兩人不像是在教跳舞的母女,更像是好朋友的遊樂。
2016 年 Ganesha 出生之前,葉名樺是一名專業的芭蕾舞者,也是編舞家。經歷 48 小時的生產過程,當女兒終於擠出產道,臍帶相連地趴在自己的胸口時,跳舞的身體在那一刻變成母親的身體。一直以來她熟悉自己身體的一切,但眼前伏在自己身上的小身軀,雖然陌生,卻又有完全貼合的親密感。但「那時我心中想,這是我第一次擁有一個『我的東西』。那是一個很神奇的感覺。」
孕育生命的體驗是神奇的,在嬰兒約五個月大左右,視覺開始發展,此時寶寶會透過長時間地凝視、伸出小手觸碰來認識主要照顧者。從生命最初的凝視,到在鏡像中注視彼此,葉名樺與 Ganesha 學著成為彼此的朋友、夥伴、同學與老師,當女兒逐漸長出自己的個性,葉名樺很快地意識到「我的東西」的執著,是需要被放下的。
那個曾經與她緊密相連的身體,已經長成另一個完全獨立的身體了。
不是芭蕾也沒關係,草裙舞也很好
獨立的個體之間,沒有從屬,葉名樺選擇以平等的姿態,面對這個來自自己身體的生命。跟著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走進葉名樺與 Ganesha 的日常,她們觸摸彼此、模仿對方的動作,接著跳舞——這場肢體的對話不只是親子之間的親密,更像是朋友的玩樂。在這裡,快樂是最高的準則。
作為長期教舞、運用肢體的舞者,葉名樺觀察到,許多大人其實和自己的身體很疏離,因此若要與孩子共舞,會產生一種不知所措的尷尬感。這時大人要做的不是去指導孩子,反而應該思考自己與身體的關係,與孩子一同學習觸摸身體的各個部位,重新與身體連結,「我們可以先挑一首音樂,眼睛緩慢閉上,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躺在床上,可以先好好地撫摸自己,認識自己的身體,再互相給指令摸摸對方,建立起習慣彼此肢體接觸的親密感。」
從熟悉身體的五感開始再加入互動遊戲,葉名樺驚喜地發現,「孩子在做的事情可能比我會做的事情還好玩,我就會想加入她。」在拍攝現場,Ganesha 有時候會突然爬上欄杆跨坐,葉名樺並不出聲制止,而是注視著女兒,然後加入她一起玩耍;一起跳舞時,Ganesha 因為興奮而奔跑起來,朝媽媽手臂撲過去卻跌在地上——葉名樺一邊笑一邊捉住女兒的手心,把女兒往前拉動,像座人體雪橇,在劇場滑來滑去。
Ganesha 開心地說,「再玩一次。」
面對孩子看似不受控、跌倒的混亂現場,葉名樺選擇透過凝視的目光,試圖理解女兒的想法,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身體。「有些家長經常制止孩子跑跳,我覺得那來自於大人對自己的身體並不熟悉,因此恐懼摔倒、攀爬或跳躍是危險的。但因為我熟悉身體,當 Ganesha 不小心跌在地上,我知道那沒有危險,所以我可以拖著她滑來滑去,她反而覺得很好玩。所以我覺得大人在領導孩子之前,都可以先停下來反思自己。」
反思自己,是為了讓放手更乾脆俐落。上小學前,葉名樺就時常問女兒:「妳要不要跳芭蕾?」學跳舞畢竟是童子功,越小開始練越好。但小一些的時候,Ganesha 看了動畫《海洋奇緣》,愛上大溪地的草裙舞——
從那之後開始,葉名樺沒再問過女兒跳芭蕾的事。她跟著女兒一起報名草裙舞的課,一起報名,一起樂在其中。
Ganesha 上小學後,面對更繁重的課業與考試,葉名樺察覺到自己在教育女兒時不時流露出的嚴厲。但,「我決定要放下,讓老師成為嚴厲地指正、教導她的人。作為一位母親,我明白,我與女兒之間的親密感是難得的,而我看重這件事,不想為了學業破壞與她之間的感情。」
作為跳舞的人,她知道親密有多難。
生下新的人之後,成為一個新的人
不只是和他人之間的親密,也關於和自己的距離。
2018 年,葉名樺發表《十七年蟬》舞作,以人與自然的關係闡述生命的蟄伏與輪迴。構思舞作時,葉名樺正經歷孕期,透過孕育生命,她也反思自己的生命。「十七年蟬這個物種,會待在地底下十七年,等時間一到,集體破土而出,用嘹亮的聲音鳴叫七到十天,產下下一代後死亡。以蟬極短的生命週期對比人的壽命,那個時間感是我想探討的狀態。」
房間裡,葉名樺與夥伴以彈力繃帶創造了子宮的意象,舞者在子宮內蜷縮,觀眾只能透過象徵陰道的裂口向內觀看;另一個房間則是由兩位舞者表演雙人舞作,觀者經過子宮後來到這裡,已是誕生。
舞蹈裡對生命的未知、遲疑與驚喜,也是她初次面對母親身份的提問,「生產後面對身體的變形、驟變的生理狀態,我沒有辦法假裝不在意。不過,看著女兒的時候,就會覺得經歷這一切很值得。成為媽媽這件事情,能讓你看見自己的潛能、不同面向的自己,面對成敗與名利,只要回到家拍拍女兒,就寬心了,沒事了。」
放下舞者的傲氣,把自己磨平成母親的圓角。她也在練習與這樣的自己相處。
2020 年,葉名樺以英國首席芭蕾舞伶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中國現代首位學習西方舞蹈的舞蹈家裕容齡,以及台灣重要舞者與教育家羅曼菲為創作靈感,藉由三人的生命故事,回扣自身生命經驗,以「葉名樺是怎樣的台灣女性舞者」為題,創作出《SHE》舞作,回應「我是誰」的探問。
返身理解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女兒的影響。Ganesha 上學後,為了讓女兒學習時間觀念與確保她的安全,葉名樺與丈夫買了一隻兒童手錶給她,上頭有個 SOS 的緊急求救按鈕,他們跟女兒說,感覺需要求救的時候就按下去。「有一天我的手機跳出女兒按了 SOS 的求救訊息,我趕緊打給她,Ganesha 就說有一個同學欺負她,要所有的女生不要跟自己玩。」
在女兒的同儕生活裡,葉名樺看見一個生命在成長時經歷的掙扎與碰撞。過往跳舞的她習慣與自己的身體親密無間,但這一回,她開始嘗試靠近內心的自己。「成長過程中影響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是如何成長的?我是誰?」
2022 年的新作《波光閃閃的房間》,延續《SHE》的創作脈絡,將三位舞蹈家的生命故事展演於三個房間,當觀者走到最後一間象徵著「葉名樺」的房間時,會看見她身穿裸色舞衣,在房內盡情舞動。透過象徵破除舊有自我的狂放舞蹈,葉名樺想傳遞的是這些年來她經歷不同時期的探索、挫折與學習,終究衝破框架。
那是一個新人的生命狀態,和新生兒一樣的,全新的人。
成為母親,理解自己與生命
有了女兒 Ganesha 後,葉名樺透過參與孩子的生命,回頭思考自己的成長脈絡,也得到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機會。
2020 年台北兒童藝術節,葉名樺與丈夫陳武康、女兒 Ganesha 參與《春風小小孩 DEMO》演出,表演以風比喻孩子的靈動與多變,結合戲劇、音樂與舞蹈,透過表演傳遞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自由地選擇的核心概念,將藝術體驗獻給所有脫軌的兒童與成人。「那次是 Ganesha 第三次上台表演,我其實有點擔心她會在現場定住、不知所措。」葉名樺回憶,「結果 Ganesha 做得很棒!她在表演的時候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知道觀眾想要看到什麼,而安排表演。」
那次在後台不由自主為女兒緊張的擔心、心跳加速的體感,意外勾起葉名樺從前參加徵選的回憶。從一位舞者、編舞家到成為一位母親,葉名樺以三十年的時間,透過舞蹈理解自己與身體的關係,直到最近,與友人的一場對話,讓她更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我那天跟一個學姐聊天,她就是那種從小考任何芭蕾舞團都上的優秀舞者。我說自己最討厭的就是徵選環節,只要評審老師盯著我看,我就感覺僵住。學姐卻笑著回我,她最喜歡的就是徵選環節,當外國舞者因為身材優勢而小瞧自己時,她喜歡用實力證明,華麗入選的那一刻。」
葉名樺這才明白,原來自己沒有辦法成為舞者,可能不是因為身體素質或舞蹈能力不到位,「而是我的心,我的心沒有辦法做到那麼自在坦然。理解了這一點後我才能跟以前感覺自卑、不自信的舞者階段和解。嘗試編舞以後,我喜歡以作品創造連結,透過創作感受一種更順應生命的流動。而成為母親之後,因為親眼看見、陪伴一個生命的成長,我得以在過程中去面對、同理小時候的自己。」
後來,她以「葉名樺身體家」為自己的獨立舞團命名,因為她懂得安身的地方不在外頭,而在內心,身體是安定心靈的家,與身體在一起,那裡都是家。
麥當勞【麥麥童樂會】
長期提倡「當孩子的朋友」的麥當勞,今年推出「麥麥一同學」單元,以輕鬆、創意的方法,分享家長與孩子相處時會遇到的狀況、並提供多元的育兒方向。鼓勵親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學習,累積陪伴彼此的親密,創造獨一無二的時光。
接下來,還會陸續邀請兩組不同領域的達人,分享他們的 #FeelGoodMoment 及最輕鬆自然的親子共學時光,和大小朋友們找到生活的美好!
本篇邀請芭蕾舞者與編舞家葉名樺與女兒 Ganesha 一起跳舞,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彼此的身體。透過輕鬆的方法引導,讓孩子對「舞動身體」的直覺反射,延伸成與身體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葉名樺來說,和孩子一起認識獨一無二的身體,就是最特別的家庭時光。原來身體,就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
關注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bit.ly/3rmrW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