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台,很純,很讚──專訪香蘭男子電棒燙:傳統,才讓創新走更遠

很台,很純,很讚──專訪香蘭男子電棒燙:傳統,才讓創新走更遠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2.08.2024

那年還在建築事務所工作的黃崇堯,某天中午繞進臺南小巷,在友愛街 146 巷瞥見香蘭觀光理髮中心——安靜無聲的店裡,貼著「純」字的鋁門內,一名歐吉桑就坐在理髮椅上睡午覺。

太想好好一探老店模樣,但他才剛理過頭,阿堯於是改請看起來很嚴肅的李金德師傅修鬍鬚。下個月再次報到,從剃鬚換成剃頭,再從剃頭,變成和師傅聊天。

最初著迷於老式理髮廳,是因為技術關係。俐落、簡潔的平頭看來沒什麼,卻最需要反覆修整微調,很考驗理髮師功夫。「Local 的感覺就是比較對。在傳統理髮廳,洗頭、修鬍鬚、理髮加掏耳,可能要一個多小時才把頭髮理完。那段時間可以閉著眼睛休息。還有,閉著眼睛跟人家聊天,其實很舒服。」

後來香蘭觀光理髮中心隨著李金德師傅的退休而走入歷史,招牌上的「純」字和老式理髮店的模樣,卻跟著阿堯留了下來,2016 年他創立設計品牌香蘭男子電棒燙,用同樣的名字致敬那些城市的歷史與人情。

2024 年臺灣文博會以「寶島百面」為題,聚焦以歷史為方法的文化實踐,其中一面,指向傳統庶民文化的全新可能,文化策展活動中的臺味百面風格展區,邀請擅長轉化臺味視覺元素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來自理容文化的復古設計,讓這一批臺味顯得特別純。

畢竟 local 的感覺,就是比較對。

香蘭

香蘭

一條屋脊的美麗

如今的香蘭男子電棒燙以復古為號召,但阿堯回顧,自己其實是在大學之後,才開始對在地的傳統事物有了認同感。「像是小時候會覺得八仙彩是很俗氣的東西,很亮、金光閃閃,又是大紅的底!到了一個年紀之後才發現,欸~自己其實滿喜歡紅色的東西欸。」

從小生長在臺南,阿堯口中大紅色的八仙彩,是這座全臺灣最多廟宇的城市裡的庶民裝飾。紅色也是古蹟磚牆的紅,日治時期傳下的白底紅字隨處可見。有些文化基因早已隨日常植入體內。

家住臺南仁德,阿堯習慣騎機車進市區,沿路是取之不盡的臺式風景。「像青年路跟民權路口的蜜桃香,外面騎樓的椅子和檯面都做成不鏽鋼,我滿喜歡這間店的感覺,不鏽鋼這種東西就很臺味。」大學讀建築的他一望即知,那些尋常的臺味裡都是門道,不鏽鋼圓凳、檯面轉角接縫的老派細節,在現代已是少見。「現在的一些不鏽鋼你會覺得它很粗,可是它的椅子就很像是一體成型。」

一直存在於生活之中,卻鮮少被看進眼底的事物,同樣自傳統文化累積而來:神佛連結著地方信仰,儀式空間的材料和技法則記錄時代流行。這幾年停等紅燈,阿堯也留意起十字路口角落的金屬牌樓。

「金屬這種東西是我這一兩年發現很有趣的事,你會發現那種東西都是金屬的工藝:不像我們現在只會把鐵板折起來當屋頂就好,有些比較細緻的,他會去學那種廟的屋頂,還會把屋脊和屋瓦做出來。這些東西,我最近才會懂得去欣賞。」

IMAGE

IMAGE

不只是幽默的生活感

然而香蘭最初誕生的起點,不是那份對傳統日常的欣賞,而是人情。

創立於 1956 年的香蘭理髮在 2014 年歇業,「直到 2016 年的時候,我想說用店裡的『香蘭男子電棒燙』做 T-shirt,送給師傅做退休紀念。」李師傅曾告訴阿堯,當年第一波引進日本電棒燙技術的臺南店家正是香蘭,為理髮店賺進豐厚收入,一件「香蘭男子電棒燙」白 T 紀念往日輝煌,阿堯也給自己印了一件,紀念與香蘭的相遇。

當時,阿堯在工作之餘,曾與喜愛舊物創新的好友經營「聚作」聯合工作室,坐落於 321 巷藝術聚落的日式宿舍群,這件送給李金德師傅的香蘭紀念 T,意外引起聚落內其他文化工作者爭相詢問,促成阿堯向李金德師傅徵得同意,一間歇業的傳統理髮店讓中年轉職的阿堯創了業,保存下原香蘭理髮的門片等物件,將香蘭以服飾品牌的形式延續。

本體是服飾品牌,但阿堯自認香蘭並不以設計為重,「我比較喜歡生活感這個東西啦。」

所謂生活,其實是日常的溫度。「當年我插大面試時,我說我很喜歡安藤忠雄,因為他的東西很簡單。可是後來出社會工作後,發現我還是比較喜歡以前北歐老建築師做的設計——安藤忠雄做的都比較極簡,是一個比較有儀式性的空間,適合當展示,他們做的空間比安藤忠雄更有生活感,更適合生活。」

讀二技的時候,他的老師是做古蹟修復的專家,關於老物的修復,「一般人如果看到這片窗花壞掉了,可能會想說我們要怎麼把它做回去。但老師給我們的觀念是,它既然已經壞掉了,但我還是想要做窗花,那我就會用理髮廳的意象去做新的——我不要把它做得像舊的一樣。」

2019 年,阿堯將香蘭的實體店面開在年紀超過六十歲的永樂市場二樓,陳設如早期的臺式理髮廳,除了木門框和櫃檯桌面請木工幫忙,不少擺件都是撿回的緣份,朋友送的古董理髮椅則是貓咪阿財的最愛。看起來是過去的舊時光,但復古落在衣服的設計上,都有著全新的外貌與生命。

阿堯說,「我只做我想穿、想用且有趣的東西。」他偏愛七、八〇年代的臺日風格,原本單純將原香蘭理髮店內的文字,加上一些巧思,呈現於 T-shirt 與小物上,「一開始覺得大家可能會用有點好笑的態度來看香蘭的衣服,可是後來發現,光是幽默有趣,應該也不會讓回購的客人對這個品牌這麼忠誠。」

「我也不知道他們喜歡的原因是什麼⋯⋯。」香蘭從大人尺寸出到小童和新生兒紗布衣,客群從文青、同志到老人家都有,「我們的客群真的沒有分欸。還遇過在討債公司放款的人也會來買。」

想來想去,那樣日常的生活感或許就是答案。

香蘭

文化背面的人情

這幾年裡,阿堯不把生活當作習以為常的背景,反而讓生活帶著他走向更深遠的地方。

店裡有面香蘭旗,是阿堯跟光彩繡莊已故阿泉師學八仙彩立體繡的練習之作。當年阿堯正處於在建築事務所工作已十年的轉折期,想嘗試能一人獨立作業的事情,看到刺繡開課資訊,「以前彩繡大多使用紅色底布,構圖很熱鬧,我很喜歡紅色,又很喜歡線。」阿堯於是成了當時刺繡班唯一的男同學。

「我就很愛傳統的東西——傳統的會做了之後,再來做創新。」阿堯還去過社區大學上春仔花課,也學過偶帽工藝,因為喜歡琵琶的聲音,而報名老館閣南管課。體驗這些超過百年歷史的老事物固然是因為興趣,卻也讓傳統文化得以走得更遠。

「我從這些傳統老技藝獲得的體悟是,所有東西都是因為有需求,才會維持下來,如果今天它沒有受眾,就很難生存。我現在剛好在賣衣服,會希望趁這樣的機緣,能從香蘭推廣臺式理髮。」延續理容文化而來的香蘭,嘗試成為活絡老理髮廳的助力,「如果臺式理髮有更多年輕客人,理髮師就有工作,這些店就能繼續存在。」

從香蘭而起的連結,阿堯也是抱著如此的初衷,「有些地方或技術沒落了沒有關係,只要還有店家在,我會覺得還是滿有生命力的。」香蘭做手帕,就去老布莊選布、找裁縫資歷數十年的阿姨車邊;一件一件馬虎不得的手工絹印,一直都是同一間絹印工廠幫忙;商請超過一甲子歷史的隆興錏鉛,將手繪草圖化為立體真實。每件香蘭服飾與小物的成形,都是阿堯生活裡與傳統的交集,由人與人的關係構成臺灣的文化百面。

原來那些正面看起來是復古的,背後都是割捨不下的人情。

香蘭

Bonus Track:隨阿堯生活百面長出的香蘭臺味 

● 白底紅字的「香蘭男子電棒燙」
一切都從這件白 T 開始,阿堯從原香蘭店內描下的字稍作編修,那是早期臺灣招牌愛用的楷體,白衣上排列的紅字,則有著類似宋江陣出陣成員的上衣。阿堯表示,這件開基祖般存在的白 T,簡單明瞭,至今仍是外國人的最愛。

● ~純~也不純
復刻自原香蘭門片上的「純」字,成為辨識香蘭的品牌經典。至於傳統男士理容為何常見「純」字?阿堯聽昭安理髮廳的黃德祥師傅說,早期為了跟其他提供「特殊」服務的理容院做區隔,單純修容理髮的商家因而標上「純」,避免警察頻繁臨檢影響營業日常,也讓來客安心。不過,後來店家學來學去,都放上了「純」,讓「純」反而變得不太純,成了現在大家眼中極為曖昧的純,某種程度也呈現了臺灣文化的混雜多元。

● 邀請在地藝術家創作「香蘭」燈籠體、錢虎
一件背後大大「香蘭」燈籠體的深藍色T,是近期暢銷款,阿堯把蓬萊齋繪師黃雉原繪寫於傳統廟宇燈籠上的「香蘭」二字,重新設計在衣服上,他笑著說:「這件衣服為我打開了宮廟市場。」讓主軸從理髮廳元素出發的香蘭,在視覺上更加多元。

阿堯也開始運用臺南常見的民俗符碼,自認不擅繪製較為寫實具體的圖樣,找上修復師朋友小池堂堂主侯宗延繪製「金虎蘭」、「錢虎」等虎爺系列,侯宗延習慣以版畫或紙雕的形式完成,再掃描給阿堯設計完稿。

「和藝術家朋友們合作,我都覺得是在蒐藏他們的作品。」彼此都在把獲得的臺南養份深化再轉化為圖像,這樣的創作同是人情往來的匯聚,實在很香蘭。

IMAGE

IMAGE

IMAGE

● 老店製作小物,復古又現代的生活工藝
香蘭的手帕方巾和玻璃杯,同樣緊扣著理容文化而來。理髮廳報到時,總少不了師傅奉上的熱毛巾和一杯茶水飲料,阿堯將毛巾改做更符合日常使用的手帕,而經典的 143cc 玻璃杯,也是熱炒海產攤常見的經典臺味。

香蘭李金德師傅總備著一只放置刀剪工具的金屬方盒在鏡檯上,阿堯憑印象畫了圖,請超過一甲子歷史的隆興錏鉛行復刻打造置物盒,另製作了文博會期間首度露面的錏鉛方罐,延伸自茶行的茶葉桶,比正常版還需要精巧工藝的縮小版,用來放掛耳包和茶包剛好,從老技術裡長出新樣態,成就臺味百百面中的芬芳香蘭。

IMAGE

IMAGE

● 一期一會的快閃紀念
只要是參與市集出攤,阿堯總費心為該次快閃設計限定款,另製作用來陳設的相關主題道具,每回出攤都像是又開了一間店的那種費心,而店內衣架上陳列著的特別款,其實也是出攤的旅行紀錄。

像是受邀到麻豆文夏故事館開幕市集,因「文夏音樂城」的主題而延伸出「香蘭男子電棒音樂城」;如到外縣市或日本,就以聯誼會、俱樂部呈現臺北分會、京都分會等。這次文博會期間特別讓「臺南總會」首度現身,正是香蘭參與文博會展出的行動紀念。 

IMAGE

IMAGE

#香蘭男子電棒燙 #老物 #傳統 #文博會 #台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杜昱欣
撰稿黃怜穎
攝影PJ Wang(IG:jayajaj)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