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的心事
「你在幹嘛?」我跟我朋友走進一間咖啡館,連菜單都還沒翻開就看到他拿出了手機。
「等等,我打個卡先。」
「你是有這麼擔心人家不知道你在哪裡嗎?」我問。
關於打卡這件事,其實最早的開端,可能要回溯到 Google Latitude 這玩意。中文一度採用大陸那邊的翻譯,叫做縱橫,大概是從經緯度延伸來的想法。後來台灣這邊正名為 Google 定位,清楚易懂多了。
Google 定位是在 2009 年 2 月 5 日推出(一下就過去了 6 年耶),當時一來台灣智慧手機普及度不如現今,二來大夥完全不懂把自己的位置分享給其他人看的樂趣在哪,所以這個服務基本上引發隱私爭議程度遠大於群眾擁抱使用。
Google 定位當時並沒有採用在某個地點打卡(Check-in)這個概念,而只是純粹跟你的朋友分享你所在的位置。這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其實手機 GPS 並沒有辦法那麼精準的定位到門牌號碼那麼精準的點;第二是其實我們對一般人現在在哪個點也沒那麼有興趣。
所以後來在一個月後則有另外一個網站出現,叫做 Foursquare,可說是真正打卡(Check-in)的始祖網路服務。因為它讓大夥參與的是在某個「景點」打卡這個遊戲。於是一來它提供你周圍的景點,容許定位誤差範圍大,二來,這其實是告訴其他人,我們現在在哪個好玩有趣的地方,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炫耀。
如果要講點科技界的八卦的話,Foursquare 創辦人之一 Dennis Crowley 在之前也有創辦過一個類似概念的網路服務,叫做 Dodgeball。那個網站後來在 2005 年被一間大型網路公司買走然後關掉該服務,自己弄了一個新服務,叫做,嗯,Google Latitude。
當然,對於台灣的使用者來說,真正讓到處 Check-in 這個動作紅起來,並不是 Foursquare,也不是中文山寨版的街旁,而是 Facebook,這本關於你我的書。(打書嗎?)
Facebook 正式推出地標功能是在 2010 年的 8 月,而台灣版則要到去年的 2 月才正式開放啟用。一時間大夥在臉書上打卡打得不亦樂乎,不但到好吃的餐廳要打卡,到名勝古蹟要打卡,連回到家裡都要打卡。(是要讓分隔兩地的另一半查勤用嗎?)
打卡風氣最盛時,甚至有傳聞說某龍頭出版公司打算用臉書打卡來取代真實上班打卡,但因為一來定位容許度太大,擔心大家人還在捷運上就往公司打卡,二來因為臉書還有可幫朋友代打卡這個超級大 bug 而作罷。(……應該看得出來這是胡謅吧。)
總之,打卡這件事如同我一開始所講,它本質上是一種半炫耀的遊戲(打在公司也是一種 show-off,show 給老闆看啊),而情侶們在假日多半也會甜蜜蜜的一起在某個景點或餐廳打卡,深怕只閃給周圍的人看不夠,一定要把兩人各自臉書上的朋友都閃瞎不可。
而除了炫耀之外,我總覺得大概也有一種心情是害怕被遺忘吧。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在哪,希望能夠週末晚上引得朋友上臉書一看之後問說,「啊,你在那啊,那我去找你?」
有一點點孤單,卻又那麼貼切現代人既疏離又渴望被包圍的心情。
而那天咖啡端上來後,我在查看手機臉書時,突然很疑惑的看到,怎麼本來號稱從不打卡,還把人家幫他打卡功能也封鎖的 H 君突然在出國遊玩的時候開始瘋狂打卡?我身旁的強者我朋友 S 君則緩緩的說,「廢話,他跟老婆在一起,當然可以放心打卡。」
原來,打卡與不打卡之間,可真藏有不少的心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