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捷運上的中國(一):車站裡的民國幽魂

臺北捷運上的中國(一):車站裡的民國幽魂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03.2016

2014 年臺北捷運松山線通車,至此,北捷紅藍橙綠四條高運量捷運線算是大致完工了(還有若干延伸線施工中),象徵臺北市區的主要捷運路網建置完畢。從 1988 年北投機廠動工開始,前後花費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這三十年恰好橫跨臺灣政治與社會結構變遷最劇烈的時間,以至於北捷的車站站名和建築都不只是車站而已,它其實反映了臺灣文化重重疊疊的特殊風貌。

地鐵被視為國際大城市的象徵,又可望有效紓解臺北日益惡化的交通狀況,臺灣第一條地鐵建設,主事的國民黨政府當然不會等閒視之,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將北捷打造為「臺北的國際櫥窗」、「現代臺灣建築」(註 1)。國民黨以正統的中國代表自居,這樣的意識形態表現在公共建築上,就是喜好採用中國傳統式樣的元素。淡水、板南、中和以及新店線等屬於北捷第一期路網的捷運線,許多車站在建築風格上充分反映官方的意識形態。最明顯的,莫過於仿北方宮殿的淡水線以及南方園林的新店線。板南線上忠孝新生、國父紀念館等出入口,洋溢古典中國風情的雕花漏窗設計,自然也是這種意識型態的展現。

清晰的建築語彙讓人一目瞭然,北捷一期路網車站就是想打造一種融合現代和古典中國的建築。不過比建築外觀更直接的意識形態載體,或許是街道名稱,國民黨來臺後大規模更動臺灣路名,臺北城的道路名便是一幅中國地圖。

北捷車站根據臺北行政區名、路名、重要地標命名,逐步通車的路網,重新把臺北諸多空間中的文化元素進行整合與串連,讓許多原本散落各角落的歷史串連起來。有趣的正是這一串連,反倒將車站與近代東亞變局串在一起,「中華民國」的命運幾乎就具體而微地展現在車站上了。1987 年臺灣解嚴,本土意識漸長,文化意象開始繽紛多元,官方美學不再以古典中國為優先。因此,松山線通車不單只有交通功能,還具有文化的層面,具有另類「復古」的意義。

原本北捷只有南京東路站,但是由於松山線行經南京東西路,設於重要路口的站名皆必須有「南京」二字,為了便於區別各站,原先的「南京東路」站只好改名為「南京復興」,如此一來,北捷多了南京復興、南京三民這二站(松江南京較早通車,並未更動)。這意外讓松山線成為戰後國民黨意識形態最鮮明的一條路線。1949 年,國民黨敗退來台,被迫從中國地理的中心來到邊緣,在海外小島上懷想著有一天可以回到故國首都南京。「南京復興」,恰好是國民黨來臺後三十餘年念茲在茲的事情,透過威權統治成為臺灣社會活動的主旋律。「南京復興」一名本身就是歷史和政治的混合體,它串連起國民黨在 1949 年之前與後的兩個時代。但時至今日,「南京復興」恐怕已經成為過去歷史留給當代的最大嘲諷,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既不能在南京復興,也不知能走到世界的哪裡。

無獨自然有偶,「南京三民」也成為歷史留下的嘲諷。孫文希望建設一個實現民族、民生、民權之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的政權,國民黨尊孫文為中華民國國父,將三民主義作為治國的理論基礎,刻意與共產主義一別苗頭。但可惜國民黨似乎手腦口都不協調,讓三民主義永遠只是孫文心中最美的夢,臺灣解嚴十多年後,國民黨幾乎不再提三民主義的重要性,「南京三民」彰顯了國民黨失落的理想。影響近代中國命運甚鉅的兩個人物孫文、蔣介石,他們的名字當然也不能在北捷缺席囉,除了國父紀念館,松山線的中山站不只是中山行政區的區名,它也代表中華民國催生者。搭乘松山線還能到達中正紀念堂,「瞻仰」把國民黨帶來臺灣的關鍵人物的遺容。

松山線站名洋溢濃濃的「民國風情」,其實板南線的站名不遑多讓,但卻是另一種黨國意識的展現,只不過更抽象、更細緻、更隱微,容易讓人習焉而不察。國民黨政府治理台灣時,除了複製中國地名、強調中國正統的合法性外,還以道德德目替道路命名,因此有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敦化等路名。雖然這些德目的內涵在不同人的不同語境中有多重意義,但是自古以來,執政者使用他們的意義卻不複雜。臺北市最主要的東西幹道以忠孝為名,無疑傳達官方首重的德目,即是庶民對政權和父權的認同。

板南線以忠孝東西路為主要路廊,設於重要十字路口的車站便以忠孝新生、忠孝敦化、忠孝復興為名。這些站名突顯國民黨來臺後亟欲樹立它的權威,人民不僅得俯首稱臣,還要「茍日新、日日新」,追求一種精神意志上的積極和壯美。當然,這種壯美精神的背後,隱藏的是被驅趕的歷史恥辱。國民黨來臺後或許曾經想起處境相似的東晉、南宋或南明等中國朝代,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真的偏安侷促小島了,因此透過無處不在的道德標語,要求所有臺灣人跟著他們一起奮發向上,一起做一場偉大的中國夢。

臺北作為晚清以來臺灣的政治中心,注定得留下這一百多年來各執政者的思想印記。地鐵作為城市的重要地標、交通工具,北捷自然也成為了執政者印記的最佳載體,處處昭示著這個城市經歷過的歷史,即便是完工不久的車站,它的站名也可能訴說一個政權近百年的興衰變化。雖然這些印記往往通過暴力的方式留下來,但是留著它們,或許我們會更清楚知道如何預防暴力。

註 1|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捷運車站規劃與設計實務》(臺北: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6 年),頁 100。

#本週聚焦 #文化 #捷運 #台北 #城市 #中國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攝影莊祐端
圖片提供Edward Cai(CC by 2.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