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時差 紀錄展|梁浩軒:總會想起阿嬤準備的炒飯與波蜜果菜汁

小花.時差 紀錄展|梁浩軒:總會想起阿嬤準備的炒飯與波蜜果菜汁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8.08.2016

中部長大,南部念書,北部工作,啟藝文創執行長梁浩軒對於台灣處處都有記憶連結,儘管在台北生活了十多年,他仍盡量讓自己不要太像都市人,不要遺失成長過程中與土地的親密,他甚至非常認真想過,死後應該葬在生長的家鄉,或是生活的城市?當然,並不急著決定。

去年,他和計劃發起人方序中分租同一間辦公室,可說是「小花」誕生的見證人,那陣子經常出國洽公的他,常在旅途中感到無助、想家,不只是個人的家庭,而是對台灣整體的想念,他和音樂人王榆鈞聊起這件事,王榆鈞便分享自己的創作歌曲〈故鄉的小花〉給他,他聽得無比感動,還在咖啡店默默掉了幾滴眼淚,然後立刻把歌介紹給方序中,因而促成了計劃的命名。今年梁浩軒如約參與,他相信這是件非常正確的事,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到,設計不僅能應用於商業,更可以做為自身理念發聲的工具。

請談談 VR 展區的規劃構想。

VR(虛擬實境)是為了更還原現場,小花團隊去拍了三個不同村落的 360 度全景後,我就在想,人想家會是在什麼情況下?通常是睡覺前的那一刻、自己安靜下來的時候,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日式房屋,希望觀眾可以把鞋子脫掉,躺在榻榻米上,這很像眷村會出現的房間,戴上 VR 裝置看見家中的 360 度影像,這個氛圍可以讓你回到那個環境、看到熟悉的事物。我跟「格式設計」一起做展場,他們用很多層次堆疊起來,像是記憶的找尋,走在記憶裡面找到照片、找到空間,戴上 VR 就來到家裡,兩邊是互相連結的。四四南村本來就是眷村,在那樣的建築裡面有這個空間還滿適合的。

透過自己參與小花計劃,希望向觀眾傳達什麼訊息?

計劃找了很多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參與,我會共襄盛舉是因為覺得我們這一輩的人需要一起做一些事,我們這世代擁有的資源比上一代少,唯有團結起來才有影響力,我們應該結合起來做些對社會更有意義的事,讓年輕人看到榜樣,而不是各做各的,不應該各據山頭。計劃本身是關於重視自己的家鄉、把老記憶保存下來,另一層次的問題是讓外界看到,這群人願意做這件事的出發點。

對家有哪些深刻記憶?

我是彰化小孩,18 歲到嘉義念書,大學畢業才到台北當兵、工作,所以我對全台灣的風土民情都滿熟的,也慶幸自己有一段很在地的生活。尤其來到台北後我更珍惜小時候的時光,如果在台北長大,沒辦法經歷亂跑的生活,可以從我們家跑到旁邊的樹林裡玩,去灌蟋蟀等等,我一直到上學之後,才開始跟同學講國語,小時候都是講台語的。小時候滿喜歡玩火,有一次玩仙女棒,想說應該熄了就往上丟,結果隔壁的遮雨棚燒了一個洞;最深的印象是食物,年初我特別開車回到我讀的大竹國小,因為彰化的改變不會很大,過了 20 年還是一樣的空間,走在學校裡會想到以前阿嬤送便當來學校,便當總是炒飯跟波蜜果菜汁,現在看到波蜜就會想到阿嬤。我會故意去那些地方走,是想找靈感或記憶中的自己,我一直覺得人不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當我到那個環境就會想起自己在那裡發生過的事,可以讓記憶回復。

是否強烈感受過親情或家庭的羈絆?

因為爸媽做生意,我是阿嬤帶大的,小時候被爸媽打都是阿嬤出來擋。這幾年覺得人生很無常,所以跟她講話時都會錄音,我會測試她的記憶,要她寫我的名字等等,也在想要拍一支紀錄片。以前會一直嚇自己,會不會有天接到家裡的電話,說家裡發生了什麼事,電影都會演在當兵的時候,結果也沒有。

生活中會有特別想家的時候嗎?

我搬家很多次,沒有特別眷戀哪一個老房子,但會眷戀家鄉,畢竟家鄉總是由異鄉而來,如果有機會應該回去彰化,回饋一些事。我比較掛念阿嬤的身體,每次回家都會去看看阿嬤。

今年小花計劃以「時差」為名,你對「時差」有何理解或聯想?

我很小的時候,喜歡賴在阿嬤的背上跟著阿嬤到處走,阿嬤會背著我走 30、40 分鐘去叔叔的豆漿店,那時大概只有 4、5 歲,但我記得那個時刻,還有阿嬤身上的感覺跟味道,會想再回到那個時間點感受一次。

【小花.時差 紀錄展】
08/19 - 09/18|臺北信義公民會館 眷村文物館(四四南村)
09/30 - 10/31|臺中 放送局
集資計畫詳見:小花,土地故事與記憶保存計畫
最新消息詳見:小花計畫 臉書專頁

#梁浩軒 #小花.時差 紀錄展 #方序中 #孫志熙 #眷村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孫志熙
撰稿孫志熙
攝影王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