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萬芳,一個忘不了的地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萬芳,一個忘不了的地方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4.02.2018

如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 XXX」,作為一組造句填空題,那麼請務必小心填入對應的名詞。比如,不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學老師,也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學測模擬試題。但我相信,聽著華語流行音樂長大的人,一定都會同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萬芳。」

1990 年,《時間仍然繼續在走》成為了萬芳第一張專輯,也是 A 面第一首主打歌。姚謙為萬芳寫的詞,像對時間的未知不斷提問,當時唱著「相愛是不是就得廝守?悲傷是不是就得淚流?」的女孩林萬芳,也成了後來我們熟悉的那個萬芳。時間像是一道填空題,沒有標準答案,28 年後的萬芳第一場小巨蛋演唱會,重回最初,命名為「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像是以長長的時間鋪陳,完美回答。

時間的精靈感

儘管時間確實一直在走,但萬芳眼中的「時間」卻具有一種精靈般的跳接性,「它有時冷眼旁觀,等你經歷一切,最後才給你答案。但有時卻是永無止盡,沒有答案。」我們期待時間給人解答與解脫,但生命難免不符合期待,時間在一旁,從不著急,只是看著你跌跌撞撞、傷心開心,她這樣解讀著時間。我問萬芳,在她心中,時間真的會給人答案嗎?沉默後,她開口:「或許應該這樣說吧,有些事看似好像時間會給你答案,其實一路走,答案早已在遠方,如果有分過去、現在、未來,那答案本就在未來,有一天自然會抵達你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只是不斷去經歷、靠近。」

我一直相信每一場演唱會,都像一粒時光膠囊,濃縮了歌手在每一個當下的所有過往時間,膠囊打開,記憶紛飛。想要打開萬芳這一顆時光膠囊,不得不先回到 90 年代,那一個她口中每樣東西彷彿都能用上十年、二十年的年代。我們都同意 90 年代金光粲然,萬芳也是那時開始唱起了八點檔、九點半戲劇主題曲,90 的夜晚極其魔幻,彷彿每戶人家中都傳出一樣的主題曲聲。「那是媒體集中的年代,只有三台沒有公視。就像大家知道的,小時候在某個村子裡,所有人都會聚在那戶有電視人家,圍在那邊看電視。所以當你在一個連續劇、節目曝光時,幾乎全台灣的人都知道你了。」

於是,連續劇主題曲成為了最好的廣告,當每家唱片都為自己歌手爭搶演唱機會的同時,剛唱完〈碧海晴天〉的萬芳,再度和其他戲劇合作片頭與片尾曲,這時讓更多人認識了萬芳的音樂。

不過幾年,萬芳從電視劇唱到了電影,1993 年的〈新不了情〉,為那一年的電影與音樂史,結上一個紀事繩結,無人可忘。90 的華語樂壇,是主題曲的年代,那樣的曲聲悠悠,是歌詞也似劇情的唱唸,也像剛好隨著萬芳緩下發片速度的落在了過去。而萬芳細訴著過往,卻半點不耽溺:「所有的一切都和環境相關,大環境的不同就會造就小環境的不同、個體的不同,過去是一個努力就比較容易有收獲的年代,不像現在很多朋友常常感覺努力沒有成果,經常感到沮喪與絕望。過去的一切都在開發中,充滿無限可能,現在是轉換到另一個階段,我們不再能用 90 年代的思維往前。現在有現在的美好,有其突破的可能性。」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哭泣不是因為難過,而是溫暖

時間不只改變容貌與環境,時間也能改變一首歌曲。輕搖時光膠囊,每人聽見的曲目都不同,以〈新不了情〉為例,萬芳回憶:「那是我人生的低潮期,在錄音間裡我是淚水與淚水的唱完。但經歷不同時間後,這首歌加入了台下的記憶,很多人聽到它會想起自己的人生、電影的畫面,所以後來這首歌成為了共同的記憶。當我演唱時,整個空間會充滿情感。二十年後的現在,當我再唱〈新不了情〉時,看到台下有人眼眶溼溼的,我知道,那不是因為難過,而是溫暖。」

人類哭泣的理由可能不只百種,而萬芳告訴我,有些哭泣甚至不需理由。「人哭不一定是因為難過傷心,它其實是身體需要流淚,就像排毒。也可能是某個瞬間,忽然連結觸動到心裡一個很深的角落,但它是傷心嗎?不見得是傷心。」回憶過去,我沒說出第一次聽〈新不了情〉時,誤以為唱的是「痛苦的想死忘不了」,可誤讀也很美,也許就像萬芳說的,都經過這麼多年了,她更想要透過這首歌來「和解」。不論是痛徹人心逼近死亡般的生離,所有的濃重的相思和痛苦,都應該得到和解。萬芳說,在台上的她有時會邀請聽歌的人們一起,「用和解的心唱這首歌,像是個儀式,透過這首歌把過去那個讓我傷心的人叫回來,跟他說:『Ok,我們和解吧,我原諒你了。』也去抱抱那個曾經傷心的自己。」

有些人的聲音帶有魔力,不透過歌聲也能傳遞,我聽著萬芳輕柔卻帶著脆度的聲音說話,有幾次輕微的眼眶濕熱,像是她告訴了我,曾經〈新不了情〉她唱到不想再唱,但現在她希望能賦予它「和解」的意義,面對過去不知如何處理的傷心,我們都不要傷心了。 

傷心與開心,眼淚與笑聲,是一場演唱會的存在理由,當我們為所愛的歌手搶票,而他人不理解秒殺、加開的演唱會,和他們在手機電腦上聽的有何不同時,答案正如萬芳所說,只因為,所有的演唱都會發生一種「共振」。她回憶多年前一場 TICC 的演唱會,〈猜心〉的前奏剛起,她才開口,前排一個女生的眼淚就啪啪地落下,她當下也跟著哽咽了。可哽咽非得是難過嗎?她搖頭:「不是因為難過傷心,而是因為我『理解』。我覺得那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有一首歌可以陪伴你,所以你聽到它時才會有各種感受。當下我覺得幸福,因為這首歌到達了它要去的地方,陪伴了這麼多人。」

我聽懂了,她說的「共振」不只是透過掌聲,共振來自一種最大值的情感集合,那邊有傷心開心、有青春失去,甚至也有圓滿與和解,這些都可以成為眼淚,讓人為此哽咽。那一晚的演唱會,萬芳在台上,哭泣的女孩在台下,也許就像〈猜心〉裡寫的一樣,她們之間不過一句問話:「這樣的夜,熱鬧的街,問你想到了誰緊緊鎖眉?」這是歌與人所能達到最好的和解,於是共振。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我不要被制約

面對即將到來的小巨蛋演唱會,萬芳表現地氣定神閒,她身邊的朋友都比她更有「攻蛋感」,也沒有為自己設下時間表。在小巨蛋之前,她早已走過大大小小的演唱場地,從跨年到商演,從市中心唱到太平洋。2008 年,她辦了一場海上音樂會,在賞鯨船、太平洋上舒服的搖晃歌唱,也曾在很小的場地內,與大家席地而坐,說說唱唱。萬芳形容自己:「五、四、三、二、一,那種過於正式的倒數,有時會令我害怕。」

那天下午,我見到的萬芳穿著黑色的毛衣,長髮鬈曲,透著另一種疏離的質感。當她開始說話,聲音卻如泉水溫暖,但溫暖中卻能聽出她靈魂的堅硬之聲。萬芳是雙面的,可人本就有不同的面向,所以在 2002 時她按下暫停,慢下了發片速度,因為,「出唱片似乎變得太制式化了。那幾年我也因為演戲、廣播,接觸了很多其他地方的音樂人,我的內在開始有一些衝擊與辯證,唱歌這件事不該是刻意賺錢的工具,我可以暫停,回到唱歌令我快樂的本質。」這樣的暫停,像是一場分裂,讓人梳理自我。

在 2010 年,萬芳更開始當起自己的製作人,她重視歌詞,所以找了許多好友來幫她寫詞,詩人導演黎煥雄幫她寫了〈阿茲海默〉,萬芳很喜歡這首歌,「雖然這首歌不是歌詞的格式,不容易譜曲,但青峰卻把它譜得很緊密、很好。」她還找了王明台導演寫詞搭配亂彈阿翔的曲,寫出了〈孤單〉、編劇徐譽庭也為她寫下〈練習失去〉。這些人都不是專業的作詞人,但她相信,既然能寫劇本,那也可以寫詞。這似乎隱約透出了萬芳固執與反骨的一面,因為她:「不覺得歌詞一定要有怎樣的格式,這樣也好」。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原想和萬芳聊聊她的星座,卻反而談起了她這幾年來不斷在研究的「人類圖」,但在她眼中,或許兩者都是一種統計學,只是細緻度的差別。人類圖與西方占星、印度脈輪、猶太卡巴拉(Kabbalah)甚至中國易經都相關,經常被人說是「生命的使用說明書」,萬芳還去上了專門的課程。講起人類圖的她,有著另一種興致勃勃的樣貌:「理解人類圖後才會知道,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制約別人,而『我』也不要被制約。許多傳統觀點或他人的觀點都是一種制約,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問自己,這是我要的嗎?現在的我真的是『我』嗎?」而我也同意,生命的複雜之處,本就在認識自己與成為自己間不斷嘗試。 

萬芳說,即使認識了自己,改變也很難。「細胞更新,需要七年時間才會更新完。如果過去,我們期待自己成為一個『好人』,所以不自覺地討好任何人、無法拒絕他人,後來你發現這是一場耗弱,並不是你想做的。就算,你都理解了這些事,改變還是困難,我想和細胞更新一樣,至少都需要七年的時間。」

而時間繼續走了再走,萬芳除了唱歌,更開始演戲、主持電台節目,《冷鋒過境》讓她拿下金鐘、舞台劇《收信快樂》更重演四次,時間沒有讓她迷失自己,就如同演戲時的她。「我從不會被角色影響真實生活,反而是透過這個角色更理解世界。」時間,只是讓她更認識了自己。

「從前的我,會認為表演時要化妝、穿華服,為何女生就得要這樣呢?而男生就不用呢?」所以她一直都知道,「我有一個主流的我、一個非主流的我,同時兩個性格都存在,有時難免會打架。」但如今的萬芳,似乎找到了一種平衡的方式,讓她們共存。她玩笑的說著:「所以雖然小巨蛋很大,但不用擔心,我裡面還有另一個我,那個小舞台上的我。」  

當我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首萬芳時,其實我想說的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自己忘不了的人或是忘不了的地方。相信萬芳也是如此,在更瞭解、更忠於現在自我的同時,也在心中深深收藏了,每一個過去的自己。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專訪 萬芳 阿茲海默 練習失去 冷鋒過境 收信快樂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九零年代 #新不了情 #人物專訪 #萬芳 #音樂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蔣亞妮
撰稿蔣亞妮
攝影陳佩芸
場地協力斜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