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選片|
Netflix《請服藥》:這個社會要的完美,吃藥才做得到?

四月選片|
Netflix《請服藥》:這個社會要的完美,吃藥才做得到?

作者BIOS 選片
日期03.04.2018

我們的社會正在追求的完美,是否要服藥才能抵達?

《請服藥》這部 Netflix 原創紀錄片,探討了阿德拉(Adderall)這項藥品,以及其他「聰明藥」在美國的盛行現象。內含安非他命成份的阿德拉,在美國是必須經由醫師處方才能使用的藥物,舉凡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D(注意力缺陷障礙症)、嗜睡症等,都能試著服用此藥改善症狀。然而,卻也有許多人看中阿德拉讓注意力快速集中、自我感覺良好的特性,向身邊具有處方籤的朋友購買、透過非法管道取得,或是去找「對的醫生」診斷,將藥品拿到手。相較台灣的 1%,美國有 11% 的兒童確診 ADHD,且大多數已接受治療,也讓一般人更容易取得阿德拉。

「我沒看過任何一個擁有阿德拉處方籤的人,不拿一些藥出來賣的。」——《請服藥》

《請服藥》提出了關於服用阿德拉的道德難題:如果精神不濟能喝咖啡,為何不能服用阿德拉?阿德拉的盛行與資本主義社會緊緊扣連,在校園裡,它能讓一名家境不佳、請不起私人家教的學生成績進步;在職場上,它能讓一名大企業工程師日以繼夜地寫程式、保持專注與精準;在運動場內,它能讓一名職業運動員忘卻那些折磨自己的舊疾,重新奔跑。或是,更日常一點的,原本在家只會發懶的丈夫,現在竟然會幫忙倒垃圾。致追求卓越的社會,此神奇藥丸一顆只要兩元美金,你服不服?

如同我們靠近咖啡因、酒精,其他任何一切能讓我們達到理想精神效果的物質,接觸阿德拉成了人們的選項之一。不過,它具有高度成癮性,多數服用阿德拉的人會面臨不斷提高劑量的強烈渴望,若說它將服用者的自信及效率推上高峰,那麼,停止服用就是讓人重重摔落地面。情緒低落,憂鬱,尚且是一般的情形,它接著還會領著你進入下個層面的思考及身份認同危機:服用了阿德拉的你,還是你嗎?那些高水準的成果,究竟屬於你,抑或是屬於阿德拉?

阿德拉的氾濫始於競爭,始於追求站上金字塔頂端的快感,它讓你達到不服藥無法觸及的完美、整個社會都推著我們追求的優秀。在觀看《請服藥》的時候,多多少少感覺像在看某堂大學通識課的教材,但它至少在短短一個多小時裡試圖正反並陳地處理阿德拉氾濫背後的社會結構。服用藥物對確診 ADHD、ADD 等症狀的人而言是否是正確的選擇,或許至今還沒有答案,但在人們往往視藥物文化為弊病,大張旗鼓宣揚反毒的同時,又有多少所謂「患者」是因為這個病入膏肓的競爭社會才走向藥物無差別待遇的懷抱?當代從升學到求職的無上限競爭,沒有處方籤。

《請服藥》赤裸地追問,若哪一天,人人都服了阿德拉,成為在技術上更完美的人,服用阿德拉的意義是否依然存在?又或者,在這個追求菁英成就的社會流動中,即便沒有阿德拉,我們是否還活得像個人類?

《請服藥》(Take Your Pills)

導演:Alison Klayman 陳愛麗(曾執導《艾未未:草泥馬》)
上映日期:2018. 03. 16

#請服藥 #選片 #影集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陳芷儀 Rachel Chen
圖片提供Netflix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