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選書|做藝術要如何不吃土?《藝術家的正職》
從古至今,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條件,除了天份,更多似乎是資源豐沛的背景,換得你無憂創作的空間與成本;你需要奶奶遺留下的信託基金,得以沿襲的家族藝術資本(包含人脈),或是期待有個資金背景雄厚的伯樂早早看見你。但如果不是富二代,藝術家是不是就一定得吃土呢?會不會,「成為藝術家」除了以上條件外,其實有部分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的?除了天賦的召喚與才能的磨練外,仍有幾項「技能」,能夠幫助想穩定持續藝術創作的你生活得更好,且最重要的:離拮据困頓越遠越好。
你可能喜歡畫畫、雕塑、唱歌、演戲或跳舞,這些存在你靈魂中的 DNA ,也許時不時跳出來邀請你實踐它們,而大多數人的顧慮或許是同一個:我真能憑著天賦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嗎?《藝術家的正職》作者 JoAnneh Nagler 用自己與藝術生命來回拉扯的三十年時間,提煉出一本指南,一本指引你:如何在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同時,不迷失心靈,又無需放棄物質生活,同時不失去創意的方法學。(How to be an artist, without losing your mind, your shirt, or your creative compass.)
確切來說,《藝術家的正職》更像是一本「如何放棄藉口」的指南。例如第一步,就是問一個讓所有夢想進行藝術工作,但卻還是只敢當上班族的人汗顏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從不正視內心的召喚?本書第一章〈回應召喚〉便指出人們普遍一邊做著不滿意的工作,一邊與藝術創作生活在浪漫的平行時空,接著誠實的回應我們:解決這個看似死胡同的問題,是有方法的,我們的確是可以讓藝術與生活並行而不至窘迫。
美國詩人愛默生曾以最言簡意賅的方式說過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指引,只要謙遜地傾聽,就會聽見那個正確的詞語」。
在確認了自己渴求創作的心意後,書中接下來的幾項建議也許無法完成所謂「夢幻」藝術生活(有長期資助者、24 小時隨心所欲創作、永遠有人為你的藝術埋單),但卻能踏實的幫助你找到一個安穩合宜的創作環境,對了,還有藝術家最常拒絕的:妥善理財。
想成為全職藝術家,卻沒有上述夢幻藝術生活條件的你,請不要急著排斥書中指引的第二步:找一份能夠滿足你生活開銷的「正職工作」。這並不意味著你會因為正職工作而失去創作能量,相反的,比起兼職舞台助理,滿足了你參與劇場的美夢,卻會讓你因為較低的薪資而財務吃緊,生活都顧不好了何談創作餘裕呢?擁有一份正職工作,除了紓解經濟問題,擺脫藝術家潦倒的印象,學會節流並監管開銷狀況,更能為你換來自由的藝術創作空間。作者提醒:要記得,藝術創作需要的是一個安穩平和的環境。
對於藝術家而言,一份好的正職工作,分成「好人」正職與「第二藝術」正職。在好人正職中,從事的工作內容也許和你的藝術興趣天差地遠,但同事、主管都個性溫和,彼此諒解,有著充滿歸屬感與正能量的工作環境,將大大有助於你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專心創作,而不會總被公事弄得愁雲慘霧,並能從中培養起工作倫理,同時運用到你自己的藝術工作中。而第二藝術正職,則能從事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工作,但要注意腳下的陷阱,別因為可以做喜歡的工作而降低了對薪資的期待。
「做你所愛,財富就來」慫恿了一整個世代的藝術家本末倒置,為自己的藝術事業舉債無度,還以為這是「做你所愛」必經的起步過程。但這根本是徒勞無功。
或許《藝術家的正職》最具啟發性的是,靈感不會像神仙教母一樣輕拍你的肩膀,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也不會如南瓜馬車降臨在面前,讓你的藝術家之路由此輝煌展開。如果你想把藝術家當作一份正常工作,就得像每天打卡上班一樣,在興趣之外更需要如實的、辛勤的,去觸碰它。
《藝術家的正職》
作者:喬安納・奈格勒爾(JoAnneh Nagler)
譯者:郭玢玢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18. 0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