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藝術家 Ari Bayuaji 《天堂島》:珠寶與垃圾,都是記憶的禮物

印尼藝術家 Ari Bayuaji 《天堂島》:珠寶與垃圾,都是記憶的禮物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8.07.2018

藝術家 Ari Bayuaji 稱讚起台灣,都讓人有點不好意思了:「我住得離永安市場很近,常常看到很多新鮮的魚、蔬菜,簡直像天堂一樣。世界上有多少國家可以擁有這麼便宜又那麼好的食材?對我來說這裡就是天堂。」這位被委託創作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此次受路由藝術邀請駐台一個月,並揉合在此的生活經驗創作,個展名為「天堂島」(Island of Paradise)。

偷來的、採集而來的,集合願力的物件

Ari 對「物」的存在敏感。在台灣漫遊途中,他被故宮珍藏深深吸引,也對滿街金銀飾品、玉石市場裡的常民小物感到驚奇。展品裡〈祈禱之珠〉(Praying Beads)系列,結合他在台灣購買的廉價寶飾和祖母流傳下來的傳家寶,將一般人眼中用過即丟的、與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並置,營造對比,進而探問物的意義。

建國玉市來的珠玉、被解構的盆栽標本、閃閃發光的髮飾,是他汲取的台灣常民元素:「我希望人們看我的作品時,感覺是有連結的。我想要讓他們知道:喔,這幾乎是我生活的一部份。」

IMAGE

〈總有春天之時|There is Always Spring Time〉,2018。

從日惹雙年展(ARTJOG)、鹿特丹藝術廳(Kunsthal  Rotterdam)到蒙特婁當代美術館(Montreal    Museum    of    Art),Ari Bayuaji 自踏上創作之路後,就不斷接受國際重要機構的駐村邀請及大型個展籌辦。在旅居各地的同時,也將途中撿拾的物件如同累積生命般,疊加在作品之上。像他指著其中一件作品〈墜入情網〉(Falling in Love)裡的紙條,甚至有點拍謝地笑:「這是偷來的。」

紙條來自小野洋子系列創作裡的其中一站「Wish Tree For Washington, D.C.」(給華盛頓 D.C. 的許願樹)。小野洋子在 Hirshhorn Museum 的花園裡種下許願樹,放著空白紙條讓人們許願。Ari 拿走一些應該要承載願望的紙條,僅僅縫製在作品上,彷彿也有點許願的味道。

或許他的作品實則涵蓋更多願力。雖然在物件選擇上他強調對比、連結生活經驗,甚至帶點玩心,但就整體創作意念來說,實則包含對人類行動更為深刻的批判。

海的記憶拾荒者

Ari 在印尼出生。他回憶,從前對物的態度是很慎重的:「在海邊找到異國的東西時,人們相信這是種幸運符。他們會把這些東西做成嬰兒項鍊,也會視其為傳家寶。」如今,海岸漂流而來的東西大多是塑膠垃圾,海洋民族該拿什麼珍惜?

所以若要擴大一點談,這的確是個嚴肅的、巨大的主題:海洋污染。但 Ari 想說故事的手法,是將其化為私密的物件記憶,例如透過從峇里島帶來的漁網。他解構漁網,再將那些絲線重新縫製上布面,或加上祖母的傳家珍藏金屬物品。海洋民族曾經賴以維生的網線,現在不只擄獲漁產,也編織著他對人與環境的省思。

「海洋文化,是我被啟發創作這個計畫的核心要素。我不是要說海洋有多美,而是我們人類到底倒了多少垃圾進入海洋裡。」Ari 曾看過 BBC 一個影片,潛水者在峇里島深入海岸,看到的不是魚群,而是垃圾之流在飛舞。

IMAGE

〈祈禱之珠 #3|Prayer Beads #3〉,2018。拾得塑膠繩、漁網、金屬項鍊、青銅鐘、壓克力

所以那些物的選擇,其實更深層的意義是有點躁動的吧。Ari 沒問出口的是,我們這個「天堂島」,到底有多少東西是真的寶藏呢?除了市場裡自然資源的恩賜,那些我們自稱為「珠寶」的東西——他在玉石市場、廉價珠寶店看到的那些快速複製品——到底具有怎樣的意義:「以前人們買珠寶是為了要傳承給後代,現在我們買的這些廉價珠寶,我們的孩子真的會想要嗎?」

Ari Bayuaji 講起自己學藝術的過程,其實自己一直都是重視作品裡「物的質地」的人。即便回到求學時期,他不喜歡和同學一樣畫在一般畫布上,而偏好在木頭、揉皺的帆布上作畫。有時,他畫完會再將木頭切分、重新組合:「使用我熟悉的材料,讓我覺得很放心。」

大學其實就讀土木工程的他,畢業後順理成章成為工程師,穿梭在各種建築計畫裡:「我過得太不開心了,每天晚上下班後,我就畫畫。」他越畫越明白自己,辭掉工作、去德國學習繪畫。畢業後回到家鄉的峇里島,再前往蒙特婁藝術學院進修。「去蒙特婁的時候,我帶了兩大箱木材,全都是在峇里島蒐集的。」他笑說,同學和老師都記得他是個「愛用木頭的人」。但這也反應了他對於創作應該有的思考:「當我在創作的時候,我相信這應該是出自於我自己的。我不想做那種⋯⋯裝模作樣的東西。」

在一個全球化年代裡,這個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孩子,依然記得自己是海洋的孩子,自然的孩子。他帶著各種野生的、人為的、廉價或昂貴的物件展開漂流。對他來說,無論是怎樣的物件都有其意義,都有其可以和人類展開的對話。他持續拾獲,編織成海的禮物,物件不分貴賤地拼湊成了新的模樣,於是天堂島的島民看著物的故事,想起真正珍貴的事。

【Ari Bayuaji 阿里・貝瓦吉《天堂島》】

時間|2018. 07. 01~08.11(每週三至週日12:00  –19:00)
地點|Nunu Fine Art(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5號)
更多資訊請見官網臉書活動專頁

#Ari Bayuaji #藝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攝影王晨熙 hellohenryboy
圖片提供Nunu Fine Art(作品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