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應該展現另一種生活可能——米力 ╳ 周俐敏 ╳ 陳小麥
一個下午的「新市力集合」,BIOS 文化創意顧問與知名活動策劃人林凱洛共同邀請 8 名市集重要推手,用 3 場對談,回顧那些過去 15 年台灣市集的發展脈絡,從它扎根地方的模樣,一路聊到跨越國界的文化相撞。對每位市集策展人來說,市集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分別為台灣的文創產業、地方新生帶來哪些意義?
第一場請到多場大型市集的策展人米力、連續 8 年總策劃好家在台灣的周琍敏,以及執行製作 B2B2C 展會 Pop Up Asia 的陳小麥,從各自的籌辦經驗出發,討論市集可能的意義與價值。
米力 ╳ 大好青空:與朋友一起實踐的理想生活
米力笑說,成為設計師後的二十多年來,從沒因設計師的身份參與論壇,多數都是看上她策劃市集的經歷,邀約成為活動講者。這句玩笑,足見市集在米力人生中的份量。
2016 年於台北陽明山舉辦的大好青空,被稱作業界的夢幻市集,不僅成為米力的代表作,更影響了台灣文創產業對於市集的想像:策展人可以在一個場域裡,實踐自己的理想生活。
回顧大好青空的緣起,不過是在一場與朋友的聚會閒聊,談到「台灣沒有自己想要玩的市集樣貌」,乾脆就自己辦一場吧。三人中年紀最小的高耀威定居台南,就從正興街出發,先做了一場台南巷弄尋物市集,人稱小華姐的孫明華籌劃台中場,久居北部的米力負責台北場。台北這場沒有品牌贊助、所有支出自理,甚至出動各種朋友來現場支援招呼,人脈存摺不夠刷,可辦不起一場有趣生動的活動。
為了區隔一般的市集,米力刻意選在陽明山舉辦,「場域的選擇,決定了你想表達的事情。」山裡的環境本就充滿限制,沒有垃圾桶、提款機、桌椅,每個人只能搭乘公車或步行上山,還要自備環保餐具、帶上野餐墊。
聽起來無比麻煩的設定,其實就是米力心中的理想,參與者在深入祕境的路途,脫去城市的喧囂,真正找到心靈的平靜。她認為,「市集主辦人不需要寵消費者,」環境的需要,自然促使大家遵照規定,看似不切實際的設定,也能變成所有人聚在一起開心野餐的現實。
不僅如此,米力也打破「市集只能買些小東西」的假設,請來以甜點出名的 CJSJ 主廚,來陽明山上辦一場要價 3600 元的 fine dining,將野餐做出大人美學。價格高昂的精緻餐飲,怎麼敢在市集中嘗試?「這跟生活經驗有關。我在芬蘭遇到野餐日,家家戶戶的門口、公園的草地,都以 fine dining 的規格來準備,就想著有一天要落實在自己辦的市集裡。」如此大人的消費場域,難怪所有參與者都留下特別且難忘的美好回憶。
周琍敏 ╳ 好家在台灣:用 10 天的市集鍛鍊出文創品牌發展史
這次是卸下松山文創園區執行總監之責的周琍敏,首度整理「好家在台灣」8 年來的心路歷程。這個搭配松菸品牌活動「原創基地節」、每年舉辦的市集活動,從一開始有台灣知名品牌的投入,走到近期更多小品牌加入、互相觀摩策略,帶動之後台灣許多主題市集的各種樣態。
「我們大概是史上時間最長的市集。」周琍敏解釋,一般市集只有兩至三天,頂多五、六、日,但好家在台灣更像是一個展覽,為的是展出精緻的生活狀態,可以被參與者觀賞和參與,時間就必須拉長。前兩屆的展期就長達 14 天,之後縮短成 10 天,這段時間的銷售、結帳、補貨,十分消耗品牌和創作者的能量。林凱洛補充市集展期對於攤主的挑戰,比如好食光 Keya Jam 的果醬備貨不足了,「柯亞可是得回到彰化多做一點果醬的。」這樣來回奔波,對於小品牌來說格外費力。
就周琍敏的觀察,品牌都憑著一股熱忱才來到市集裡,即便會面對不少困難,籌辦這麼多屆下來,品牌並沒有因此而離開。「當然現場的支援和補給很重要,」松菸身為地主,小到水沒有了、電線不能用、電爐壞了,都會幫忙「支援前線」,解決所有疑難雜症,如果店主有事情沒人幫忙顧攤,主辦單位也會派出人手協助,全天候待命處理問題。
好家在台灣的故事,始於 2010 年,第一屆台灣文化創意設計博覽會(台灣文博會)開展,由蘑菇創意總監張嘉行受邀於現場策劃室內的市集,讓周琍敏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年後,松菸推出了原創基地節展現創作者的能量,而當時的創意品牌以蘑菇、掌生穀粒、阿原肥皂最為知名,周琍敏想起當時在文博會的感動,「我們想把這些用心做商品、友善對待台灣土地環境的人,聚集起來,讓大家感受到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台灣,是我們理想的創意生活。」因而邀請張嘉行擔任策展人,好家在台灣正式於松菸開展。
和米力全由自己篩選邀請市集參與者不同,好家在台灣 2016 年後策展人由 Evan 接棒,更強調由大帶小、引進新品牌的做法,經過徵選來鼓勵新品牌加入、帶動成長。品牌來到市集,就像是一場視覺和陳列的競技,把攤位佈置得很美,也從中互相觀摩、交換意見,9 年來有三百多品牌參加。
「這就像是文創品牌的成長史,經過每一年的演化,以大帶小扶植出新的品牌,一代代傳承下去。」
陳小麥 ╳ Pop Up Asia:串聯產業上下游,讓喜歡的事情成為生活
陳小麥一直說自己出道得早,2005 年就籌辦 CAMPO 生活藝術狂歡節,之後歷經了影響眾多年輕人的簡單生活節,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之下,讓她認定,在廣場辦活動、做想做的事、唱自己的歌,一個可以表現自己的舞台,就是市集的模樣。
但當市集成為了陳小麥的事業,如何讓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事業、生活,成了最困難的課題,也是她打造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的理念。她觀察,當大學院校都開啟設計、視覺相關科系,更多年輕人具備製作設計產品的能力、成為創作者,前仆後繼地投入創意市集。創作當下十分享受,難免想著可不可以把喜歡的事變成生活的全部,但賺得的收入,真的足以維繫自己的生活嗎?
2018 年 Pop Up Asia 在 Facebook 引起迴響的貼文,正是手作者面對的現實:「當年和我一起擺攤的,現在都回去上班了。」「庫存太多擔心餓死,庫存太少擔心累死。」「下刀的時候,想的都是殺價的客人。」
「做喜歡的事情沒有這麼浪漫、光鮮亮麗。」
陳小麥喜歡市集,但可能養不活自己、養不起公司,每天會感受到生存壓力,就如同這些手作者一樣。她不斷地思考,如果只是成為市集舉辦方,競爭者眾,即便和攤主或是參與者收費,也難以成為永續的商業模式,於是她將目標轉向,成立以手作創業者為核心、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市集,展會作為中介,向上串聯更多製造商、材料商,向下邀請通路商一起參與、帶著手作者出國擺攤,嘗試把手作品推向國際銷售,讓喜歡的事真的變成維生的日常。
Pop Up Asia 不只是市集,更像一場展會,陳小麥立下一個看起來遠大的目標——「鏈結亞洲手創生態系」。但她坦白說,「我人脈沒有、年紀是小朋友,別人不一定會想跟妳合作」,幸好她天性樂觀,反正只有心難事才難,和陌生人講話對奔放外向的她算不上障礙,只要碰到合適的人,都會想辦法插上話,開口邀約對方來參加亞洲手創展。
針對參與市集的攤主,陳小麥提醒,市集絕不是比拚誰能在現場賺得多的場域,或許擺了 4 天得到 10 到 20 萬的收入,但一年的 Pop Up Asia 僅此一檔,在其她的日子裡,還能夠為品牌多做什麼?應該多和誰合作、做哪些產品開發,才可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通路、買家關係的維繫,品牌經營的能力,是讓喜歡的事情成為生活的必要實踐。
【有話好講】
BIOS 文化創意顧問舉辦的實體講座,一年兩次定期舉辦,透過文創趨勢分享、跨界創作對談,讓與會人士與社會大眾更加理解台灣文創界當前的發展動向,結合 BIOS 品牌精神,引領合作夥伴共創更多元友善的文創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