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信義區裡的流離──《LIGHT UP 南村有光》燈光展,重新遇見夜裡的四四南村

藏在信義區裡的流離──《LIGHT UP 南村有光》燈光展,重新遇見夜裡的四四南村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4.02.2022

春節剛過,日前趁著連假返鄉的你,是否也看見居留台北的親友發文,分享台北城忽然空蕩,路上無車無人不太習慣——又或者,你就是那個留在台北感受空蕩的人?假期結束,人流北歸,燈火密麻的信義區夜晚又令人感到逼擠,下班時段的一〇一周邊唯有一塊小區步調輕緩、視野舒張,正是保留了台灣第一座眷村建築的四四南村。

想在城市裡尋覓呼吸空間的台北人,或許都到過四四南村。但從今年二月開始,這裡的夜晚有了新的面貌——籌備多時的《LIGHT UP 南村有光》計劃正式開展,多位藝術家每兩個月接力以眷村建築為主體進行創作,每天晚上都在四四南村中央廣場整點播映,將一連持續三年。矮樓房的屋瓦牆面,伴隨著台北住商蛋黃區中稀有的寧靜,默默發起了光。

IMAGE

醒來的窗

民國三十七年,聯勤四十四兵工廠從青島遷台,帶來廠工與眷屬。國民政府將此處日治時代庫房騰空,安置眷戶,戶與戶之間僅以布幔隔間,資料記錄當時每戶空間僅三點五坪。政權懷抱反攻大陸的想望,廠工也懷抱暫居此地的心情接受了狹窄的住居和擁擠的生活;然而反攻之舉隨著時間化為口號,再由口號化為歷史,眷戶在這裡長居,一過就是五十多年。

數十年,首都台北變遷迅捷,彷彿過著比較快的時間。土地開發、建築林起,城市跟著商業脈搏換血,當年的四四兵工廠拆除後建起了一〇一、信義誠品、Bellavita、台北市政府;四四南村的老舊房舍在民國八十五年的「信義計劃」中一度也被列為拆除對象。隔年,文化界陳情希望保留南村建築,經過多方意見流轉,直到八十八年才終於決議保留,成為現今的眷村文化與社區公園。

IMAGE

又二十年過去,如今的四四南村是聞名的休憩去處,週末白天有市集與藝文演出填滿,區中品牌「好丘」的手作貝果更是食客必買;大家記得走在村裡,眼前是矮房、抬頭卻是一〇一,老時光與快節奏並存的感受,這也是南村有光計劃第一檔光雕作品〈村光 44 fragments〉的核心——2020 年剛以作品《The Headlands》獲得美國 Lucille Lortel Awards 最佳投影設計的藝術家孫瑞鴻,以四四南村的前世今生為敘事軸線,十五分鐘的故事分為五段,從兵工廠的遷變、眷戶的日常、都市化的迅速,再結合了不同時光背景的「爆炸」:戰時的砲火、兵工廠的大火、一〇一的煙火——

有一瞬間,燈光從外打在樓房的窗櫺上,卻仿擬了屋中有燈火透出的景象,彷彿裡頭有人回來了,一家團圓晚餐,幾十年不再有人居住、夜裡早已不再透出光線的窗,這樣醒了過來。

IMAGE
IMAGE

現實裡,早期眷村內只在固定時段供電,不少人入夜要用光,得走到戶外借路燈來使;兵工廠工人收入微薄,危險性又高,不少廠工因故殞命,留下妻兒,也讓早年的四四南村不少人由母親養大,或被送往孤兒院。燈光一下,在金鐘得主、音樂人柯智豪的配樂之中,映照著過去與未來的光影裡,被國家保留的四棟對稱樓房不只曾經是誰的家,而是一整代人的流離。

成為畫布

以歷史建物作為光雕投影對象,並不如直觀容易:製作前須先以 3D 掃描技術為四四南村建築物建模,記錄建築門窗、屋瓦的細節數據;為免傷及橫長約三十公尺的歷史建物表面,投影及音響機具都須以特殊夾具安放,從相距十六公尺的對向建築投射——作為台灣首次戶外長期播映的燈光計劃,南村樓房成為了一幅永續畫布、不另製造消耗性的物質——計劃後續亦將開放作品投件及徵選,讓年輕創作者揮灑所思,在另一層意義上,也成為了開放給所有藝術家的畫布。

每次十五分鐘的播映時間中,你可以從好丘店鋪穿過中央廣場、走到現稱為「信義公民會館」的建築外,坐在門庭長椅上,讓自己的身體也成為畫布的一部份;或者藏身會館入口那面寫著「眷村文化館」的矮牆後,從鏤空的窗口探出,拍張照,留下景框裡的自己,成為另一種永恆。

在〈村光 44 fragments〉之後,視覺與影像藝術家陳怡潔、陳青琳、陳彥安也表示期待能加入《LIGHT UP 南村有光》進行更密切的合作。如果偶爾想逃出台北的夜,你現在知道有個不這麼擁擠的地方,正在發光。

IMAGE
IMAGE

《LIGHT UP 南村有光》
時間|2022 年 2 月 10 日起,週一到週日晚間 7、8、9 整點播放;如遇週末連續市集活動,無週六投影,週日僅於 8、9 點進行投影。遇雨取消。
地點|四四南村中央廣場(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 54 號)
官網|https://bit.ly/34JoOY9

#四四南村 #燈光設計 #光雕 #眷村 #南村有光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南村有光
撰稿蕭詒徽
視覺統籌潘怡帆
執行編輯游育寧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