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 2022 最新作品《霞》:孤獨是生命的骨架

雲門 2022 最新作品《霞》:孤獨是生命的骨架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1.03.2022

每回聊起雲門推出的最新作品《霞》,鄭宗龍多是從音樂開始談——2019 年雲門與蔡明亮導演於宜蘭壯圍合作「沙丘漫舞」活動,該次合作,蔡明亮推薦他一位音樂家的演出:清水靖晃改編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彼時,疫情開始在國際間蟄伏,台灣作為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藝術家還要更晚一點才會覺知事態的嚴重性。然而,即便是在那個時候,清水靖晃以薩克斯風重新演繹的這首經典無伴奏組曲,就像一匹孤獨的獸那樣,溫柔卻霸道地潛入鄭宗龍的心底。

後來疫情蔓延,眾人把自己的房間當作最後的堡壘,鄭宗龍及雲門舞者如是,除了固定的線上習舞課程之外,他們亦花大量的時間與自己獨處。《霞》的靈光,約莫就是在那個時候更加確立。

鄭宗龍常說疫情召喚了《霞》的形成,所謂「召喚」二字,顧名思義,像是叫醒一個熟睡的人、或者是打開某一個世界的門扉;換句話說,很多事情早就躺在哪裡了,而這一次終於有力氣把那個東西給喚醒。

——他說的正是孤獨。是藏在自我底層的孤獨,是無論喧鬧抑或獨處都存在的那份孤獨。

當我們終於能回到表演現場,鄭宗龍與雲門的舞者們帶著《霞》而來,五月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讓我們一起回顧孤獨,再尋找心內的塵埃落定。

IMAGE
IMAGE

以觀察百態的眼睛,回看自身

眾所皆知,鄭宗龍的藝術養份難以離開原鄉「艋舺」的灌溉。但與其說艋舺乃其創作的原型,鄭宗龍更傾向這麼解釋:「它給了我一雙觀察市井,百態的眼睛。」

他以過往的作品為例:「就《十三聲》來說,講的不只是艋舺的故事,而是從台灣共同的文化為創作基底。夜市的霓虹躍上舞台,成為五光十色的舞台與服裝設計的概念;來自恆春滿洲的歌聲,〈牛母伴〉中唱的是時代環境下,親情的矛盾;投影布幕上樣似經文的符號、舞者模仿宮廟神職的身體語彙,這些都不只是萬華的故事,更是我們日常的縮影。」

那雙觀察之眼,使他有能力回溯過往,看見童年爬山的身體樣態,因而生出《定光》;如今,則予以他向內探索、看見的能力,轉而「觀察自己,觀察每位舞者的創作概念」,由是產出《霞》。

當然,這條向內探求的路途,多多少少源自疫情無心插柳之故,他回憶 2021 年疫情期間,「因為在家,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發現心裡有許多複雜的狀態與情緒,於是我與舞者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抽取靈感,把每一位舞者的故事延伸到舞作中,希望觀眾在觀舞的過程中,也能找到那一個共鳴點,一起經歷這段發現自我的旅程。」

IMAGE
IMAGE

跳著孤獨的集合體

《霞》是孤獨,也是喧鬧的。畢竟這是匯聚眾人的孤獨所誕生的成品——

相較於先前作品從編舞者的起心動念發展,《霞》的前置討論,則多從舞者共同的討論、激盪開始。鄭宗龍邀請影像設計周東彥以及動畫設計魏閤廷,為團員開啟繪畫工作坊的課程。在一次次的工作坊中,最初他只是在旁邊看:「對於習慣用身體表達的舞者來說,要拿起畫筆創作,有人泰然自處、也有人徬徨不安,在過程中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克服或接受挑戰的變化。」

而顯然地,這份變化有種鼓動人心的力量,才使他從一雙凝視的眼睛、化作一雙同樣躍躍欲試的手——原先只是在一旁觀察,但隨著舞者的繪畫表現愈發熱烈,鄭宗龍後期也跟著下去「參一筆」。

他們共同繪圖,討論,練舞,舞者們的故事成為《霞》的素材原型,將這些差異化的素材放置到舞台投影上,布幕與舞者的身體疊映,舞者有時在自己的孤獨畫作前呼應,有時在他人的作品前對話,無論如何,都在舞蹈中找到了巧妙的結合。「這就是我們想找的共鳴點!」鄭宗龍說。 

IMAGE
IMAGE

立體音場,重建生命差異

回到孤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本當是詮釋這份情感的佼佼者。以一把大提琴營造偌大、悠揚的隱密氛圍,每一聲低音的開頭都像是邈邈不斷的嘆息,襯托著主旋律。但清水靖晃更有甚者,透過薩克斯風的吹奏,簡直將「嘆息」具體化,每一刻低音的起步,都確實吐出了一口飽滿的大氣。每每提及清水靖晃的詮釋,鄭宗龍似乎都會瞬間掉進那口嘆息之中。

「四把薩克斯風演奏的豐富性,加上礦坑、宮殿等錄音空間的迴響,其聲音與空間的關係,糾結的程度,正好呼應我在《霞》中,想表達的在孤獨、拉扯、糾結、恐懼等各種內心狀態間穿梭的概念。」他說:「如果說音樂是骨架,我希望《霞》,成為填充它的內容物。」

以音聲為骨,不可不慎重,是以本次特地找來著名音場設計(Sound designer)馬塞洛.阿內茲(Marcelo Anez),以聲音創建空間的立體感。「既然《霞》表達的是生命個體的差異,在每個人跳舞時的聲音,也希望能因應不同安排而產生。」鄭宗龍解釋,他希望聲音的概念不再只是背景化,而是連發出聲響的位置都有其安排,例如「在某些段落,是一種自戀狀態的描述,那就會嘗試讓聲音從舞者身上發出來;或是當我們想形容探索徬徨的內心,欲營造出舞者與空間的距離;又或是藉由喇叭位置的改變,設計出不同音場,讓聲音從不同地方來。」

聞此,我們幾乎可以想見,《霞》所詮釋的孤獨,是以聽覺建立起外部的空間感,進而以視覺迴盪內心的幽谷。因此這個作品,之於現世,無疑是個冒險的提問——在擾攘不安的世事,我們還能否藉由覺察到孤獨,而回歸平靜呢?

遠方硝煙四起,疫情將人的生存界線鎖在一處房間,而網路看似無所隱蔽、卻又顯得無一真實的此時此刻,我們仍能過一齣舞作,使心中的紛擾如塵埃落下嗎?倘若真是如此,屆時,那落下的塵埃,或許吧,誠能如《霞》所言,將有一道光安安靜靜的照見,安靜如《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第一號,音符節節爬升,好像即將起飛,最後竟只輕如微塵,散落空中,從容墜落,抵達自身。

IMAGE

雲門舞集 鄭宗龍《霞》
演出日期與時間|2022.5.7(Sat.) 14:30、2022.5.8(Sun.)14:30
演出地點|衛武營歌劇院  Weiwuying Opera House
購票連結|Opentix 售票系統 https://wenk.io/t08seRA6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雲門舞集 #鄭宗龍 #周東彥 #清水靖晃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雲門舞集
撰稿郝妮爾
執行編輯游育寧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