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皺祭.視覺講皺現場|潘怡帆 ╳ 洪彰聯:風格思考與不顧風格的行動

皺皺祭.視覺講皺現場|潘怡帆 ╳ 洪彰聯:風格思考與不顧風格的行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5.07.2022

什麼是好的媒體視覺風格?

要聊這題,很難不想到《新活水》。洪彰聯操刀的《新活水》封面期期精彩,鮮明用色、突破刻板編排的實驗家精神,在台灣媒體中有自己的位置。而身為 BIOS monthly 藝術指導,潘怡帆在這題也想很多。作為十年品牌,BIOS monthly 在視覺上經歷了許多勾折,思考風格須謹慎,順應流行與變化之餘,也要時時校正座標,確認一切是否符合品牌想傳遞的旨意。

【皺皺祭 Wrinkles Festival】限定講座,邀請洪彰聯與潘怡帆,這兩位路數不同的視覺工作者,分享與媒體長期合作的經驗:一位專精設計,一位專精攝影,擁有鋒利雙眼的兩人,會如何思考視覺在媒體中的位置?與編輯協作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外感與內省?(aka 抱怨大會?)本文節錄自講座內容。

IMAGE

左:BIOS monthly 藝術指導潘怡帆,右:《新活水》視覺設計洪彰聯。
 

IMAGE

小時候以為當 AD 只要帥就好了

身處視覺時代,瀏覽社群,我們很容易被影像的立即驚喜感吸引,視覺溝通能力遂成為打造品牌獨特性、傳遞品牌價值的主要途徑。

潘怡帆曾於 BIOS monthly 創立前期擔任文編、因興趣而兼任攝影。她首先帶我們回看十年前的 BIOS monthly,「你們可以回想,十年前很紅的媒體是什麼樣子?那時媒體比較是單向溝通,不像現在要考慮做社群,跟粉絲、讀者互動。」

十年間,媒體從單向傳播到社群百花齊放,視覺工作者已不能只想著封面,社群素材、活動素材等都勾勒出品牌姿態。環境變了,她也是。「以前在 BIOS monthly 當攝影,只會想怎麼樣拍更帥、怎樣讓自己被看見。」後來潘怡帆離開團隊出國深造,再加入時是以 AD(Art director,藝術總監)身份,她因此更懂得站在團隊角度取捨,「比起自己做出什麼,讓適當的人去執行事情,並讓整個團隊被看見,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流量是蜜也是毒。潘怡帆明白,流量提供讀者品味量化的值,是媒體檢視定位的指標,卻也要顧慮,「我們會為了想追求立即的讚、回應、互動,受到誘惑製作大眾當下最關心人事,但如果靜心思考 BIOS monthly 的品牌訴求,才有機會意識到決策是否受到流量干擾。」從 AD 身份也參與企劃端,她看編輯取材有時講求速效,但可能一兩年後回看,關注的題目出現更有趣的進化,或爆紅的受訪者當時還沒準備好,身為媒體會感到可惜:應該醞釀久一點再做。

同理,她也試著不因一時誘惑而追求只是帥的視覺風格:「我很在意我們的設計會不會只是帥、只是有趣?或只是剛好符合當下流行風格?這樣的視覺有像 BIOS monthly 嗎?」

IMAGE
IMAGE

從「帥就好了」到「不只是帥」,潘怡帆曾在跨國影音平台擔任 Account Manager,並在過程中汲取品牌建立風格的方針。她尤其愛找不同品牌的視覺 guidebook 來參閱。Guidebook 裡不僅會說明品牌大方向,甚至針對社群編輯,要用怎麼樣的語氣跟讀者對話,或是發案給外部合作者應該強調的要素,都會載明清楚。這段學習使她開始縝密地規劃品牌與視覺風格的扣連,「我來 BIOS monthly 當 AD 後,反而不是在設定美感標準,而是在思考如何傳遞我們的品牌、跟外界溝通。

我沒有在管風格這件事

相較潘怡帆不斷推思品牌風格的整理術,洪彰聯常掛在嘴邊的是,「我沒有在管風格這件事。」

《新活水》作為紙媒,內容傳達上有作為印刷品的載體特徵。綜觀雜誌市場,多數雜誌封面仍以影像為主體,《新活水》的封面卻採取純設計處理,洪彰聯分享,「一開始就有界定,編輯端滿明確說不要使用照片。」看似枷鎖,卻讓《新活水》成為他的遊樂場:

IMAGE

《新活水》封面設計。

「說實話,每次做封面都沒多少時間。」展現實力的同時,這話也直戳雜誌出版的痛處。由於每一期都有固定的出刊時間,發想、集稿、設計都有不可鬆動的死線,任何環節如果稍有延遲,壓力就會骨牌般往設計身上傾。

「我覺得編輯對文字的看法,跟設計不太一樣。編輯會當成閱讀的訊息,但對設計來講,是版面架構需要的元素。」洪彰聯補充,中文字的形體方正、筆劃多變,相較英文字母有一定的排版難度,「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都會有影響,字意不同也會有差別——編輯改標,我就想砍掉重來。

洪彰聯理解,編輯也有自己的壓力,「尤其文化雜誌,稿件靠外部寫手,很難控制。時間很緊,基本上都是邊訪邊做,編輯也無法給我全部稿子,他們會說,你先做個版型試試看。剩下的要靠經驗克服。」

《新活水》常設攝影專欄,也有需要影像配合的人物專訪,洪彰聯處理時通常不會和攝影直接對到,他坦言,有人喜歡他的處理,有人就是不喜歡。「大部分攝影師不太喜歡讓別人干涉作品的影像成像——但我會啦。」「干涉」並不單純指涉設計手法,也包含印刷流程。洪彰聯眼中,現今台灣設計師的加工溝通並不一定能完好傳達到印刷端,例如黑白照片,要能印出如螢幕上看到的黑就有各種處理的可能。他舉為張良一〈抽離〉系列的黑白照片所做的印刷處理,「這個我已經用到六色印刷。我把他的黑色換特色黑、加一個消光黑,灰階直接調成銀色。」

IMAGE

潘怡帆以攝影師之眼表達同意:「每次照片交給編輯,都會擔心最後印出來的狀態,常常墨色濃重的暗部區域會跟紙融為一體、層次看不出來。」不過,在業界裡身為供稿端的攝影也較難參與印刷,常需要仰賴編輯和設計的協助。

洪彰聯的嘗試,除了那些張狂的實驗設計,也包含微小難以察覺的分色。他認為:「其實台灣的攝影師其實不是不讓人干涉,而是不一定清楚什麼效果是由怎樣的特殊印刷呈現出來的。」內行人都懂,要讓印刷照片看起來跟在螢幕上看到的一樣,是多不容易的功夫。

不要太相信語言跟數據

潘怡帆說,在外接案時,常常收到編輯比較開放的指令(eg. 你就大概拍個十張就好),乍看有極高的自由度,有時卻讓攝影不安、或需要盲猜編輯的想法,反倒成了牢籠。因此擔任 AD 時,她寧可前期花多一點時間,與編輯來回溝通,錨定受訪者的氣質、想呈現的方式。

她回想與編輯蕭詒徽合作的江宥儀專訪,「BIOS monthly 的編輯常常在想,要用怎麼樣的策略去攻破這個受訪者的心扉,」編輯端和視覺端從專業出發,互相激盪:「江宥儀當初回台灣,很多時尚媒體會找她拍那種很古怪有趣的照片,但我們的人物專訪想呈現的是什麼?是她很光鮮亮麗的樣子嗎?」於是採訪那天,蕭詒徽在現場跟江宥儀玩起心理測驗,潘怡帆則跟拍她在宜蘭的一天——儘管手法各異,都是想要真實映現她歸國後的漂泊與適從。

受制於紙本作業的緊迫,洪彰聯對此則更命定論:「編輯跟視覺達成共識,數學上的機率很難達成。除非大家都有一定的默契,才會有健康良好的關係。」

這樣說起來,他們眼中好的編輯有什麼特質?「我覺得是觀看角度。」洪彰聯家裡做招牌,回家都會幫家裡忙,先天背景使他了解設計的前後端工法。認識產業的分工與協作方式,使他看東西的角度比較寬廣,不被「專業」所迷惑,他認為編輯也該如此。

在編輯與視覺的溝通,若說潘怡帆是追求收斂,洪彰聯則期待更寬闊的思考,「編輯設定想達成的任務,其實可以用更大的包容來看。」編輯實務上,有些編輯很傾向事前把東西設定好,再跟視覺溝通,但有時過多的預設跟設定,反而變成阻礙。「那些高端文青雜誌做底層文化,但呈現的怎麼跟我認識的真實的人完全不一樣?」

最後,潘怡帆也分享至今難解的題目:「我跟編輯端最常遇到的困難是,我們太信任語言。」

IMAGE

視覺內容,有時難以用語言直述,潘怡帆習慣直接給出圖片範例,寫明哪種風格是需要的、哪些要避免,再與合作者溝通。她也觀察到,要證明某些視覺風格可行,有時勢必要以數據佐證,然而,「我跟編輯會看很多後台跟社群數據,以判斷視覺成效。我很容易往心裡去。但有時候社群數據的因素很多,比如發文時間、文章內容、或這天大家就不想按 like⋯⋯如果因為讚數而去做迎合大家的內容,或因為讚數否定某種視覺的嘗試,會很可惜。」大數據時代,品牌成形往往依據諸多要素,如何拿捏其中份際也成為一門重要功課。

我們每天看著上萬則影像閃逝,資訊的份量也跟著被稀釋,在泡沫化的網路平台,要鞏固好品牌記憶是件難事,視覺能很直覺地傳遞形象,這正是我們需要好的媒體視覺風格的原因。就像潘怡帆為 BIOS monthly 鎖定的 mission 之一,是 lasting / classy :反映時代並展現新穎的同時,也能符合十年後重讀不過時的考驗。

 

【本活動受文化部贊助指導】

#風格 #視覺設計 #潘怡帆 #洪彰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吳浩瑋
攝影、封面設計周筱晨
視覺統籌潘怡帆 Crystal Pan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