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 片現場想起超商裡買茶裏王的普男──汪正翔序倪瑞宏《蓬萊仙山》
(封面圖片版權 © 倪瑞宏:鯨嶼文化提供)
編按:繼上一本書《仙女日常奇緣》的成仙之旅,這次藝術家倪瑞宏把重心放在仙女成長的樂土《蓬萊仙山》——被新聞局勒令停播、白天勸世夜播 A 片的台灣傳奇電視台。全書分成 Ⓐ 冊【文史本】《蓬萊仙山‧春遊記》由文史宅黃郁仁爬梳頻道榮枯與延伸而出的議題槎枒,Ⓑ 冊【藝術本】《蓬萊仙山‧悲情夢》則能見倪瑞宏又鏘又仙的田野調查專題,甚至直擊「後蓬萊仙山團隊」的 A 片復出計畫,彷彿還原了蓬萊仙山本山,讀完法喜充滿。
本文為攝影師汪正翔為本書所撰的推薦序,從創作者或藝術家處理時代題材的角度切入,發掘《蓬萊仙山》兩冊的微妙斷裂感,實是藝術家對「真實」的尊重⋯⋯
在這一個連 iPhone 發表新機都讓人昏昏欲睡的時代,我們已經失去了體驗。以前我們覺得這只是發生在消費世界當中,但是現在藝術界也好不到哪裡。成長背景相似的藝術家要不死命地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傷痛(因為老師都說要從自己出發),要不就是前往國外或是發掘一個學術的議題,藉此獲取一種特殊的經驗。那種藝術家經歷長時間,然後對於生命有一番深刻的體悟,然後發而為創作的時代過去了。
某種程度上,《蓬萊仙山》正好滿足了我體驗的匱乏,它包含了時代脈絡與個人體察。在閱讀 A 面的時候,我感受到一種史詩的悲壯感。因為文中不僅描述莊董的故事,也俯瞰台灣的產業與政治。我心中的歷史魂不由得爆發了一下。於此同時,我另外一個感覺就是覺得自己以前對於蓬萊仙山這種常民文化的認識很狹隘,我從沒有想過這些人如何憑藉著自己智慧在時代當中生存。但是看到文中描述莊董一次次跑路又一次次奮起,我彷彿回到我 30 歲的時候,聽聞很多人在大學就經營泡沫紅茶店,然後又倒掉,然後又經營別的生意那種驚訝感。這對於一個軍公教的小孩而言猶如另一個宇宙。
正當我沉浸在一種熱愛台灣歷史與反省中產階級的封閉的快感當中時,我看到了 B 面,本來嚴肅正向的心情瞬間瓦解,然後就是笑到半死。B 面感覺就是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滿懷期待前往一個異世界,但是到了之後卻覺得「好喔」。譬如發現佛光山素菜很鹹,或是發現自己見到偶像,卻被美與善的口號轟炸。還有一些抱怨是來自於發現「不正確」,譬如對於女性的歧視,脱去了邪典或是惡趣味的糖衣,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歧視。
重點是這些抱怨都寫得非常有趣,像是書中有一段倪瑞宏描述她在片場的心情:「男主角一副受驚嚇貌,白襯衫和卡其短褲的搭配,就像在超商繳費時,會排你前頭結帳買『茶裏王』的普男。此刻的他,用他髮量稀疏的地中海頭頂對著觀眾,賣力地舔著女優私處,看到這時我內心十分煎熬,不斷鼓舞自己『這本來就不是要拍給妳看的!要撐住!』於是我將注意力轉移到大莊製作的布景上,但不到 3 分鐘後我就宣告放棄。」
我一方面快要笑瘋了,另一方面我覺得這個斷裂感非常重要。我想到有些當代藝術創作,彷彿創作、研究與對象這三者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特別容易發生在面對底層或是次文化的作品當中。而《蓬萊仙山》的難得之處是,它就是平實地描述一段歷史,與個人的體驗,甚至沒有試圖要讓這兩者統一在一起。我又想起後現代藝術家 Martha Rosler,她的作品也是去拍攝紐約的布厄里地區,那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地區。但是在她的照片當中卻看不到任何人。在展覽的時候,她在照片旁邊寫下了一些片段的文字,這些文字與照片也毫無關聯。Martha Rosler 要說的很簡單,就是文字不能代表照片,照片也不能代表真實,而意識到這些斷裂其實才是真摯地尊重真實。
按照這樣的觀點,我們其實是無法從特殊的對象身上得到激勵人心的體驗了,不論是面對底層或是次文化。但是這或許才是一個創作者的立場。所謂的創作對我而言,並非脈絡的考察或是自我感情的抒發,而是要「看見」一個自己以外的存在。這件事是很困難的。我記得小時候從第四台看見「蓬萊仙山」的算命與辣妹歌舞,儘管我覺得非常荒誕,但是我並沒有真正「看見」他們,因為我毫不遲疑地認定他們是台灣本來就有的低俗文化。直到我閱讀《蓬萊仙山》,我才真正意識到,那是一個我完全無所知的世界(請師父到狗圈弘法的事業到底是什麼啦?),在這個荒謬感迸發的瞬間,我開始看見了這些人。
事實上這個荒謬感不僅僅來自於書中描述的對象,也來自於作者個人,譬如我看到作者描述:「就像在超商繳費時,會排你前頭結帳買『茶裏王』的普男」,我陷入了沉思當中,回想自己是不是以前常常在超商買茶裏王。然後同時我覺得我好像也看見了作者。她不再是一個藝術家也不再是一個研究者,她是一個人,在一個情色片現場,理應非常興奮的時刻,想起了買茶裏王的男人。如果要說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回我們的體驗,我覺得就是這樣。
《蓬萊仙山》【春遊記+悲情夢】
作者|倪瑞宏、黃郁仁
出版|鯨嶼文化
出版日期|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