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 「HIP-HOP 大事_臺灣嘻哈展區」:在連「freestyle」都需要解釋的年代,臺灣人這樣學嘻哈
阿跨面在《大嘻哈時代 2》總決賽的表演,把臺灣嘻哈帶回了起源。
他的街舞地板動作,是九〇年代被 L.A. Boyz 帶上主流舞台的嘻哈舞風;全台語饒舌也可以回溯到首次嘗試以臺語饒舌創作的豬頭皮。評審迪拉盛讚他繼承了林強、伍佰、L.A. Boyz 等人的狂野意識,是「臺灣製造的臺灣之子」。
音樂與文化歷經時間沉澱、眾嘻哈歌手的發揚光大,最終匯聚在阿跨面的身上。
《大嘻哈時代 2》讓嘻哈破圈,成為一股新潮流行。2023 年,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也擴增嘻哈專區「HIP-HOP 大事_臺灣嘻哈展區」,展示三十年來嘻哈歌手的創作或相關物件。
Hit song 的前身是反覆塗抹的雜亂筆記,棒球帽的主人曾進過監獄。錄影帶和雜誌,快遞配藥罐,鋼彈與藍白拖。在一個個特色展品背後,都是新一代嘻哈仔沒看過的幕後故事。展覽倒轉了時間,讓觀眾一窺過去的嘻哈模樣——臺灣有嘻哈,是這樣長出來的。
L.A. Boyz:比唱歌更重要的,是跳舞
1991 年 8 月,黃立成、黃立行和林智文三個大男孩初登板《五燈獎》的流行熱舞比賽,趁暑假從美國返臺的他們,以節奏強烈的街舞步伐備受觀眾矚目,儘管最後敗給對手潘若迪(你沒想錯,就是那個潘若迪),卻已經闖出名聲。隔年,唱片公司真言社簽下他們,L.A. Boyz 正式出道。
如今樂壇習慣把 L.A. Boyz 列入臺灣嘻哈音樂的元祖之一,但翻開 1994 年的《偶像快報》雜誌,封面斗大的標題寫著「不穿長褲的 L.A. Boyz 亮相!」,文章前四分之一在分享他們最新的潮流穿搭,中間四分之二介紹三人嘗試的新舞風 New Jack Swing,最後才寥寥幾筆帶過新專輯的音樂概念——比起音樂,當時宣傳所著重的更是舞蹈與造型。
甚至除了專輯之外, L.A. Boyz 還一連發行 4 支《舞林祕笈》系列舞蹈教學錄影帶,目的當然是要讓台下的歌迷們不只一起唱,更要一起跳。
參劈成員林老師曾在論文〈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台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中點出,儘管 L.A. Boyz 在歌曲中有英文饒舌,但他們並未定位自己是饒舌歌手。即便專輯內頁文字用到 Hip Hop 一詞,也是以推廣街舞為主,而不若現在人們談到嘻哈,自動連結到的音樂曲風。
如今的 L.A. Boyz,舞蹈當然是跳不動了。但那句震天響的「跳,跳,跳乎伊爽」,依然在九〇年代的臺灣嘻哈記憶裡,揮之不去。
千禧年的台大嘻研社:你知道什麼是 dope 嗎?
九〇年代 L.A. Boyz 帶來美式嘻哈文化,為了避免在剛解嚴後的臺灣水土不服,刻意拿掉了原產地文化裡暴力、毒品、黑幫和性愛的黑色樣貌,改以陽光活力的清新形象作為主打。也因此當有深度嘻哈囝想回頭聽起原汁原味的美式嘻哈,面對充滿髒話與俚語的歌詞或許會困惑:這些單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2000 年,臺大嘻研社成立,這是臺灣第一個以嘻哈研究為主的大學社團,許多如今知名的嘻哈歌手,也是從這裡發跡。展場裡掛著一份當年嘻研社社課教材:一張 A4 紙,密密麻麻地列出逾五十個嘻哈文化或饒舌歌裡常用的詞彙,那不只是對嘻哈的愛好和熱情,同時也是一張黑話大全——
baller:黑人區中的成功者(賺很多錢,搞很多女人)
BG:Baby Gangsta 菜鳥(在黑人區裡與 OG 的分別在於是否開槍殺過人)
dope:很炫
freestyle:即席不假思索的饒舌,MC 的最高境界
motherfucker:(1)混蛋(2)語助詞,通常表敬意
pimp:(1)三七仔(2)當三七仔(3)情聖
在那個年代,學饒舌的第一件事,是先學英文。語言經常隨時間改變或消失,但在嘻哈字典裡,有些詞彙歷久彌新,比如嘻哈仔琅琅上口的 beef、dis(同 diss);也有些詞彙,後來以不同的方式廣為人知。比如許多嘻哈新粉認識 dope 這個詞,應該是從 Dizzy Dizzo 屢屢在《大嘻哈時代 2》講評中給予選手「dope」的評價,而被網友封為「豆姊」。
其他在當代「奮豆」的作品,還有同是《大嘻哈時代 2》出身的艾蜜莉的〈不能選擇〉,以及導演謝乾乾的〈Brisbane Freestyle〉,分別都在詞裡「種 dope」。
嘻研社教材上的詞,有的被當代的饒舌歌手直接當作歌名,比如 BCW 的〈JIGGY$〉(教材解釋:賺很多錢),或頑童 MJ116 feat 熱狗的〈MJ Fresh Gang〉(fresh 的教材解釋:很炫)。至於 E-SO 的〈地痞〉則是行話連發,歌詞裡的 thug、ride、5-o 等詞,都是列在教材裡的重要單字。
二十年過去,臺灣的嘻哈音樂也找出屬於自己的詞彙。比如「郭台銘」如今就成為有錢人、富翁的代名詞,熱狗〈老子有錢〉、罐頭 C-LYNN〈$in City〉裡都曾出現過郭董的名字,Gambler 甚至做了一首〈郭台銘〉。We don’t say no baller,我們說郭台銘。
羅百吉:電音派對上的饒舌嘶喊
然而在那個年代,洋腔洋調地落(làu)英文還是學院派嘻哈仔的專利,大眾最熟悉的,還是 L.A. Boyz 那句傳唱多年,草根味十足的「跳,跳,跳乎伊爽跳」。這張專輯《JUMP 跳》的幕後製作人之一,是被稱為「華人電音教父」羅百吉。
同樣生長在美國,吸收大量美式音樂的羅百吉,在高中畢業後就決定返臺做音樂,成為臺灣電音、嘻哈音樂的先鋒,製作了大量容易上口、跟著擺動的派對歌。時至今日,只要提到他,多半腦中浮現的會是情慾橫流、放蕩無拘的狂歡舞曲。
但羅百吉真的只做「無腦」電音舞曲嗎?
回頭聽嘻哈專區展出羅百吉 1994 年的第一張創作專輯《I Don't Wanna See No 歐巴桑》,其實可以從中窺見他在五光十色的舞曲背後,不僅只有對沉悶框架的不滿與叛逆,還有對生命自由的渴望。那是一張耗盡腦力與靈光的饒舌專輯。
〈DJ Jam〉裡,羅百吉展示了專業 DJ 的功力,sample、scratch、chop 等幾個重要嘻哈編曲技巧全用上,還混合美式饒舌和中式國樂,用炸裂的掌聲收尾,抵達狂歡巔峰。
曲序到了〈人在走 我在走〉,心境開始轉彎,羅百吉在純正 Boom Bap 編曲上饒道:
走在街上看著每一個人
你看著我 我也看著你
SO WHY DON'T WE KILL EACH OTHER
I THINK I MUST BE 媽的 CRAZY
WHO KNOWS ? WHO CARES ? WHO WANT A BETTER DAY ?
在擁擠喧闐的都市裡,一切開始變得荒謬無理。羅百吉的狂歡裡其實藏著不為人知的壓抑。
壓抑延續到下一首〈死魚〉,形容自己像跳出玻璃缸的魚,慢慢停止呼吸。這是面對傳統框架與觀念最真實的意象,尤其當時他要做的樂風才剛在臺灣萌芽。派對天王不只放歌,也抽身在角落漠然地凝視世界。
專輯隨後回歸激情動感。直到〈航向大海〉,他喊出對外界各種框架的反抗宣言:「不用你們告訴我怎麼做/我想過自己生活」。整張專輯最後收在〈迷航〉,結合各種音訊聲響的太空星際航行,真的代表他尋獲自由了嗎?曲中頭尾,一個男聲用英文不斷說著「喪失訊號」,留給聽眾更多遐想。
羅百吉寫下〈迷航〉的年代,臺灣嘻哈還只是個朦朧的雛形。如今,嘻哈在臺灣的土地上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模樣,過往的饒舌訊號重新在展覽中被接上,新一代的嘻哈仔漫遊在臺灣嘻哈宇宙,不再迷航。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常設展 MUSIC, ISLAND, STORIES: Pop Music in Taiwan
展演時間|2021.09.18 (Sat.) - 2026.09.20 (Sun.)
展演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