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作為一種面對過去的方式── 艾莉絲羅爾瓦雀談《盜墓奇美拉》

盜墓作為一種面對過去的方式── 艾莉絲羅爾瓦雀談《盜墓奇美拉》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4.04.2024

編按:艾莉絲羅爾瓦雀(Alice Rohrwacher )的電影裡,往往有人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前作《幸福的拉札洛》裡,主角從鄉村田園初入工業都市,童話王子遭遇現實的撕咬;新作《盜墓奇美拉》中的盜墓者阿圖,穿梭在地下的古代墓室,以及地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之間,邊緣兩端是真實與幻夢混雜,生命與死亡一線之隔。

本篇導演筆記由海鵬影業授權 BIOS monthly 刊登,艾莉絲羅爾瓦雀寫下《盜墓奇美拉》製作的幕後發想,關於童年義大利鄉野的神祕故事,以及見不得光的世界裡,除了鬼魅與偷盜之外的一切。

IMAGE

01. 一個地下的世界

我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些神祕的冒險。

你只需要在酒吧待到半夜,或者在鄉間的旅館住上一晚,就能聽到誰用曳引機,發現了微蘭諾威時代(Villanovan culture)的古墳;或者某人半夜在墓地裡,挖出一條可以繞房子一圈的金鏈子;又或者有人在瑞士的自家花園裡,發現伊特魯斯坎時期(Etruscan civilization)的花瓶,因而致富的故事。

02. 關於骷髏和鬼魂、黑暗與入口的故事

我周遭的生活由許多不同的部份組成:一個在太陽底下、當代並且繁忙的生活;另一個則是發生在晚上、神祕且充滿祕密。

我們都知道地表有好幾層,再往土裡挖掘幾公分,就會在一堆鵝卵石裡發現人造物品的碎片。而它們是從哪個時代過來的?你只需要走進穀倉和酒窖裡看一圈,就會發現它們曾經是別的東西——伊特魯斯坎的墳墓、古代的避難所,或是聖地。

在我成長的階段裡,接觸到的各種神聖與世俗、死亡與生命,都令我相當著迷,並且形塑了我看待事物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製作一部講述這類題材的電影:關於兩個世界的關係、關於一個當地人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過去?

就像一些盜墓者所說的,「路的盡頭,是死者給了我們生命。」

IMAGE

 

IMAGE

03. 可憐的盜墓者

《盜墓奇美拉》講述的是一群盜墓者、伊特魯斯坎古墓的闖入者、以及本地古物盜販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設在 1980 年代,在那時決定從事盜墓的人,他們跨越了神聖與褻瀆的界線,以此將過去的事物轉變為某種新的東西。這些盜墓者們毫無疑問年輕力壯,並且該死。

但他們並不屬於過去,也不是那些成長於古墓周邊、卻從不曾毀壞這些古墓的人的孩子。他們是自己的孩子,這個世界是屬於他們的:他們進入那些被視為禁忌的地方,打破花瓶、偷走祭品,然後賣掉。他們認為那不過是博物館的收藏,老舊的垃圾,不是什麼神聖的物品。

他們甚至嘲笑埋葬這些東西的人天真。事實上,他們好奇怎麼會有民族想把這些財富留在地下給死去的靈魂享用——但別去管那些靈魂了,盜墓者們只想自己享用這些黃金。

伊特魯斯坎人將他們的藝術、工藝以及他們的資源,都奉顯給了不可見的神祕世界。但對盜墓者來說,那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04. 盜墓市場的螺絲釘

電影裡的吟遊詩人說,「盜墓者是社會冰山一角。」事實確實如此。

《盜墓奇美拉》提出了二十世紀戰後以來,影響義大利、甚至是許多古文明搖籃國家的問題,也就是關於古代藝術品市場非法交易的議題。

這類交易在伊特魯斯坎特別風行,並且在渴望對抗社會議題的年輕一代中紮根。他們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賺錢,而不只是為老闆打工。他們覺得那些發現是屬於自己,因為他們也居住在此。這些不成文的規定,很可能來自過去大型私人資助的考古企業—例如法國親王呂西安波拿巴(Lucien Bonaparte)和瑞典國王所推動的挖掘,都在伊特魯斯坎的居民們們身上留下記憶。

當地的盜墓者對摧毀古代遺址和古墓感到非常自豪,但他們只不過是一顆小螺絲釘,是遠大於他們的體制裡的受害者。他們認為自己握有決定權,但他們都是為了藝術市場的利益而行動,至少在八〇到九〇年代,藝術市場完全脫離了地方。

而在義大利,這個市場的交易金額遠比毒品還高,而且風險小,被視為很好的生意。關於盜墓與交易所有的訴訟都只是走個流程,並且曠日費時,連盜墓者都開玩笑說,「盜墓的速度比審判還快。」

05. 外來者

電影《盜墓奇美拉》裡的主角是阿圖(喬許奧康納 飾),一個外來者。他既不居住在小鎮的圍牆裡、也不居住在圍牆外,而是來自一個他不想透露太多的國家。他的夥伴大可以把他排除在團隊之外,但他們選擇阿圖做為領導者。他一直都是人們談論的對象。

IMAGE

 

IMAGE

阿圖跟其他人都不一樣,他既非本地人、也不是團隊的一員。他所追求的並非利益、金錢或者冒險,而是「其他的東西」,一種很難分享的東西。即便如此,他還是很享受跟大家聚在一起,並深深地被小鎮的節慶、煙火,還有社區的氛圍所吸引。這種著迷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後的壯遊(Grand Tour),對許多像他這樣的北歐年輕人,義大利在他們身上施了魔法,讓他們不斷造訪此處。但對阿圖來說,這些都還不夠。

一如奧菲歐到冥界裡尋找尤麗迪絲,阿圖認為可以透過挖掘來尋找他所失去的東西,就像穿越過「來世之門」。在來世裡,是他多年前失去的愛人貝妮亞米娜。在這段旅程,阿圖有兩名女性陪伴:一個是貝妮亞米娜,一個不再屬於他、但依舊像磁鐵一樣深深吸引著他的女人;另一個則是義大莉雅,她熱情活潑、迷信又古怪,一個阿圖可以愛著的女人——只要他願意揮別過去。

這是毀滅或是拯救?是一場狂喜,或只是一場謊言?

06. 關於視覺

我們採用了 3 種格式來拍攝:35 釐米是用來呈現壁畫、肖像畫,或者呈現書本裡大型插圖的感覺;超 16 釐米則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和講故事的能力,像魔法一樣帶領我們直入行動的核心;16 釐米有著從小型業餘攝影器材移植過來的氣質,讓我們想起用鉛筆在書籍空白處所做的筆記。

在《盜墓奇美拉》裡面,我企圖編織起這些不同的線索,就像有著東方特色的掛毯一樣。我嘗試運用電影裡各種不同的主題,減慢、加速、吟唱、宣告、聆聽,並且觀察飛翔中的鳥兒。對伊特魯斯坎人來說,這代表了我們的命運。

最重要的是,像透過萬花筒一般,在一群人的故事裡找到屬於主角的故事,將他們聚集起來,拍成一部電影,並且以此自問人性,是多麽不幸又滑稽、既感人也殘酷。

IMAGE

07. 導演書單

《塵埃戰士》/賽吉歐帕列里Warriors of Dust / Sergio Paglieri)
1991 年出版。考古學家帕列里親筆紀錄他在 1956 至 1961 年間,在義大利古墓,同時也是伊特魯斯坎(Etruscan)遺址「武爾奇」(Vulci)的冒險經歷。

《失藝奇兵的考古攻略》/法比歐伊斯曼Raiders of the Lost Art / Fabio Isman)
2009 年出版。數以百萬計的考古文物與陪葬品,正因為雨後春筍的盜墓賊而日漸消失,本書回溯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文化掠奪,以及許多未解之謎。

《生而為盜:一位盜墓者的自白》/吉斯蒙多塔格利亞費里Born to be Tombaroli / Gismondo Tagliaferri)
1992 年出版。一位前盜墓賊生動揭密盜墓幕後故事,用圖畫展示所見所聞,以及伊特魯斯坎人的生活,出於對古文明的熱情,墳墓成為了進入伊特魯斯坎世界的起點。

《圖西亞盜墓者民族誌》/米爾柯魯尼迪Ethnography of the Tombaroli of the Tuscia Area / Mirko Luniddi)
2019 年出版。本書為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者米爾柯魯尼迪的論文,聚焦義大利圖西亞(Tuscia)地區藝術品黑市的產業鏈,並以研究「紅蟋蟀」(盜墓者)為起點,加上鮮為人知的真實訪談與實事案件,揭示伊特魯斯坎盜墓文物的真相。

《伊特魯斯坎之地》/D.H. 勞倫斯Etruscan Places / D. H. Lawrence)
1932 年出版。本書忠實記錄勞倫斯引人入勝的義大利遊記,將伊特魯斯坎人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環境,對比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統治義大利期間的破敗。

《奧菲克之歌》/第諾坎帕納Orphic Songs / Dino Campana)
1928 年出版。本書為被譽為「二十世紀義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坎帕納的詩歌集。坎帕納大學攻讀化學,就學期間患上精神疾病,在出院後中斷學業,輾轉流浪於法國、南美、俄羅斯、比利時等地。獨特的人生閱歷成就他狂野又抒情的創作風格。其中《奇美拉》(La Chimera)一詩更成為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的創作靈感。

《奧菲斯和尤麗狄絲與荷米斯》/里爾克Orpheus Eurydice Hermes / R. M. Rilke)
1904 年出版。本書為瑞士詩人里爾克的詩歌集,豐富的神話色彩與歐洲頹廢派文學的風格,完美襯托電影《盜墓奇美拉》如詩如夢的迷人感受。

延伸閱讀
IMAGE
《幸福的拉札洛》是今年坎城影展最浪漫的電影,以主角拉札洛穿越時空的奇幻體驗,描繪一《幸福的拉札洛》以主角拉札洛的穿越反射失樂園,前半段是清新而魔幻的莊園生活,後半段則是浪漫而帶有宏大意念的現代主義社會批判。

#盜墓奇美拉 #Alice Rohrwacher #幸福的拉札洛 #坎城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