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音樂本質,就是搭上一艘飛船──Stuart Braithwaite 談魔怪與他們的 30 年

最美好的音樂本質,就是搭上一艘飛船──Stuart Braithwaite 談魔怪與他們的 30 年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2.2025

編按:千禧年的後搖狂熱裡,魔怪始終是一把大火。回憶 2003 年冬天,The Wall 剛開幕就曾邀請魔怪來台轟炸,也一併炸出台灣本土後搖樂團的能量,如甜梅號、阿飛西雅、Selfkill 等團在那幾年陸續發跡或崛起。儘管後搖熱度已去,但魔怪不老,人們還記得第一張專輯《Young Team》上巨大的「富士銀行」招牌,也還能跟著《Come on Die Young》起火燃燒,至死方休。

本文由 ULC Presents 授權 BIOS monthly 獨家刊登,訪問魔怪吉他手暨主唱 Stuart Braithwaite,聽他談述這艘飛船航行 30 年的際遇與轉變。


「他們創造的音樂能喚起感官的深刻之處。」——大衛鮑伊

在《格拉斯哥上空的飛船:魔怪與頹廢青春》一書裡,Stuart Braithwaite 寫到他所崇拜的大衛鮑伊曾如此讚賞魔怪音樂所展現的氛圍——音樂質地的創新及其所蘊含的情感深度。

讓全球樂迷引頸期盼,這支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後搖滾樂團魔怪於今年 1 月 24 日發布他們的第十一張專輯《The Bad Fire》。最新專輯改與曾為 St. Vincent、Sigur Rós、Explosions In The Sky  等歌手及樂團編製專輯的美國製作人 John Congleton 合作,錄製於蘇格蘭的拉納克郡(Lanarkshire),收錄歌曲大多孕育於樂團在 2021 年《As the Love Continues》發行後,團員們所經歷個人心靈深層的桎梏。

專輯中〈Fanzine Made of Flesh〉就像一場激烈的音浪盛宴,尋求著自我與感官的交匯,將閃爍的合成音符在耳邊升起並迴盪,為聽眾帶來難以忘懷的音樂體驗。繼 2003 年、2014 年見證過他們實在有夠大聲的演出後,台灣粉絲將在 3 月14 日的 Zepp New Taipei 再次親臨他們足以炸裂感官的音樂現場。

在魔怪的音樂世界裡,透過音量的劇烈變化,形生出一種兩極化的音響語言,這也正如蘇格蘭詩人 Hugh MacDiarmid 所言:「我總是想身處兩者極端相遇之處。」魔怪創作的音景本身便有如蘇格蘭兩種極端之間的對立,而在這個國家裡是隨處可見這種獨特又美麗的矛盾。

也正是伊恩蘭金在《魔怪:如果繁星有樂聲》紀錄片中提及的「蘇格蘭反朔望」精神——試圖將光明與黑暗凝聚在一起,卻無力成就;就像用盡全力使兩塊磁鐵相遇,卻只能感受到彼此互斥。從柔軟綠意盎然的低地,到高地那崎嶇且壯麗的景色,無不展現著陰影與光芒、情感與理智的拉扯。

這樣的二元對立不僅體現於自然風光,更深植於藝術、故事與音樂之中。魔怪的音樂便是這種對立性的最佳範例,他們的創作正是這雙重性的體現,像是光明與黑暗的一種戰鬥,在音符之間不斷碰撞、交織,直至那光火平息,一切又歸回絕對的寧靜。

去年於金馬影展放映的紀錄片《魔怪:如果繁星有樂聲》帶領觀眾回顧了魔怪的歷史旅程,不僅有他們震撼的現場演出,也透視他們多年下來與主流搖滾之間的拉鋸戰。那 25 年的音樂旅程,令人得以窺見團員之間那長久以來的默契與真摯之外,他們以十張專輯雕刻出獨樹一幟的魔怪音樂格調,牢牢穩固了他們與樂迷之間那不可動搖的情感連結。

從他們九〇年代成團早期的創作試探,用以石破天驚的巨大聲響將音樂旅程化作一段詩意的探險。他們的音樂宛如一座無形的橋梁,穿越語言與文化的鴻溝,與全球聽眾的心靈共振。也難怪鮑伊會點出他們音樂的電影化魅力,不但超越傳統搖滾的界限,更使聽眾能夠感受到生動的意象與情緒。這番讚賞不僅驗證了魔怪以獨立樂音之姿的成功,更是激勵樂團持續前行的動力之一,他們同時也用音樂強烈地傳達出他們對藝術自由的致敬。

在紀錄片《魔怪:如果繁星有樂聲》中,作者伊恩蘭金提到魔怪音樂中的雙重性質,稱之為「蘇格蘭反朔望」。你對自己樂團的音樂,也有這樣的感受嗎?

Stuart Braithwaite:我覺得我們的音樂一直在極端之間遊走,既有極度的靜謐,也有極度的炸裂。然而情感上絕對不是一種被動,所以我很感謝他們有這樣的覺察。

藉由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回顧自己的過往音樂歷史,當中是否有令你驚訝的事物嗎?

Stuart Braithwaite:一些魔怪現場表演的強烈程度讓我備感震撼。或許是因為我從未有機會親自看我們的演出,然後只能透過影片來感受的關係吧。

格拉斯哥的音樂環境在魔怪的早期發展中,是否對你們有過任何支持或別具挑戰的經歷?隨著時間變遷,你認為當地音樂場景又起了哪些變化?

Stuart Braithwaite:根本就沒有讓我們感到被挑戰啦,反而是充滿了滋養與支持。我覺得格拉斯哥場景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許多人搬到這裡來創作音樂,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正面的轉變。

你提到魔怪曾在音樂節為伊吉帕普(Iggy Pop)暖場,而且能近距離看到這位傳奇人物是多麼令人敬畏。儘管伊吉的形象超乎常規,但那段互動卻讓你想起傳奇背後的真實人性。這讓我想到你的書名《格拉斯哥上空的飛船:魔怪與頹廢的青春》,書中充滿奇妙際遇與懷舊感。在你的青春與魔怪的旅程中,「飛船」象徵著什麼?

Stuart Braithwaite:我覺得「飛船」可以代表帶我們前往另一個地方的隱喻。它同時也可以視為一種奇特與怪異,而我認為這種特質正是最美好的音樂本質所在。

你在書中提到過與幾位偶像的相遇。其中魔怪發現大衛鮑伊(David Bowie)曾於一個訪談讚賞魔怪的音樂。雖然你們從未謀面,但從這位傳奇人物得到肯定讓你感到既謙卑又振奮。對於那些你所崇拜的藝術家,還有哪些令你有相同感受?

Stuart Braithwaite:得知自己崇拜的人喜愛你的音樂,是一種很奇妙的經歷與感受。我去年遇到了慈悲姐妹樂隊(The Sisters of Mercy)的安德魯艾爾德里奇(Andrew Eldritch),他對我們樂團魔怪超級友善,也讓我感到非常超現實。

能否分享一下你們當年與電台主持人約翰皮爾 [註 1] 相遇的故事嗎?像是他有多喜愛魔怪的音樂?而你認為樂團維繫長久關係的要鍵為何?

Stuart Braithwaite:約翰皮爾對我青少年時期的影響很深。之後他在電台播放我們的專輯,尤其又想到他的節目曾經有過吉米罕醉克斯、怪人合唱團和歡樂分隊在那錄製現場演奏,而他邀請我們去他那裡錄製現場演奏節目實在是莫大的榮幸。

你曾提到在錄音室要擁抱自發性。能否分享在這張專輯製作過程中,有哪些出乎意料的決定引生出令人格外驚豔的結果?

Stuart Braithwaite:錄製這張專輯時,我們非常自由、隨性,很難說出一個特定的當下是特別有記憶點。但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一直嘗試不同的方式來編製歌曲,而約翰也非常開明地接受我們這些放手一試。

在應對數十年音樂生涯的複雜性之下,無論是在音樂的呈現或是人生的哲學,你們如何將龐克精神融入今日魔怪的音樂?

Stuart Braithwaite:我認為自始至終貫徹我們樂團創作的是龐克音樂的 DIY 精神,也是我們成團以來始終秉持的理念。我們向來很重視自力發行唱片,並且不去在意商業潮流,這點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在新專輯《The Bad Fire》的製作過程,特別是在生活變化、音樂產業的轉變以及全球後疫情局勢之下,你們面臨了哪些挑戰?

Stuart Braithwaite:最大的挑戰是我們能否聚集在一起全心製作這張專輯吧。Barry 當時遇到一些狀況,因為他的孩子生病了,我們需要讓他有足夠的空間去處理並照料他的家庭這件事,也因此他稍晚才加入專輯製作。不過幸運的是,一切過程都很順利,他的孩子也現在好很多了。

這張專輯的主要創作源頭為何?你覺得該作品跟魔怪過往專輯有什麼不同之處?

Stuart Braithwaite:我不能無法代表大家發聲。但對我來說,這張專輯裡,我個人聽到了些像是一些深紅之王(King Crimson)、少年仔(The Adolescents)和拉布拉德福(LaBradford)等這些樂團的音樂影響。

你們在 2003 年第一次來台灣演出後,對當地的獨立音樂圈留下相當深刻的衝擊。繼 2014 年十年後將再度來台,你是否期待看到台灣音樂文化有哪些變化?

Stuart Braithwaite:我非常期待回到台灣,聽聽當地音樂人的音樂。每次我們都受到大家熱情的款待,這次能夠再次回到台灣真的很棒。

在你的《格拉斯哥上空的飛船:魔怪與頹廢的青春》一書中,是否有任何過往回顧讓你感到宛如震撼教育?那些經驗如今在你的音樂或個人生活依然有著影響嗎?如果能對年輕的你在最混亂的那些時期說幾些話,你會怎麼說?

Stuart Braithwaite:我覺得和每個人一樣,隨著年齡增長,大家都會從錯誤中學習。很多事情做了一、兩次後,你會意識到這些並不是聰明的選擇,就會停止繼續那樣的行為。所以我想基本的教訓就是,別再做那些糟糕的選擇啦。

從自力發行音樂到維持音樂創意的自主,是什麼因素驅使你們在這常常導向同質性的產業之下堅持創作的獨立性?

Stuart Braithwaite:我認為獨立性一直都很重要,尤其如今企業在音樂產業裡佔據主導地位越來越廣且深入,音樂人更要努力保持其獨立性。

你們是否或有其打算在這次即將來台灣的演出,打造一個能讓老粉絲和第一次接觸你音樂的新一代都有共鳴的音樂體驗?

Stuart Braithwaite:我們的音樂不太依賴歌詞,算是很國際化的風格囉。在台灣聽我們的音樂,如果能有跟在格拉斯哥或巴黎一樣的感受,不覺得很棒嘛。我迫不及待想再回去演出啦!


註 1|2004 年去世的約翰皮爾是 BBC 廣播電台服役最長的 DJ,從英國乃至全球音樂潮流有著重大的影響力,所有藝人都以在他的節目上現場演出為榮;他去世後 Mogwai 發行的現場專輯《Government Commissions: BBC Sessions 1996–2003》就是在向他致敬)[回到上面]

 

IMAGE

▍Mogwai LIVE IN TAIPEI 2025
演出日期|2025.3.14(Fri.)
演出地點|Zepp New Taipei (宏匯廣場 8F)
購票資訊|https://tixcraft.com/activity/detail/25_mogwaitp 


 

#魔怪 #後搖 #獨立樂團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撰稿小鬻 Jaddie Fang
圖片提供ULC Present
核稿編輯吳浩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