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主的渴望:《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緬甸民主的渴望:《以愛之名:翁山蘇姬》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13.03.2012

最近好片接二連三地上映,短短幾個禮拜幾乎每隔兩天就往電影院跑;記事本裡排滿準備要看的電影時刻表,腦袋裡牢記的上映日期甚至比朋友的生日還多,家裡存的電影票根也堆積得快讓抽屜關不起來。這種一直被電影包圍的感覺真的很快樂,每次散場都在期待下次入場,有時就連預告片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還記得第一次看到《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的預告片時,兩分鐘的剪接畫面就已經讓我感動落淚,於是昨晚一拿到特映會的票便迫不及待地衝進戲院。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The Lady)由法國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拍攝,楊紫瓊和大衛菲利斯(David Thewlis)主演。內容講述緬甸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為了國家的自由民主理想,犧牲了美滿的家庭與幸福愛情的動人故事,與《鐵娘子》(The Iron Lady)一樣都是近年來少數向活著的傳奇人物致敬的電影。

《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以一個溫馨的畫面做為開場。慈祥的父親抱著年僅三歲的翁山蘇姬坐在家中的花園裡,彎彎的河水在陽光下閃爍,他徐徐述說著一段緬甸曾有過的美好景色。這位讓緬甸成功獨立的翁山將軍,眼裡透露出滿滿的理想與希望,衷心期待自己的國家能找回以往的美麗。爾後一輛轎車開了進來,父親戴上軍帽準備出門工作,臨別前摘了朵蘭花,溫柔地簪在女兒的髮上。而就在那一天,翁山將軍被政敵暗殺,留下那戴著蘭花在花園椅子上睡著的女兒。

接著我們看到翁山蘇姬長大後到了英國,丈夫是位溫厚的英國教授,兩個兒子活潑好動,生活的一切都如此可愛、平凡。但在一通母親中風病危的電話後,她回到那被軍政府暴力統治著的緬甸,從此她的人生被徹底改寫。在那充滿懷疑、猜忌、暴力的政治遊戲裡,她簪著蘭花,一如當年父親留下的那朵,柔情而剛韌,穩穩地直視權威。

最讓我動容的是翁山蘇姬在被軍政府軟禁期間,得知遠在英國的丈夫罹患癌症,她渴望能夠在丈夫身邊陪伴,她想念她的孩子。但她的理想尚未完成,在眾多人民的期許和希望之下她必須留下,因為只要自己一離開緬甸就絕對不可能再被允許入境。當權者一直視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民主自由)為威脅,想盡辦法施壓,巴不得她能快點離開緬甸,於是對她說:「妳有選擇的自由,是要丈夫孩子,還是要國家。」這句話是如此殘忍不公,導致翁山蘇姬悲憤而堅定地看著對方回答:「這算什麼『自由』!」她始終留在緬甸,儘管後來得以在境內自由活動,但在局勢未安定之前,她只能被牢牢釘在地圖上,一旦抽離那塊土地,所有的犧牲和努力都是白費。

《TIMES》雜誌曾將翁山蘇姬譽為「鋼蘭花」,這稱譽正好與英國柴契爾夫人的「鐵娘子」相映成趣。兩部電影、兩位女性,都展現出其堅強勇敢的一面。往年大部分的人物傳奇電影都因「蓋棺論定」的習慣,以已過逝的名人為主題;但今年連續兩部電影都嘗試描述活著的傳奇,實屬難得。評論一位人物的功過是非其實非常困難,很多歷史人物到了今日也依舊無法找到一個最客觀的定論,因此若要論述在世之人,甚至是依舊存有影響力之人,處理的過程以及所切入的角度觀點都必須要更加謹慎小心。可以感覺得到這兩部電影在敘述相關政治事件上,都盡可能保守地點到為之,例如《以愛之名:翁山蘇姬》中就加插不少的紀錄片片段來說明曾經混亂的過往,《鐵娘子》除了用紀錄片,也在畫面或背景上加入似有若無的隱喻。電影除了表達傳奇人物的英勇剛強,同時亦透過她來描述女性(可以是妳、是我、是她)在面對威權時的掙扎與取捨,那種當下所產生的複雜與矛盾心境正是人們能有共鳴的部份,也是導演所想要聚焦的部份。

每次入場,都以為已耗盡了一生的時間,到了散場才發覺景物依舊,你還有長長的路要走;而路上你將會遇到的歡樂悲傷,兩個小時的電影裡其實都說了,你看懂多少,或,願意看懂多少?

#緬甸 #翁山蘇姬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Regina
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