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聚焦】Alexander McQueen 永不滅的時尚魂魄(三):作品背後隱含的設計者文化史觀

【本週聚焦】Alexander McQueen 永不滅的時尚魂魄(三):作品背後隱含的設計者文化史觀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5.09.2015

今年在倫敦 Victoria & Albert(V&A)博物館舉辦的「Alexander McQueen :野性之美」展覽,特意凸顯了倫敦文化和歷史對 McQueen 的影響,也讓世人更清楚地看見 McQueen 每一件作品後頭隱含的史觀。

McQueen 從不被認為是個單純的服裝設計師。他一面為人們創作適合穿戴的衣物,一面又藉由這些衣物,表達他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看法。1995 年,McQueen 的秋冬系列「高地強暴」(Highland Rape)他把自己的蘇格蘭血統搬到了秀台上,使用蘇格蘭格紋為主設計元素,讓模特兒散落著頭髮、畫上像是傷痕和血跡的妝、穿著撕裂感的服飾,光著腳、走上散落著枯枝腐葉的舞台(圖 1)。

這樣的視覺衝擊,可把媒體和觀眾嚇壞了。

人們一開始看著那些被撕扯的衣裙和滿是傷痕的模特兒,直覺地將這場秀視為「為強暴婦女的申訴」,紛紛批評 McQueen 對女性加諸惡意的想像,成為一時的社會話題。但等到 McQueen 對外發言後,這整場秀蘊含的政治理念才正式被揭曉:隱晦地指向對「英國侵略蘇格蘭土地」的反抗。

那些模特兒象徵著蘇格蘭的受難者,承受不平等的壓迫和血腥戰爭。他認為,英國人在歷史上對蘇格蘭所做的事,就是抹殺所有歷史,不允許穿著蘇格蘭傳統服飾、佔領土地、取締充滿民族意識的蘇格蘭人,完全稱得上是赤裸裸地「強暴」。他摧毀了時尚界的傳統美,顛覆當時流行的極簡風潮,成功讓品牌在時尚圈內迅速拓展。後來的「克羅登女巫」(Widows of Culloden)系列,也延續蘇格蘭格紋,向 1745 年蘇格蘭起義、克羅登村中戰死的遺孀致敬(圖 2)。

 

不過,McQueen 可沒有將自己鎖死在蘇格蘭格紋裡頭。他希望可以在秀場上打破國家、文化和種族的屏障,拒絕讓文化服飾成為既定的符碼。2005 年的「只是遊戲」(It's Only a Game)系列就融合印度、中國、非洲、日本等國家的文化元素,大量運用東方特色的花樣,像是鶴、梅、錦鯉等,也讓日式和服與美式橄欖球頭盔同台較勁(圖 3)。

雖然現在 McQueen 已經離世,但接任的創意總監 Sarah Burton 依然維繫著融入各國文化,創造各種大膽、突破性服飾的風格。2015 春夏系列中就參考日本長袍款式和櫻花圖樣,展現出女性脆弱與性文化的作品,其中一套燈籠袖上衣搭配高腰短裙的剪裁,完全採用東方服飾的製作思維(圖 4)。

McQueen 的設計長才隨著他於 2010 年離世,令時尚圈無比惋惜。但 Alexander McQueen 這個時尚品牌仍然在積極拓展,將在 Burton 的手上持續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本週聚焦】Alexander McQueen 永不滅的時尚魂魄(一):離經叛道而令人難以遺忘的創作鬼才
【本週聚焦】Alexander McQueen 永不滅的時尚魂魄(二):深植體內的生存、死亡和黑暗意象

#時尚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Layu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