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四):記 2015 年山形紀錄片影展

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四):記 2015 年山形紀錄片影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0.11.2015
 

IMAGE

2015 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海報

成立於 1989 年的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作為亞洲最大的紀錄片影展,每一屆都吸引了大量作品投件。今年也不例外,兩個競賽項目:國際競賽亞洲新力,一共有來自 124 個國家共1874 部作品報名。獲得今年山形影展國際競賽首獎(The Robert and Frances Flaherty Prize)的影片是葡萄牙導演 Pedro Costa 的《里斯本記憶迷宮》(Horse Money),從一位精神病患其虛實交錯的心理層面出發,來觀照該處歷史的傷痕與移民的悲歌;不久之前亦曾於台北電影節放映。獲得市長獎的影片,則是今年金馬影展即將播映的智利紀錄片導演 Patricio Guzmán 的新作《深海光年》(The Pearl Button),以詩意的影像,流暢的敘事功力,從自然界的水、西方文明入侵而帶來的珍珠鈕扣,牽引出整個西班牙殖民至皮諾契獨裁政權對當地造成的慘痛記憶;透過影像幽幽傾訴著歷史的憤怒、無奈與悲傷,為之作記。

也許和山形影展認同的政治立場有關,獲得大獎的作品多刻畫小人物在強權、暴力與結構之下的處境。另一部受到矚目、獲得國際競賽優等作品是《家鄉》(Homeland: Iraq Year Zero),導演 Abbas Fahdel 拍攝自己的親友,記錄他們在 2003 年前後美國要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時,所面臨的日常處境。深刻展現出戰爭除了武力入侵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對人民的影響。片長長達五個多小時,600 人的主放映廳卻幾乎滿座。映後 Q&A 導演來到現場,談起這段切身經歷時,令現場許多人為之動容。這部影片同時也獲得了觀眾票選獎。

鼓勵亞洲紀錄片新銳的競賽單元「亞洲新潮」(New Asian Currents),其首獎是紀念山形影展創辦人小川紳介而設立的「小川紳介獎」。得獎作品《Standing Men》是一部描繪鄉愁與離鄉背井之情的影片,鏡頭聚焦於法國巴黎某個街角的小電話亭,那是來自中東的移工與遠方的家鄉話家常、傾訴思鄉情的地方。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那些移工,同時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但長期在法國工作的導演 Maya Abdul-Malak 探問何為家鄉/為何家鄉之作。

IMAGE

《河北.台北》劇照

而今年是台灣作品缺席多年以後,熱鬧重返舞台的一屆。李念修導演的《河北.台北》和莎韻西孟(Sayun Simung)導演的《好久不見德拉奇》,分別入圍國際競賽與亞洲新潮單元。兩部影片雖然都沒有獲獎,但是觀眾的反應皆相當不錯。此外,山形影展也與山形大學合作,規劃了「臺灣紀錄片特集——影像在說話:從紀錄片看現代台灣的光與影」(Documentary Speaks—Taiwan Today in Light and Shadow)單元,將放映多位台灣紀錄片導演的作品,並搭配國際研討會,邀請台灣紀錄片學者參與,針對台灣紀錄片近幾年的發展提出討論。至於,去年最具話題性的紀錄片之一《太陽‧不遠》,也與勾勒香港「雨傘運動」的《幾乎是,革命》共同受邀放映並出席座談。

其餘單元有「Double Shadows—Talking about Films that Talk about Films」,選映了電影發明至今,那些著眼於電影史或影像本身的作品;「Latinoamérica—The Time and the People: Memories, Passion, Work and Life」拉美專題,則挑選了「第三電影運動」重要的作品:《燃火的時刻》(The Hour of Furnaces),以及今年才剛獲得山形影展市長獎 Patricio Guzmán 的經典鉅作《The Battle of Chile: the Struggle of an Unarmed People》三部曲,共 263 分鐘連續放映。紮實而全面地爬梳了六、七零年代那企求透過影像來推促社會改革的歷史。聚焦日本紀錄片的「Perspectives Japan」;阿拉伯之春發生後,經歷四年策劃的「Past and Future Stories of the Arab Peoples」;以及自 311 日本地震之後開始單元「Cinema with Us」,希望能夠聚集有關後 311 的紀錄片作品,持續地關注並記錄震後的日本社會。

此外,最有趣的單元莫過是「Rough Cut!」工作坊了!這個工作坊是山形影展相當獨特的活動,紀錄片工作者必須站在台上向投資者報告自己的拍攝計畫,但既不像提案大會,也不像正式發表一部作品那樣正襟危坐。這是一個讓所有在場的人──無論是電影工作者或是一般觀眾──都能夠參與、發表意見、討論影像的地方。工作坊一共分成三個下午舉辦,由山形影展挑選六部仍在拍攝中的紀錄片影像素材,顧名思義,「Rough Cut!」就真的非常 rough,沒有特定主題,拍攝進度也不一,甚至就是一整段影片根本還沒 cut,一整個下午一群人包括導演、影評人、電影工作者、學者、一般觀眾齊聚一堂,針對兩部影片的片段作討論與延伸。現場會有一位影展工作人員擔任主持人,負責帶領工作坊的討論。但這個討論是相當開放性的,沒有特定主題,也沒有對錯,唯一的原則就是如何讓在場的人都能夠自由自在發言,讓想像力奔放。來自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主持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確保討論環境的開放性,並將大家提到的各種關鍵字在黑板上畫出類似心智圖的記錄。這其實是一個讓紀錄片工作者初步知道大眾是如何思考影像,如何理解影像的好機會,同時對觀眾而言,這也是參與導演創作過程的有趣經驗。也許不見得能夠很有「效益」地幫助影片獲得資金,爭取發行機會,但是在這時空裡,所有人的思考能夠天馬行空地展現與交會。

山形影展是個相當多元、專業、具有改革精神與包容性的影展,它所選映的影片可以看出影展的核心精神與取向。對於人的心靈與其生活處境的關懷,一直是自小川紳介以來延續下來的傳統:「經由拍電影來描寫人的心靈。而在描寫心靈的同時,和同時代的人們共同分享勇氣。」而山形影展便是長期秉持這樣的精神與環境而努力。我們可以看到影展的活動,圍繞著影片放映進行的專題論壇、影人映後座談、創意工作坊、電影史裝置展、電影相關文字出版物、影像資料的保存、影人影癡交流的場域。沒有高姿態,山形影展相當清楚,紀錄片取自於生活也必須回歸生活,電影絕對不能與觀眾脫節。為了更加貼近日常,山形影展與商店街合作舉辦假日市集、咖啡點心小舖、規劃市區的主題地圖、也規劃半日遊行程到鄰近頗負盛名的藏王溫泉。這一切都緊緊扣著「這是個屬於在地影展」的精神,同時也敞開心懷與來自各地的人事物交流,並讓所有來訪的人都賓至如歸。

「山形是個農業區,農田也被高速公路破壞了許多。本地農民都為他們的未來以及日本農業未來擔心。他們不僅希望組織這個影展,也希望全世界的電影工作者能與他們面對面地談話,了解山形的特性。他們相信,堅持山形的特點,這個影展才能突破地方性,擴展到日本或世界。」

——《小川紳介的世界: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

延伸閱讀:

#山形 #紀錄片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Bricoleur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