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為了更好的生活,喚醒內在的反動能量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為了更好的生活,喚醒內在的反動能量

作者電影啟事
日期09.01.2016

「女人是感性的動物,無法像男人一樣理性思考,所以不能讓她們參與公眾事務。」這樣的觀念,並不存在於很久以前,女性獲得參政權,不過是近百年來才慢慢發生的事,沙烏地阿拉伯甚至直到 2015 年才讓女性享有投票、參選的權利。儘管國際上有越來越多女性開始擔任政府首腦或國家領導人,但是這些職務的男女比例依然相當失衡。

 當女性在許多層面上尚未達到與男性同等的地位,卻有不少人認為平權運動已竟全功,在我們「理所當然地」享有當前的待遇時,不妨回到這一切都還在萌芽階段的年代,了解前人如何聲嘶力竭,如何流血流淚,在父權的壓迫下為這世界上其中一半的人口,殺出一條生路。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以 20 世紀初英國的婦女運動為背景,描述一名女性洗衣工從溫順地生活著,轉變成參與各種女權運動的鬥士。凱莉・墨里根所飾演的這名主人翁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卻活生生地反映著當時職業婦女的處境:每天上工廠從事低階的勞務,同樣的工時和工作內容,薪資卻總是比男人少;面對職場上的性騷擾,向來只能為了生存而忍氣吞聲;下班回家接著忙於家務,照顧兒女,把自己少得可憐的薪水交給丈夫。從家庭生活到社會勞動,處處遭受男人的支配,在國家的公眾事務上,卻沒有她們說話的份。

故事是虛構的,但時代背景是真的,同時,梅莉史翠普所飾演的女權運動領導人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也是真有其人,「行動勝於言語(Deeds, not words.)」是她的個人名言。整部電影即以潘克斯特在 1910 年代所展開的激進路線為主軸,刻劃著一個小人物的心路歷程,從未想過可以為自己爭取平等的洗衣工人,在偶然間被捲入女權運動的一環,逐漸戰勝外部社會以及自身內在的強大體制,擺脫溫吞怯懦且害怕被貼標籤的性格,終於可以響亮地對著持續追捕女權人士的警官說出:「法律對我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將制定新的法律!我們遍佈每個家庭,我們佔了一半的人口,你無法阻止我們。」

英文片名 “Suffragette”,即為「女權人士」之意,這在一戰前後的那個年代,是一張會惹禍上身的標籤。女權運動興起之初,本來也是透過合法理性的方式,向主宰家國的男性提出訴求,然而她們溫和的聲音卻一再被忽視、被嘲弄,且反對的力量不僅僅來自於男性,也包含被父權結構規訓的眾多女性。於是 1912 年開始,潘克斯特與其夥伴開始主張使用較為激烈的違法手段,從破壞公物到在街頭製造小型的爆炸、破壞通訊,甚至燒毀政府官員的高爾夫俱樂部宅邸。潘克斯特曾說:「我們做這些事不是為了要罔顧法律,而是要努力導正法律。(We are here not because we are law-breakers. We are here in our efforts to become law-makers.)」這些日益激進的作法儘管在後來造成了運動的分裂,但也確實讓抗爭的野火蔓燒至更遠的地方。

當時因為違法抗爭而入獄的女權人士,經常會在獄中絕食抗議,以此來證明自己是遭受迫害的政治犯而不是罪犯,英國政府為了不讓她們餓死成為烈士進而擴大運動規模,竟採取不人道的灌食方式,強迫她們進食。1913 年,政府甚至特別制定了知名的「貓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讓絕食的女權人士先行被釋放,待她們身體康復之後再捉回監獄服刑。

電影聚焦在凱莉・墨里根所飾演的主角 Maud 身上,艾米琳.潘克斯特是這些小人物心中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是遠在天邊的精神領袖。電影沒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後,潘克斯特曾經短暫放下與政府的對立,號召女權鬥士一起加入對抗外敵的陣線,理由是如果國破家亡,那麼女性爭取參政權也沒有意義了。然而此舉卻造成了一些爭議。有一派的女權人士認為戰爭不過是資本主義寡頭政治剝削士兵與勞工的另一種惡行,所以不願意加入協助政府的行列。

當然,社會運動從來都不會只是單純地讓砲口一致向外,內部對於理念的辯證,衍生出行動的分化,從來不會少。在經歷各種紛擾之後,1918 年,「1918 人民代表法令」(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1918)有限制地通過了婦女的投票權,30 歲以上的女性享有選舉權,英國的女權運動總算取得階段性的成功。直到 1928 年,英國女性才獲得與男性同等的選舉權,而潘克斯特在法案通過的前幾週辭世,終究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英國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但由於她一生的奉獻,改善了往後無數女性人口的命運。

淺談一點電影篇幅未能完整呈現的女權運動歷史,但歷史是死的,詮釋是活的,《女權之聲:無懼年代》藉由更能撼動人心的影像語言,去詮釋被人類淡忘的歷史,試圖喚醒埋藏在女性體內的反動力量。當人們說「現在是女權過於高漲的時代」,或許該想一想,兩性真的平權了嗎?看著片尾的字幕,很難不震驚於這世界上有許多國度的女性,直到近幾年才獲得她們應得的權利。

觀影之後,我始終不能忘記的是電影開演之初,凱莉・墨里根站在灰色的街頭,以欣羨的眼神看著商店櫥窗裡的假人模特兒,那是一幅安詳美好的造景,衣著光鮮的女子斜倚在遮陽傘下,看著她身邊的兒女玩耍。沒有人必須沒日沒夜地工作,沒有人蓬頭垢面衣衫寒酸。凱莉・墨里根沉浸在「想像自己的生活若能這般舒適悠閒就好了」的小確幸裡頭,這時卻從她身後飛來一塊石頭,打碎她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打碎這幅僅有少數資產階級能夠擁有的幸福假象。

後來,她加入了那群扔石頭的人,一同追求身而為人應有的尊嚴。

#凱莉・墨里根 #女權之聲:無懼年代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周項萱
圖片提供絕色國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