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的感官記憶(三):這些香氣,散發著家的味道

台北城的感官記憶(三):這些香氣,散發著家的味道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6.02.2016

你聞得到台北的氣味嗎?首創氣味導覽 Smells of Taipei 的黃蓉,把自己的家鄉化為精油香氣,領著人們的鼻子,用嗅覺來建構台北的樣貌。

氣味導覽的起頭,其實是基於自身的傲骨,加上某種天時地利。故事是這樣的:當時遠赴歐洲的黃蓉,參加過許多免費導覽團,都會聽見許多旅遊書上沒有的冷知識,幫助旅人從有趣的角度認識土地。「在哥本哈根的導覽裡,我第一次知道丹麥女王會四種語言、很喜歡科幻小說,還促成了小說魔戒的翻譯出版。我很愛這些有趣的訊息,那回到台灣,能不能也用有趣的方式,領著外國人去體會我成長的地方?」

這個單純的起心動念,始終放在她的腦海裡打轉,直到台北市長大選,柯文哲競選團隊推出了專輯《台北調》,繆思女神就下凡了。「我的家、艋舺,在那專輯封面上就像是台北的鼻子呢。」雜揉進當時在香氛產業學到的精油知識,氣味導覽逐漸成形。

事後歸納起來,黃蓉才發覺自小鼻子就特別靈光。「有時候我會沈浸在一個味道裡,比方說我很喜歡停車場的味道,每當想起某些地方或人,記憶裡氣味的輪廓也會重新被勾勒,回到腦海裡。」她笑說,日前參與某場公司的活動,到了現場的第一直覺是「這裡的花好香」,讓籌辦人員笑說別人看見的是廣大空間,只有她注意到那些夜來香。

從前說不出口的家,或許可以藉由氣味被重新認識

而把靈敏的嗅覺和家鄉結合在一起,是遠離台灣後的空間和距離,嘗試形塑出「家」的模樣。「小時候和別人說我住在艋舺,直接收到的回應就是那裡很髒。」黃蓉坦言,環境混亂、有靠壁(台語,指性工作者)、角頭文化,是艋舺帶給人的刻板印象,「國、高中時,我都說自己住在西門町。對生長的地方難以啟齒,我猜是每個在艋舺長大的人都有的困擾。但這些想像,都來自於視覺,如果今天可以用另一個感官來認識艋舺,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領悟?」

依照自己對於艋舺的理解,她先選了龍山寺配上檀香,再挑青草巷賦予檸檬薄荷,龍艾象徵著古書店「莽葛拾遺」,而最常有人誤解和閃避的性工作者和街友,則用成熟催情的依蘭及化淤的永久花來代表。「龍艾聞起來清涼,對人的呼吸道很好,就像讀書時獲得的醍醐灌頂。至於依蘭,他是甄嬛傳裡安陵容用來催情的藥,具有成熟的東方韻味。」她解釋。

導覽的準備和回饋,使她和艋舺交往得更深了

選定地點和香氣,接下來,她擇日在網路開放報名,蒐集了一批台灣與外國人的混合群體,相約在龍山寺「碰鼻」,來一趟艋舺散策。每次的碰面,她會準備不同的「開場香」(opening smell),「可能會搭配時事,像在蘇迪勒颱風吹倒大批白千層樹時,我請大家聞白千層的味道,有時候就順應節令,冬至前後聞桂花,9 月和 10 月聞聞野薑花。」

黃蓉不只是透過味道的形容和嗅聞,去建構大家對這裡的記憶,還會像在國外參加的導覽團一樣,時不時提供有趣的訊息。「我畢竟不是文史工作者,沒辦法和大家解釋廟宇的結構或龍柱上的故事,能說的,不脫離我生活中的事。但這些生長經驗,對其他國家的人來說特別有趣。」例如,台灣人在升學考試時,老師會把大家的准考證影本拿去供在文昌廟裡,考試用的筆還要繞香爐 3 圈;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去廟裡抽個籤;桌上供著的不只是鮮花素果,還有許多餅乾零食、外國洋芋片,看在外國人眼裡,只覺得台灣的神明真是國際化。

她引導著台灣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邀請外國人提出各種疑問,國際的交流對話,就在這場導覽裡慢慢形成。她笑說,外國人曾經看著註生娘娘,問說台灣人結婚後都要生小孩嗎?「這些問題是我從來沒想過,我透過旅人的眼睛和感受,在我的家鄉裡旅行,一次又一次,更認識台灣一點。」

香氣,是一條文化交流的絲路

其實,黃蓉在氣味導覽、介紹自己的家鄉背後,隱藏了更龐大的願望。「我想讓這個導覽,在充滿文化底蘊的艋舺發酵,形成喚起文化記憶的文藝復興。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藉此訓練台灣人與外國人相處的自在感,變成英語表達的練習管道,我稱它叫做文化交流的一條絲路。」

我驚訝於他對於導覽的未來想像,也期待著那些在地生活的爬梳,真的能形成自己的文化想像,變成屬於城市的記憶。

#Smells of Taipei #艋舺 #氣味 #龍山寺 #城市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Layu
撰稿Layu
圖片提供Smells of Taipei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