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選書|
我們為何膜拜青春?食色。

七月選書|
我們為何膜拜青春?食色。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30.07.2016

有如香港電影一般地生猛酣暢

◎文學《龍頭鳳尾》

《龍頭鳳尾》的背景設定在 1930 年代的香港,儘管故事架構在典型的黑社會組織之下,但比起幫派械鬥的權力消長,更聚焦社會底層人物的心境寫照,作者馬家輝生長在龍蛇雜處的灣仔地區,生命經歷為之所挪用、下筆入魂。

故事的推演需要事件與事件的串接,而這個好比神經突觸般的接榫就是一個又一個起心動念之間的「打定主意」,《龍頭鳳尾》施了很多氣力在推動關於「選擇」的討論,然而越選擇卻越閉鎖於身不由己的囹圄之中,俗事沾染。

《龍頭鳳尾》為馬家輝 53 歲時執筆的第一本小說,並預計把它撰寫成三部曲,以宏大的篇幅譜寫香港的近代史,在台灣與香港同樣陷困於曖昧政治處境的今日,相信島民讀後亦會有所共感。

作者:馬家輝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6. 06. 22

 

演奏一首直抵靈魂的頌歌

◎攝影《光照微塵》

攝影家馮君藍的天職為牧師,《光照微塵》以基督教會的會友及其親友為被攝群像,每一禎相帖都與聖經所記載的事件有所輝映,但不直接再現聖經所構築的歷史場景,而是以隱晦的鏡頭語言讓觀者投射、自覺,進而有所連結。人物作為攝影主體,每一雙眼眸的洞視都令人震懾,直抵靈魂深處。

〈光照微塵〉的系列肖像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緒表露,被攝群像呈現一種若有所思的狀態,彷彿封存了他們受到心靈感召的片刻,卑屈亦傲亢,肅穆卻祥和,凝重但從容,有著這樣正負兩極揉和的混沌狀態,形塑了耐人尋味的整體氛圍。

〈光照微塵〉系列在馮君藍充滿信仰的凝望下顯影,把轉眼的瞬息永恆傳世。儘管《光照微塵》業已出版,〈光照微塵〉的系列攝影尚在持續拓展,馮君藍以最虔誠的姿態,肉身實踐信仰與藝術的聯轡而行。

作者:馮君藍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6. 07. 04

 

從事圖文編輯必備的工作指南

◎設計《編輯設計學》

在出版社、新聞刊物產業,當負責版面規劃的編輯設計師從作者手上取得文字及照片之後,該如何將圖文整合以確實傳達訊息,並透過編排,將值得訴說的故事視覺化,以最適合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眼前,這樣的一門學問,叫做「編輯設計學」。你或許沒聽過編輯設計,對這個詞彙感到生疏,但其實它就藏在你每一天需要看到的報章雜誌,甚至是你手裡正拿著的 iPad、電子書裡頭。

此書分為七大章節,從封面識別設計到刊物內容的訂定,抑或是圖文版型的規劃與製作,皆無所不包。無論你已是編輯設計的工作者,或是對於相關領域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絕對能讓你更認識編輯設計學。

作者:凱絲.柯德威爾、尤蘭達.澤帕特拉
出版社:積木
出版日期:2016. 06. 02

 

空中詩人的靈魂書寫

◎旅行《飛行的奧義:時間、地理、科學,詩人飛行員探索天地奧祕的自然觀察》

到異地旅行,飛行是必經的過程。那像是一場洗禮,為旅程揭開序幕。但談到飛行,大多數人是陌生的,甚至感到害怕。當飛機漸漸加速,機輪離開地面升空之後,我們恍若回到孩提時代,不再是個獨立自主的大人,只能安份地坐在機椅上,等待著抵達目的地。

凡霍納克以商業機師的親身經驗,將好幾年來的飛行經驗,以散文的方式記錄下他的空中生活。他以科學家之眼、詩人之心,寫下穿梭天際的體悟,以及他對飛行無比的熱愛。

作者:馬克・凡霍納克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6. 07. 07

 

世代集體對於青春的痴狂與迷戀

◎文化《我們為何膜拜青春?》

下次回鄉,在陳舊、鋪滿灰塵的五斗櫃內翻找看看父母親成長過往中的沖印相紙,對照你自己在同年紀的面貌,大概可以很輕易地發現父母親呈現出的成熟韻味跟還是脫離不了稚氣的自己,比起來更沉穩、更莊重⋯⋯當自己有感於這是個「青春作為一種熱銷性商品」的時代後,便是閱讀這本《我們為何膜拜青春?》的良好時機。

想像青春是一條鬆緊帶,青春的年限被拉力展延,青春之後還有後青春期,頑固地延宕衰老週期的開端,這樣「返老還童」(Juvenescence)的現象會不會有崩解的一天,這是本書作者羅伯特・柏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所關注的。

羅伯特是當代文學界的重要作家,任教於史丹佛大學,《我們為何膜拜青春?》以輕鬆的行文語句來推演「年紀」之於「社會行為」的關聯,順著具有邏輯性的脈絡鋪張開來,社會上對於「年紀」的諸多盲點因此被趣味橫生的講道破除。

作者:羅伯特・柏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6. 05. 27

 

作者與讀者無聲交流的閱讀儀式

◎生活《食色》

 

「我一直覺得,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閱讀的儀式,在於一個孤獨的作者與孤獨的讀者,在書頁的翻閱中,彼此無聲地對談著。」──黃心健

社群網路發達,我們常能在螢幕中看見好友分享的美食照片,我們彷彿也親身到了那家餐廳,品嚐了那道佳餚一般。有感於這般時下的現象,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想創造一道沒有辦法被複製與分享的菜餚——《食色》裡頭的眼球罐頭。

閱讀的時候,眼睛是人們的攝食器官,我們拿著書本品嚐著精神糧食,用雙眼吃下作者的文字與想法。當看過的事物進入到腦海中,那些從行文走字得到的所思所感便只屬於讀者自己,沒辦法被完全複製。黃心健的《食色》沒有對白,只以黑白雙色來表達——「閱讀是一件孤獨的事」。

作者:黃心健
出版社:雄獅美術
出版日期:2016. 08. 01

#選書 #生活 #文學 #文化 #攝影 #設計 #旅行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曾榆皓(文學、攝影、文化),亨利八世(設計、旅行、生活)
攝影曾榆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