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三):百花齊放的當代風景

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三):百花齊放的當代風景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2.08.2016

前兩篇初步回顧了泰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這篇將關注的焦點轉回當下,試圖介紹泰國當代受矚目的藝術創作者,以及曼谷、清邁這兩座城市中,重要的藝術空間。

IMAGE

清邁大學藝術學院的美術館

 

藝術,在泰國的發展脈絡下,主要作為凝聚國族認同的媒介與策略,對政府而言,強調藝術與傳統文化和「泰性」的連結,遠比推廣當代藝術的前瞻性與創造力來得重要,因此,有不少泰國當代藝術家是透過國外藝廊、外國收藏家等國際間的活動而被世界認識的。1987 年,泰國開始參加在 Kassel 的 Documenta;2007 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雖然加入這些國際重要藝術活動的時間並不久,但泰國藝術家在國際藝壇的展現都相當令人矚目,例如先前提到的 Montien Boonma,他可說是泰國當代藝術之父;而 Rirkrit Tiravanija 可能是目前國際最知名的泰國藝術家,他的創作理念以所謂的「關係美學」著稱,觀眾與藝術家的關係並非毫無互動的觀看與創作,Rirkrit 的作品常是需要參觀者一起參與其中,並且產生改變,共同創造,例如在紐約的藝廊、美術館裡一起吃藝術家現做的泰式咖哩、泰式炒河粉,作品物件本身已非創作重點,眾人一起經歷的過程才是 Rirkrit 關注的。

生命、死亡和身份認同,是 Araya Rasdjarmrearnsook 的創作母題,她透過攝影和錄像藝術,以相對趣味、幽默的方式來辯證,在泰國成長、到德國留學的 Araya,對兩個不同文化的相遇很感興趣,她的系列錄像作品《Two Planets/Village》和《Elsewhere》拍攝泰國農民觀看歐美重要藝術作品時的反應,包括 Jean-François Millet 的《The Gleaners》、Jeff Koons 的《Wolfman》。

IMAGE

泰國藝術家 Vasan Sitthiket 的「藍色十月」系列,描述 1976 年十月那場暴力鎮壓。

 

Vasan Sitthiket,是位主張無政府主義的畫家,他的作品並不刻意強調泰國文化的特殊性,而是著眼在全人類面對的議題,他認為,「作為一位藝術家,創作就是一種武器,要透過創作去改變社會大眾的思維,改變那些我所不認同的。」Vasan 的畫作就正如他的發言那般強而有力,用色強烈、鮮豔,筆觸大器、粗獷,並帶有一些挑釁、情色的意味;他的作品是泰國藝術家中少數被紐約 MoMA 典藏的。

然而,一個國家藝術創作環境的發展,光靠少數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來支撐是不夠的,除了要有能持續培育藝術人才的教育體系、活絡開放的展現平台以外,還必須要有各種型態的機構相應支持,提供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 

IMAGE

曼谷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OCA)

 

曼谷的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MOCA)是泰國三大電信公司 DTAC 之一的老闆  Boonchai Bencharongkul 個人三十多年的收藏。2000 年時,他決意把這些私人收藏公開展出,斥資二十億泰銖,花了十二年的時間籌備、興建美術館,最終這座有著豐富泰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美術館得以於 2012 年開幕。而像泰國創意及設計中心(TCDC)和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皆是較為人知的藝術機構,分別成立於 2005 年和 2009 年,時間雖不長,但是在推廣當代藝術的層面上皆有顯著的展現。

除了各種大大小小的藝廊以外,這陣子曼谷最紅的展覽空間絕對是去年九月新開幕的「Bangkok CityCity Gallery」莫屬了。這間位於曼谷市郊的藝廊,由 Akapol Sudasna 和 Supamas Phahulo 創辦,他們兩人一人是街頭文化的影像工作者,一人則是前 TCDC 的策展人。他們創辦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是希望在推廣泰國當代藝術之餘,也開拓商業的可能,並且協助泰國藝術家建立起與國際收藏家的關係,這是曼谷當代藝術界中相對缺乏的,因此,Supamas Phahulo 借助她長年在 TCDC 工作接觸到的藝術人脈,計劃先後為八位曼谷重要的當代藝術家舉辦個展,他們分別跨足不同領域、年輕而充滿潛力的創作者,像是泰國當紅的電影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他的攝影、錄像,還包含行為藝術和多媒體互動作品,便於八月初結束的個展「I Write You a Lot:Photographic Screeniwriting Exhibition」中首度展示,他因為幾部充滿實驗性、抓到時下年輕人流行元素的電影《瑪麗快樂真快樂》、《戀愛疹療室》而在泰國「文青圈」爆紅,如今跨足當代藝術領域的個展,更是吸引了許多年輕粉絲前去參觀,一時蔚為風潮。 

IMAGE

泰國導演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在 Bangkok CityCity Gallery 展出的個展《I Write You a Lot》

 

至於清邁這邊,除了 2013 年清邁創意及設計中心(TCDC Chiang Mai)成立,更加確立清邁作為曼谷以外,泰國第二大藝術據點。此外,隨著清邁大學藝術學院的發展,各種類型的藝廊也紛紛成立,其中 SeeScape 算是一家資深的藝術空間,經營至今已經十年,從尼曼路上一間小小的展示空間兼工作室開始,一路到現在成為一具有綠色小花園和咖啡店的複合式藝術空間。創辦者 Torlap Lapjaroensook(Hern)本身是一位藝術家,他擅長運用不同材質的器物、裝置來組裝出具有功能性,又融入了鄉愁、情感、對未來想像的作品。這間藝廊目前有一個展間專門規劃給當地藝術學院學生展示作品,為尚未擁有名氣與資源的年輕創作者爭取更多的展覽空間。 

IMAGE

結合藝術展示空間與咖啡店的清邁 SeeScape

 

此外,2015 年開幕的  Art Mai Gallery Hotel 則是將藝術品結合旅館服務業的新嘗試,標榜入住的客人能夠享受被藝術品環繞的美學感受,這樣的結合,在當代藝術圈並非新鮮事,但是這旅館在清邁的開幕意味著投資者對清邁藝術市場的前景看好,除了委託泰國藝術家為不同樓層量身創作以外,更在旅館內舉辦藝術博覽會,為清邁的藝術環境增添不少商業氣息。

泰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還有另一個有趣的點可以討論,那就是泰國官方對於成立一家國立美術館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慾望與積極行動(這對一個將藝術作為建構國族認同有強烈慾望的統治者來說,似乎有些矛盾),位在曼谷大皇宮附近的泰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Art Gallery)成立於 1974 年,這對早就成立藝術文化相關部門的泰國來說,這國家級美術館似乎來得有點晚,且雖然是國家級的美術館,收藏了泰國 17 世紀至今的重要藝術品,但館內整體設備陳舊(不過其建築本體是幢殖民風格的古蹟),欠缺有效管理、規劃,針對現、當代泰國藝術家作品的館藏也不見得有其他私人藏家豐碩,在當代藝術領域,其活躍度絕對比不上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曼谷 MoMA 等這些私人的,或是省、市級機構。雖然關於這部分的討論還需更多資料論證,但依照泰國官方對於「藝術」的肯認——多屬於傳統的、具宗教性的、具有泰國特色的技藝,例如廟宇、宮廷的建築、壁畫、雕塑等,而這些藝術的展現,大多散見於泰國人的生活之中,這些與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機構的設置,是截然不同的知識體系;而泰國官方對於藝術的態度,也展現在其資源分配上,當代藝術的範疇鮮少相關的資源挹注,更別說提供藝術家從事當代藝術創作的培育與補助,對國家來說,重要的乃是透過藝術維持「泰性」(Thainess/khwam-pen-thai),維持泰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作為凝聚國族認同的策略。

當代藝術的發展瞬息萬變,創作環境雖然看似比過往都要活絡許多,然而,每個時期總有該時期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困境——如何在軍政府的統治下維持藝術創作自由;透過美學教育培育一般大眾對藝術創作的感受力與欣賞態度;並在政府沒有完整政策配套發展,但又資金橫流的時刻,確保資源能夠暢通無阻,讓無論何種身份背景、學科訓練的創作者,都能夠擁有平等的機會展現?確實是泰國當代藝術必須持續面對的問題。

#清邁 #藝文 #曼谷 #泰國 #旅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攝影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