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的陰影到好萊塢的娛樂:哥吉拉的演化史(上)
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通常會忽略這個「它」可能經過長期演變,認為當下的狀態就是它原本的樣子,特別是大家在認識「哥吉拉」時。哥吉拉這個怪物從誕生至今已 60 幾年,中間經過長期且劇烈的演變,才有今天哥吉拉的形象,不能簡單二分成「正統」或「不正統」的哥吉拉。
每個哥吉拉都是不同的個體
哥吉拉被人們稱作「系列」電影,從 1954 年推出第一集,到 2016 年的《正宗哥吉拉》,在這六十多年間,不論是社會風氣或電影公司都發生許多變化,電影的劇情有些連續,有些則像單元劇沒有關連。
當我們喜歡一個怪獸或超人,就會把跟他相關的事物當成同一件事情看待,近年超級英雄電影流行,我們會看到《鋼鐵人》、《美國隊長》、或《復仇者聯盟》有著共同的世界觀,但你不能把這些「哥吉拉」的系列電影當成同一隻哥吉拉。
牠有時外表特別像恐龍、有時肌肉特別大、有時動作分外靈巧,有時看起來有人形,在這六十年間不同的拍攝條件,也令哥吉拉的螢幕形象七十二變。
1950 年代,哥吉拉熱潮席捲全界。
哥吉拉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個大製作,但其實一開始哥吉拉只是個代打上場的角色。1954 年日本和印尼計畫合拍一部大製作電影,卻在最後一刻計畫生變,印尼臨時退出。當製作人田中友幸焦頭爛額之際,他正好在電影雜誌上讀到美國好萊塢的怪獸電影《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1953)的介紹。與此同時,日本發生嚴重的「第五福龍丸」事件,美國在太平洋海域試爆氫彈,結果範圍超乎估計,作業中的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進到輻射範圍內,返回日本後發現船隻和漁貨都受到嚴重的輻射汙染,一名船員在半年後因放射症狀死亡。雖然後人推論輻射未必是船員直接死因,但此事件是繼廣島和長崎之後,日本第三度遭到核彈侵害,人們擔心吃到受輻射汙染的魚,大量的漁獲也連帶被銷毀,造成日本社會極大的恐慌。這兩個事件促使田中友幸製作一部怪獸電影,於是他找上被後人譽為「特攝之父」的圓谷英二。
當年的圓谷英二還未有特效大師之名,那個年代電腦特效尚未出現,只能以各種手工技巧和攝影方式使畫面產生特效。早在圓谷英二進入科幻電影這行前,他就自行鑽研各種特效攝影技巧,也受到美國電影《金剛》很大的影響,他深深著迷於《金剛》,甚至從戲院要到影片拷貝以學習他們的拍攝技巧。此外,圓谷英二在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帝國部隊徵召,拍攝許多戰爭片以鼓舞全國士氣,也在這個期間,磨練出迷你模型的戰爭拍攝技巧。有趣的是,當美軍後來佔領日本時,要求查扣日本拍攝的轟炸珍珠港紀錄片,但日本當局並沒有拍攝紀錄片,經查詢才知道是圓谷英二拍的特效片,足見影像之逼真。他的特效技術,可說是二戰時期日本帝國的產物。
因緣際會,特效技術、拍片資源、拍攝想法三者同時匯集,唯時間迫在眉睫,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完成原作、劇本、拍攝工作,讓哥吉拉緊急上場代打。
之前日本沒人拍過怪獸片,過去國外的怪獸電影又較傾向輕鬆娛樂,沈重的怪獸電影相當罕見,所以無法想像市場反應。沒想到,《哥吉拉》卻造成超乎預期的轟動與排隊熱潮,連日本的文藝界都讚不絕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三島由紀夫在媒體評論《哥吉拉》拍出核爆的恐怖。劇本扣緊日本人在戰後陰影下該如何自處,隱含對時局的批判,同時反思科學、核能被誤用時將為世界造成什麼影響,特效技術更震懾了全世界觀眾,《哥吉拉》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哥吉拉系列之所以能延續六十幾年,就是因為第一部在世界投下震撼彈。
1960 年代,怪獸電影的黃金時期
在《哥吉拉》成功後,又陸續創造出幾個怪獸,像是《拉頓》,日本第一部彩色怪獸電影;《大怪獸巴朗》,美國最初希望由日本拍以巴朗為題材的怪獸電視劇,卻又臨時撤資,於是日本把電視素材做成電影,而因為一開始是以電視規格拍攝,所以這部電影就變成黑白片。
《魔斯拉》也是東寶早期技術頂尖的特效片,以當時的技術來講,破壞東京的場景相當逼真。與《哥吉拉》不同,《哥吉拉》的氛圍嚴肅、蒼白,但《魔斯拉》採用音樂劇,大家一定對兩個小美人唱的「魔斯拉之歌」相當有印象,是一部具奇幻神話色彩,有著華麗音樂的怪獸電影。
之後,東寶也開始製作內容較嚴肅、怪獸體積較小的怪獸電影,例如像是怪獸版漂流教室的《瑪坦戈マタンゴ》,描述一群人漂流到荒島,荒島上缺乏食物,只有一種被放射污染巨大化的香菇人怪物,為了生存,眾人開始吃島上的香菇,但食用者也會漸漸變成香菇人。五百公尺阿米巴怪物「多哥拉」則是蠻大膽的設計,牠會浮在上空,將觸手伸下來攻擊地面。
美國甚至提案讓兩個怪獸合作,才產生《金剛對哥吉拉》這樣的題材。這部片洗去哥吉拉原本嚴肅批判的沉重氣息,變得娛樂化,跟金剛摔角對決。日本當時正在風靡摔角運動,哥吉拉的造型做得像相撲選手一樣下盤穩重,反映了當時由力道山帶起的摔角風潮。
或者是把比較紅的怪獸們重新集結當成正派角色,一起對抗外星怪獸「王者基多拉」。這部片的設定相當有趣,其中一位女主角是一個落難日本、失去記憶的外國公主,被喚醒的潛意識又是個具有預言能力的金星人,當她恢復記憶後卻失去了日本的這段記憶,最後又以異國公主的身分回到故鄉,等於是在哥吉拉裡面包了《羅馬假期》的劇情。
也有歐美題材結合日本特攝的《科學怪人對地底怪獸》,內容相當沉重,當哥吉拉走向娛樂性質,其他怪獸電影反而越趨沉重。
1970 年代,特攝之父隕落,電視產業崛起,電影退燒
圓谷英二很有遠見,看到電視產業漸漸興盛,也逐漸把發展重心轉向電視,《超人力霸王》系列就在這個時候推出,同樣獲得極大成功。而東寶電影公司這邊則由他的徒弟接班,才接手沒多久,圓谷英二就在 1970 年過世,由他維繫的特攝班底也分崩離析。電視產業興起,擠壓怪獸電影收入,製作成本又高,東寶電影產生終止《哥吉拉》系列的念頭,幸而後面幾部不錯的哥吉拉電影,才勉強撐住票房。1975 年電影票房嚴重失利,才暫停終止拍攝,此時東寶也把特效技術的投資轉移到災難電影去,這個時期也拍出非常棒的災難電影,像是《日本沉沒》、《地震列島》,但怪獸電影就停止製作了。
1980 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怪獸電影復活
1980 年代,這個時期的哥吉拉,也是怪獸迷稱為「平成系列」的哥吉拉,是影迷最熟悉的形象,像是《大恐龍》、《暴龍誕生》,現在三十幾歲的怪獸迷可能都是以這幾部為出發。70 年代以前,日本外銷帶動經濟高速成長、電影產業興盛,而後外銷趨緩,電影產業也連帶跟著沒落;80、90 年代的日本內需帶動經濟成長,哥吉拉電影也跟著重開機。在 90 年代時,50、60 年代的怪獸電影觀眾都已長大成人,為了讓他們也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進戲院重溫童年時光,電影公司決定讓以前受歡迎的怪獸重新回鍋,如《六度空間大水怪》、《蝶龍魔斯拉》、《暴龍誕生》,裡面的王者基多拉、魔斯拉、機械哥吉拉都是 60、70 年代受歡迎的老角色。東寶也發現以小孩為導向的電影比較受歡迎,所以哥吉拉系列在 1990 年代時偏向兒童取向、親子同樂的情節。
(接 下篇 )
【哥吉拉,時代的魅力】講座
主講:唐澄暐。國小二年級至今都是怪獸迷。拍過紀錄片《大怪獸台灣上陸》,寫過小說《陸上怪獸警報》,翻譯過傳記《怪獸大師圓谷英二:發現日本特攝電影黃金年代》。未來仍計畫創作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