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食物浪費(三)石頭湯計畫,用剩食為街頭煮一頓飯

打擊食物浪費(三)石頭湯計畫,用剩食為街頭煮一頓飯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4.01.2017

「我們來煮石頭湯吧!」這是來自西方的故事。三名打完仗的士兵來到農村,但村子裡沒有人願意分一點食物給他們。士兵靈機一動,搬來一個大鍋,放入三塊石頭,煮起「石頭湯」。奇特的石頭湯引來村民的注意,不自覺地拿出家裡的食材,加入湯鍋。最後,所有人都能一起開心地享用美味的湯⋯⋯

這樣共享和共食的美好,是不是能重現在當代社會裡?

學運的啟蒙

2014 年的 318 學運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例如,朱剛勇決定和朋友一起創辦「人生百味」,以 NPO 的角色關注無家者議題。

還記得學生在青島東路聚集靜坐,場上堆滿民眾捐贈的民生物資,但當無家者希望一起分享食物時卻被阻止了。看見需求,也看見多餘的物資,朱剛勇決定自己想辦法把食物分發給需要的人。於是,他和朋友帶了一箱包子來到龍山寺,「說不害怕都是假的。」但原本想像爭搶包子的畫面完全沒發生,街上的大哥大姐領了包子還會照顧仍在熟睡的朋友,順帶塞一個進他的睡袋裡保溫。從此,朱剛勇決定以人人都需要的食物為契機,創造一個互助、照顧、共食、交流的機會,拉近群眾與街頭的距離。「當你接觸後,可能就像我一樣不再害怕。」

這個機會,就稱作「石頭湯計畫」。先搜集民眾用不完的食材,重新烹調成美味料理,再送到街頭和無家者共享一餐。

IMAGE

人生百味創辦人

食材重新分配的想像與現實

「收集食材的過程意外地順利。每個人平時都希望對社會做一點貢獻,卻沒什麼具體可行的做法,而一把蔥、一把蒜的支援,就是你馬上可以參與的事。」取得剩食不難,但重分配卻沒想像中的簡單。

他們事先洽詢幾個關心無家者的非營利團體和社工,了解屬於街頭的口味。

留在街頭生活的人,集合了各種情況,身體狀況就是一大考量,「有些過硬的食物,他們不太能食用,還要考慮到糖尿病和心臟病患者的需求。」大魚大肉顯然不是好選擇,於是第一次選擇煮粥上場。徵招志工和主廚,決定了日期,找到友情支援的廚房,一群人就這樣煮了近百人份的粥,帶到台北車站隨機發送,一一邀請在場的人前來享用。之後,石頭湯計畫訂為每月一次,吸引愈來愈多的志工加入,還有無家者擔綱主廚,幫忙煮食。

朱剛勇總喜歡在發送食物時和街上的大哥大姊聊天,放下同情和憐憫,用平等的方式傾聽和對話,與舊的朋友聯絡近況,與新的朋友結交友誼。「沒有什麼我們和他們,大家都是一樣的。」

IMAGE

攝影/Han Cheung

不過,在一次次的行動中,人生百味也逐漸理解街頭飲食的脈絡:其實,無家者有許多得到食物的機會。

教會和社福團體會發放便當,還有不少人如同一開始的朱剛勇一樣,想把食物帶到街頭、提供幫助。以街頭為家的人,會不定期地收到各式各樣的正餐,「但一個人不可能吃這麼多便當。」朱剛勇觀察,如果這次不拿,可能下一餐就沒了,大家寧可先領起來囤著,可是街頭存放的環境如此惡劣,還沒吃完食物就已經腐壞。這些現象都提醒著朱剛勇和他的夥伴,除了把過剩的食物重新分配給需要的人,更要試著理解這些人真實的需求,以免好意反而造成更多的浪費。於是,人生百味逐漸改變菜色,將收來的剩食製成沙拉等份量適中的輕食,或是提供水果和零食,當作給予街頭的驚喜。

學會珍惜食材,是否也更懂得珍惜人?

人生百味從關心無家者出發,涉及食物浪費的議題,將兩件被視為社會麻煩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嘗試找出對人、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之道。「對待食物的態度,應該跟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樣。長得醜的食物不該被放棄,街上的無家者也不該直接被淘汰。」

朱剛勇說,與其說處理剩食,他們更想強調「共食」。無家者最匱乏的不是食物,也不是居住空間,「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石頭湯計畫絕不止於將食物分配給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在發送食物的過程裡,和街上的人們一起吃一頓飯,聊聊彼此的生活,建立一點點的情感紐帶。對無家者而言,有人傾聽、有人在乎,就有了繼續生存的意義,而對有家者來說,學會珍惜、平等、共享,更是不可多得的收穫。不論是誰,我們都一樣,我們都彼此需要。

IMAGE

攝影/Han Cheung

#剩食 #人生百味 #石頭湯 #文化 #飲食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Layu
撰稿Layu
圖片提供人生百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