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封面故事.輯一|
雜誌必須提醒讀者有意識地生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李惠貞
李惠貞擔任《Shopping Design》的總編輯已邁入第六年,外表溫和甜美的她,沒有一般人想像的總編輯的銳利氣勢,是那樣溫柔且誠懇地守護著一份雜誌與它相關的一切。李惠貞假日常去仙跡岩散步,或和女兒一起去漫畫店,她熱愛閱讀,過去多年的工作經驗都在出版領域,於文字結下不解之緣。
而今《Shopping Design》即將邁入第 100 期,這本帶給許多人設計採買、旅遊生活靈感的紙本雜誌,在數位資訊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今日,仍穩穩地持續成長。翻開《Shopping Design》,親切明瞭的欄位分配、敏銳創意的專題命題,讓讀者隨手捧起,就可以從一棵植物、一間咖啡廳、一枝鋼筆、一種顏色中提煉出更多美好靈思。至今已做了 60 幾期《Shopping Design》的李惠貞,究竟是如何不間斷地打造一期又一期、一本又一本的雜誌的呢?
從零開始:總編輯養成
「最初不太敢接這份工作,一來就接總編輯的位置,其實非常害怕。」過去李惠貞一直都在出版社工作,但編輯、企劃的都是書,從來沒有編過雜誌,也沒有想過要編雜誌。本想婉拒的她,在社長的勸說下,才打定主意接下這份重責大任。
「沒有做過的事情當然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感,當身邊的人都給你意見的時候,會覺得都有道理。有一段過渡期不像做書的時候那麼有自信,知道往哪裡走。只能邊做邊學,向別人請教或自己看更多雜誌以及相關的書,每做出一期就持續檢討看如何做得更好。」
邊學邊做──任何一件工作的養成都是如此,李惠貞持續熟悉雜誌編務、不斷磨練眼光,給她帶來心情與成績上明確轉折的,是「理想的咖啡館」這一期雜誌。
「因為前一期『Google Doodle』對我們來說是很創新的題目,但沒有引起讀者太多的關注,我們都覺得有點沮喪,自信心有點被擊潰。當時社長對我說:『你就做你自己就好。』我覺得人真的很有趣,社長說的這句話也不是什麼特別的大道理,可是那個當下我就想:『做自己那我會呀!』因為我一直覺得這本雜誌已經有它本來的樣子、原本的粉絲,就很擔心別人已經養得很好的孩子我沒辦法照著養大。」
其實咖啡館的專題也在李惠貞心中醞釀了很久,但太多的書、部落客都在介紹咖啡館,該怎麼樣讓讀者覺得特別、值得買這一期呢?「我如果要做一期咖啡館,我要怎麼做?」她才終於拋棄所有的雜音、以前的《Shopping Design》會怎麼做全都拋開,完全照自己的想法來執行。她找了一些創作者去他們喜歡的咖啡廳做訪問,融合創作與空間,不只是介紹新的、當紅的咖啡館,而賦予更多深度。最後這一期非常的暢銷,之後每一年《Shopping Design》都會做咖啡館專題,深受大家喜愛。
而「台北人的創意練習」這一期,雖然內容紮實,但讀者反應不大,她認為是自己在概念傳達上不夠精準。因此本來除了台北之外,還想策畫其他台灣城市主題,也暫時打住。
「不過做雜誌本來就要包容這種狀況,若真的都照原先預想的,也會失去很多樂趣。編輯們對作品要先有一個想像藍圖,才知道往哪個方向去努力,但不能限得很死,還是要有一點開放性,在每次採訪、探索的過程中,才能長出更好、更驚奇的東西。」乍看有點矛盾,卻是中肯的經驗之談,每一本雜誌的製作過程都是一場探索,手上需要地圖,但也渴望遇見從未看過的美景。
總編輯的雜誌前輩
每一位總編輯都來自不同的經驗養成、不同的生活歷練;每一位總編輯都可能是別人佩服的前輩、也可能有自己尊敬的前輩。
李惠貞也有不少敬佩的雜誌前輩,其中詹偉雄與《Shopping Design》的淵源很深,也是創辦人之一,常向他邀稿或請他出席活動。「不管什麼題目,他都可以說出很深刻的見解,他的哲學思考是很深的。」在「旅行的意義」這一期便訪問了詹偉雄,他認為「不去經驗未知是人生最大的浪費」、「通過一趟旅行,你才真正變成一個自主的個人」,為旅行的意義下了最好的註解。又「旅行的意義」這一期也是突破性的嘗試,因為它不像「某某城市的旅行」、「一星期的旅行」那樣明確,而是有點抽象的。最後這一期在市場上的反應很好,「旅行」從此也成為《Shopping Design》擅長的代表性主題之一。
另外一位令她佩服的前輩是《&Premium》總編輯芝崎信明,《&Premium》是一本很優美簡潔的女性雜誌,但背後操刀的芝崎信明卻是一位工程學系出身的大叔,讓非學設計出身卻要編設計生活雜誌的她感到鼓舞。去年海外唯一特展來台時李惠貞也曾親自訪問過他,展覽中展出芝崎信明為《&Premium》下的一些核心概念,她也感到非常有共鳴。
「『比起效率,我們追求的是舒適度;比起療癒,我們追求的是心動;比起奢華,我們追求的是優質。』我覺得這幾句話道盡了我們心目中對生活風格雜誌應該呈現的重點,也是我認為《Shopping Design》雜誌可以仰望的目標。」
從一到一百的雜誌
從 1 到 100,中間經歷了 100 個數字,可說是一場漫長的、不可思議的旅程。《Shopping Design》即將於三月發行第 100 期,主題是「採購白色設計」,呼應第 1 期創刊主題「白色設計」,一百期之後以新的觀點來詮釋相同的主題,令人期待。
另外《Shopping Design》從 2012 年開始,每年 12 月都會推出「BEST 100」──編輯部選出今年最想推薦的設計師、原創品牌、藝文設計服務平台、展覽及活動、創意人等等共 100 位(組),不分排名。而這個概念,也是從過往曾做過的主題再現翻新。
「我們的創刊總編黃威融曾做過兩期,不限國內外選出 100 個好設計,並找許多好朋友來聊,當時主題就是 BEST 100。有一天社長提議要不要再做這個題目,我接到任務後,重新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我覺得當時以威融的方式做那兩期很好玩,但現在我比較想要聚焦於國內的創作者,聚焦於台灣內部,這是我有熱情探索的,也比較像我會做的題目。」
創意無法量化,更無法評判最好與最壞,BEST 100 沒有排名,自然也無評定標準,只是一份出於肺腑的肯定。「BEST 100 就是一份主觀的名單,絕對有很多遺珠之憾,只能將我們看到的、想分享的介紹給大家。」
藉由這份名單可以看見有哪些人正在為這塊土地努力、需要什麼幫助,而有些人的知名度已經很高,可能就不是《Shopping Design》的首選,希望能夠介紹更多大眾知名度未必很高、但同樣有實力或有貢獻的創作者。而 BEST100 的「頒獎典禮」也由上對下的頒獎型式,轉為希望讓眾多創作者一起見面、交流的聚會。身於網路時代,許多優秀的人才都聽聞過彼此卻從未見面,大家對這樣實體的活動反應出奇熱烈,吸引眾多文創工作者共襄盛舉。
紙本閱讀:深讀、靜心
最後我們問,對李惠貞來說,《Shopping Design》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對我來說,《Shopping Design》就是『雜誌』。是我認識雜誌的開端,開拓視野、開啟新世界的起點。」
《Shopping Design》是李惠貞第一份雜誌工作,自然也是接觸一切的原點。惠貞帶著淡淡笑容的直率告白,讓編輯們聽了也好像回首初戀一樣,紛紛停頓思考了一下現今工作對自己的意義。
雜誌開啟她的新世界,她認為有點像網路上的 Hyperlink,多方延伸觸發;書則是一條線,同個議題挖得很深。閱讀是她的生活重心之一,紙本閱讀對她來說更是必要、不可割捨的。
「我記得詹宏志先生說過,閱讀本來就是小眾,有很多突然暢銷的書那都是路過的讀者。現在出版確實面臨困境,要做的絕對不是只有補助,開更多書店、出版社,而是要培養更多閱讀者。我也曾在臉書上說過書展應該是培養更多的閱讀者的場合,而不是清庫存的地方。我真的覺得『深讀』是人類的能力,網路上有太多讓人分心的東西,而且我不太相信大部分的人在電腦、手機上瀏覽,是準備好要來讀一本小說、要與自己獨處的,這只有在讀紙本時才會發生。深讀一本書,像是在對大腦按摩,會產生很多靈感,可能不會在下一刻就讓你察覺到,但會化在你的身體裡。」
李惠貞說自己並非不依賴數位工具,但網路大幅佔去人們的生活,許多人其實是無意識地沉迷著。她也希望藉由《Shopping Design》來提醒讀者要有「選擇的意識」:「同樣的時間和金錢,你可以這樣使用、也可以那樣使用,你要有選擇的意識、要有消費的意識、要有生活的意識,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這一切會決定你生活和人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