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權移交 20 年,陳果《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上映

香港政權移交 20 年,陳果《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上映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7.06.2017

今年是香港政權移交 20 年,隨著政治、社會狀況的改變,也掀起電影產製的劇烈變動。2017 台北電影節特別開闢「亞洲稜鏡:香港進行式」單元,由陳果導演 1997 年的作品《香港製造》數位修復版領軍,放映多部香港作品,無論是梳理歷史、重返社運現場、捕捉當下的生活樣貌,皆是透過純粹的香港觀點回應自身的變化。台北電影節更邀請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等多位影人來台交流,於 7 月 1 日下午三點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焦點對談,想要第一手掌握香港電影環境與創作處境的觀眾與影迷,千萬不可錯過。

《香港製造》是陳果導演「九七三部曲」之首,堪稱 20 世紀末香港獨立製片傳奇,素人演員、極簡團隊、極低資金、過期底片拍攝,以創意克服有限的資源,成就一部風格獨特的傑作,也為陳果拿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導演與最佳原著劇本、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與最佳導演。廿年後,修復版重登大銀幕,中輟廢靑、弱智少年、癌末少女無望的生命依舊在銀幕上奔逐,對照當代,仍然令人震動。

甫年過三十的新銳導演黃肇邦,以紀錄片《伴生》大膽觸碰華人傳統避談的臨終議題,自去年 12 月正式上映,引發熱烈迴響,至今仍放映不輟,受到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這次將在台北電影節舉行國際首映!鏡頭之中,有人因不忍父親飽受病痛折磨,祈求父親早歸天家;有人因長期照顧患病父母而心生壓力,渴望出口;有人因母親健康惡化,反而拉近距離。影片不一味歌頌親情偉大,不高談闊論生死意義,誠懇展現兩代牽絆裡的脆弱、無奈和自省,感人至深,觀者無不淚眼相對。

陳果《香港製造》

黃肇邦《伴生》

香港導演兼影評人舒琪拍攝的紀錄片《董培新與我》,記錄香港插畫第一人董培新的創作生涯,他是漫畫家蔡志忠的偶像,自詡「一生人畫了三世畫」,除了創作無數小說封面、電影海報、報章插圖,也將金庸小說繪成大型水墨畫。舒琪遠赴溫哥華與他促膝詳談,不只聊創作生涯,也談及他對小說文字的細膩解讀如何轉化成畫作,帶領觀眾看見大師技藝背後的講究。

近年香港獨立電影不約而同的碰觸社運、政治與歷史的敏感題材,試圖尋找香港與香港人的定位,或是緬懷,或是省思,或是警世。羅恩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敘述 1967 年,香港工人罷工引發「反英抗暴」,如今在政府檔案卻只有 21 秒的影像。今年適逢「六七暴動」五十週年,導演歷經數年時間,訪問親歷暴動的各方人士,揭露周恩來對暴動的指導,更映照出中共與香港延綿至今的複雜糾葛,企圖抵抗官方記憶,尋回真正的香港 1967 年。《消失的檔案》目前在香港以社區放映的形式巡迴,眾人搶看的熱潮,有如去年《十年》的盛況!

舒琪《董培新與我》

羅恩惠《消失的檔案》

憑短片《螻蟻》榮獲 2017 香港鮮浪潮短片節最佳導演的任俠,當年看了《香港製造》後大受啟發,奉導演陳果為師父,《螻蟻》繼承了陳果作品的生猛,描述中央通過編號取代姓名法案,日常生活備受監控的馬二,連生理需求都淪為「自慰器」控管。他是否只能謹記父親的取名告誡,如他對自己圈養的螞蟻所言,反抗沒有好下場?當他不斷被逼迫講官話,終以粵語發出怒吼,彷彿隱喻著當前香港的處境。

受邀都靈影展與香港獨立電影節的劇情長片《風景》,導演許雅舒運用四條故事線、八個主要人物,在同一個城市交織成格局龐大的多線敘事。從佔領中環到雨傘運動,電影將虛構的劇情與真實的佔領現場進行縫合,更聚焦於個人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透過角色各自的社運經驗,嘗試在這兩場標誌性的反抗運動外,勾勒香港近年社會運動的歷史軌跡。

任俠《螻蟻》

許雅舒《風景》

2017 年第 19 屆台北電影節將於 6/29 至 7/15 在中山堂、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舉辦,超值優惠套票 ibon 熱賣中,一套 999 元可兌換 6 張票券,可搶先在 6 月 10 日下午一點於 ibon 優先劃位,單場票券則將於 6 月 17 日 13:00 啟售。2017 年台北電影節逾 160 部影片放映、影人講座、影迷活動及戶外貨櫃市集,台北電影節是今年夏天不能錯過的最大影展祭典。請密切關注台北電影節官網Facebook 粉絲專頁

#六七暴動 #反英抗暴 #罷工 #消失的檔案 #羅恩惠 #董培新與我 #舒琪 #伴生 #黃肇邦 #金像獎 #素人 #獨立製片 #九七三部曲 #香港製造 #政治 #底片 #十年 #歷史 #陳果 #台北電影節 #金馬獎 #插畫 #社會運動 #電影 #香港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資料提供台北電影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