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迷走:舊城中環,
讓人沉溺的破敗之美
回旅館的時候走在長長的天橋
中環到處都是天橋
通往四面八方
這座城市如此擁擠
如此炎熱
太多高樓了以至於
雲都像是霧
路面都是影子
我在交錯的影子間
雲的掩飾間
出現又消失
並且從不曾停止想念你
──朱菲,〈香港日記 1〉,《感覺自我的美好 往往在面對戀人時瓦解消散》
想著該用什麼為這座城市起頭,是《阿飛正傳》的大鐘和石牆?還是《重慶森林》裡王菲對梁朝偉的繾綣仰慕?對初次到港的人來說,幾乎可以跟著導演王家衛的鏡頭晃一圈,但之於來過第二、第三次的,香港一向多愁善感,每個小角落、拐彎處都爭先遞上情緒,讓你總能在此寄託對某個誰的想念,輕放某個回憶。
更地道的城市散策:舊城中環
旅人總把中環當作認識香港的起點。佇立中環,被林立的摩天大廈包圍,正色快步的上班族、西裝筆挺的外國人、妝束整齊的俐落女性;廣東腔、中國腔、英國腔、美國腔、台灣腔;引擎聲、斑馬線警示聲、店家音樂聲、叮叮車聲⋯⋯全都從身邊快速經過,你可以說這就是香港。只不過,若將擁擠、快速、疏離與香港劃上等號,不太公平。
中環雖為政治商業中心,也是英國殖民時期最早發展的地區,撇開大型購物商場,你能擁有最古典而寧靜的老香港。東起雲咸街,西至水坑口街,北起皇后大道中,南往堅道,這塊區域是「舊城中環」,遍佈古董店、廟宇、藝廊、選貨店、茶餐廳、咖啡廳等令人玩味的店家,以及殖民的痕跡,適合漫遊、慢慢遊。
舊城中環隨處可見傳統攤販。 |
生死共榮,新舊並存
旅程始於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用來作為「舊城中環」的起始再貼切不過,這裡是 1841 年英國海軍登陸之地,就此展開香港百餘年的殖民歷史,街名正訴說著被「佔領」的過往。
在香港,再多階梯都不奇怪,驚喜就藏在這些起落中。例如太平山街,一間間小廟傍著階梯而建,甚至有座關公像就擺在人來人往的階梯中央,加倍豪氣。幾步的距離間,香煙裊裊,可見信仰滲透港人生活的親切感,成為舊城的特殊地景。
太平街沿途許多小廟依傍階梯而建。 |
鬼神這般貼近日常,其來有自。舊城以前發展較慢,是傳染病起源地,有娼妓文化,養成港人對死亡的和平接納、無所忌諱。
「你們腳下是以前的亂葬崗,」隨行的港人劈頭介紹,身為有道教信仰的台灣人不免一驚,但很快能隨遇而安,放眼望去,對面就是一排葬儀社。轉個彎到四方街,顧名思義為棺材街,一間間店鋪坐擁玻璃落地窗,亮麗、新潮的棺木行映入眼簾,不知怎地讓人感到很純潔。在這菁英匯聚的熱鬧地帶,夾著一條充滿死生辯證的街道,著實微妙。
自中環往上環,地勢漸高,充滿戰爭印記,也有英國人遺留的美好。沿途散落人文氣息濃厚的咖啡廳,你能選間歇息,或繼續走,逛逛老書店、二手古物店。這樣的香港,或許不那麼光鮮亮麗,甚至有些頹廢,卻很浪漫。對從小看港片長大的人來說,絕對是令人沉溺的破敗。
此行最特別的莫過於體驗旗袍。當藝穗會、元創方等地都把新玩意放進舊建築,你也可以把自己置入歷史。
穿旗袍走在街上,仍有些不自在,倒也更能放下自我,儘管進入這個古城,體會它給你的所有,包含那些看過的香港愛情故事。至少,好好體會以前的女性走路有多麼抬頭挺胸。
PMQ 元創方由舊警察宿舍改建而成,現為香港年輕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創意聚落,建築以「對稱」聞名。。 |
穿旗袍體驗舊城中環,也是一種新玩法。 |
別過氤氳纏綿,緩步來到荷李活道,一幅幅大型街頭壁畫,活力澎湃。別拒絕這些衝突,這才是港人的日常,或者說,這才是生命的如常。誠如歌手魏如萱《言花》裡回憶香港,「我認識的香港人很優雅,他們就像芭蕾舞者在所有看似柔軟的動作下其實非常用力。」
中與西、古與今、復古與潮流、堅強與柔軟,就像拿橡皮擦在素描上抹過一道,界線模糊。衝突和對立在這不大的城市中顯得剛好,和諧而完整地共存共榮,想想,香港人應是最懂生活的一群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