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租賃的思考:藝術銀行,讓創作自由流通
走進國立臺灣美術館的館長會客室,立刻被掛在牆上的兩幅攝影作品給吸引住目光,鮮豔明亮的色調,為沒有對外窗的空間開拓了嶄新的視野。「這兩幅作品就是跟藝術銀行租借的,我們館長室也是藝術銀行的客戶。」國美館館長林志明得意地介紹著。
藝術銀行,是一個專門收藏、展示、流通台灣藝術品的租賃服務平台,強調只租不賣。2013 年,在文化部的推動下成立,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透過系統性的作品購藏,以扶植台灣當代藝術創作。成立至今邁入第六年,藝術銀行的運作趨於穩定,擁有自己的庫房、展場空間,以及包辦策展、教育推廣、典藏修復的專業團隊,累計收藏有 1191 位藝術家,共 2100 件作品。
凝聚年度創作能量:新品展《非自然現象》
每年年初,藝術銀行會展開新年度的「作品購入徵件計畫」,以公開徵件的方式歡迎藝術創作者投件,再邀集當代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評選委員,經過兩階段的評選,最終選出兩、三百件不等的藝術品作為該年度的新品入藏。
由於藝術銀行已慢慢建立起口碑,每年投件的作品數量多達數千件,徵件評選的工作對團隊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大工程。從書面資料的海量初選,到進入複選階段的作品在評選現場實體展示,那場面之壯觀,也讓人見識到台灣當代藝術的蓬勃多樣。年底的「年度購藏新品展」,即是藝術銀行團隊與社會大眾分享該年度創作能量豐碩成果的重要時刻。
2018 年的新品展主題《非自然現象》(Sanction of Ambition)是策展人吳冠瑩透過 18 位藝術家,共 23 件新購入的作品,對當代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的關係所展開的詰問。展覽主題的靈感來自一篇關於「大學炸彈客」的報導,這名炸彈客希爾多・卡辛斯基(Theodore Kaczynski)是位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戮力反對人類為了私己利益而恣意改造自然、破壞生態。他因採取郵包炸彈攻擊的極端手段來警告世人而被判終身監禁,但其數十年前撰寫的一篇文章〈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 ),精準地預言人類科技對環境侵害造成的惡果:
「工業文明極大地增加了發達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但也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性,令生活空虛無味,剝奪了人類的尊嚴,導致了心理疾病的擴散,還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界。」
這篇報導成為策展人吳冠瑩思考展覽主題的起點,《非自然現象》即從「滋長、移植、開發」、「科技與衝突」、「末世現象」三個子題,依序引領觀者探討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聯及衝突,窺視自然對人類野心的反撲與制裁。
「末世現象」展區楊順發作品〈台灣水没〉。他奔走雲嘉南一代,紀錄這些因人為因素而造成海水淹沒的地方小鎮景象。
當藝術可以租賃,大家會做什麼選擇?
本次購藏新品展的作品種類多元,除了大眾熟悉的平面畫作,亦包含了雕塑和錄像。綜觀而言,藝術銀行購藏的類型仍以平面畫作居多,對此,策展人吳冠瑩依據她在藝術銀行多年的工作經驗分享道,「在實務層面上,藝術銀行的作品須經常流通,且以展示在公共空間為主,某些作品的條件比較不適宜藝術銀行的業務屬性,比如太脆弱不易運輸、展出,作品尺寸太大、裝置過於複雜致影響公共空間安全或是議題極具爭議性等,藝術銀行在購藏時都會一併考慮。」
目前藝術銀行合作的案例多為對旅宿業、建築業、金融業等民營單位以及政府機關,租賃作品的目的主要有「美化空間」和「策劃主題展」兩個面向,以目前的租賃案例而言,美化空間的比例偏高,這也與台灣多數人普遍對藝術的認知有關。策展人吳冠瑩以多年的經驗表示,「內容正向、用色活潑明亮的作品,比較容易受到客戶青睞。」「我們的資料庫可以統計出借資料,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履歷,從購入時的基本資料建置、維修護紀錄以及每一次的出租地點等等。」這些現況從藝術銀行資料庫的統計數字中可窺知一二,而對於出租率偏低的作品,藝術銀行仍繼續努力尋找伯樂。
這些較少或從沒被租出過的作品,是團隊成員持續努力的目標。當藝術成為租賃品,自然也得面對公眾的好惡,但只要藝術銀行選擇購入,就會盡一切努力為作品尋找曝光的機會。像是有些作品因為媒材、題材的關係而難以在公共空間展出,但藝術銀行會盡可能讓它們在自家展場空間透過主題展覽的方式呈現,或是透過外部的策展合作案,在合適的場域展出,讓大家以不同的方式認識這些作品,展示台灣當代藝術作品的多元面貌。
「畢竟藝術銀行還是希望可以讓作品多流通,如果購藏進來都沒有被出借的話很可惜,我們會想辦法讓作品被看見。」藝術銀行團隊成員亦會在自己的展示空間輪流規劃主題展覽,一年四檔,包含年度購藏新品展,「我們希望慢慢改變大眾的想法,讓藝術作品不是只是美麗的裝飾品,它其實是可以帶給人思考的、讓大家從中獲得啟發,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些創作。」
推廣藝術,不只一種方式
藝術銀行雖然和美術館一樣有著典藏、展示的功能,但對國美館館長林志明而言,兩者之間的角色和定位上有本質的差異。從行政體制上來看,藝術銀行經費來自文化部,委由國美館執行,兩者獨立運作,但密切合作;面對藝術作品和社會大眾,兩者都是以向大眾推廣藝術為目標,但取徑截然不同,國美館是奠定基礎、引領論述和研究潮流,而藝術銀行是回應社會對藝術服務的需求。
目前藝術銀行合作的對象除了政府單位以外,有高達七成是民間單位,例如旅宿業、建築業、金融機構、醫院等,更具體來說,像是台灣科技大學藝術中心的展覽合作、高雄榮總安寧病房的天花板創作,以及飯店空間的美化、企業形象的提升,都是藝術銀行經手過的案例。工作團隊會與客戶充分溝通,實際場勘瞭解其空間狀況與需求後,推薦適合的藝術作品租借,甚至會針對現有空間提供專業的裝修建議,包括燈光配置、線路、溫溼度控制等等。從近幾年藝術銀行發展的路徑來看,它不單純只是購藏、流通的藝術品租借平台,而是更進一步提供專業藝術知識與策展服務的中介。
藝術醫療合作計畫-高雄榮民總醫院【帶一片風景來─時間的顏色】四季─春
然而,這發展趨勢卻也不是藝術銀行成立之初便預想到的,反而是在營運的過程中,循著社會對藝術的需求而衍伸出來的專業服務,而這個藝術專業服務又因為藝術銀行由國美館代辦,在與民間單位合作時,有一定的公信力以及信任度。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張雅雯提到,藝術銀行在台灣是較新的營運模式,許多人聽到陌生的「藝術銀行」都會心生懷疑,所以在初期拓展業務時,都要在前面加上「國立台灣美術館」作為開場自介,對方會比較因為有信任感而願意以開放的心態對話。張雅雯也表示,如今藝術銀行多年來累積的成果,也確實讓更多客戶願意放下戒心,敞開心胸一起學習如何把藝術呈現在日常。
近幾年藝術銀行更增加了不少和外交部駐外單位合作策展的機會,比如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今年正計劃與梵蒂岡和巴黎合作,將更多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帶向國際。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盛放‧台灣-台灣當代藝術展」展覽於 ION Art 藝廊(ION Art Gallery)
藝術銀行x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藝術中心【它說】Silent Scene 主題展覽
藝術,不在殿堂
「藝術銀行像是國美館的『當代館』,也就是國美二館的概念,但是我們的展場有點 show room 的概念。」館長林志明形容:
「一般美術館都蓋得像殿堂,給人一種距離感,像國美館要穿過中庭才進到館裡,要準備一種心情去參觀,但藝術銀行的空間減少了距離感,而且就座落在台中的舊市區,很接近人們的生活。」
國美館館長林志明。
藝術銀行的展覽不僅開放免費參觀,也開放團體預約導覽服務,可依照團體需求客製規劃導覽行程,因此吸引不少學生團體、機關單位來訪,不同於國美館這樣的大型美術館,藝術銀行的展場空間較為小巧,對於帶學生出門的老師和家長來說,較為輕鬆舒適,也不像一般藝術空間那樣給人的距離感,相對親民。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而且營運策略更加彈性、靈活。雖然藝術銀行不像美術館那樣擁有充沛的教育推廣資源,但團隊把握每一次與客戶溝通、接觸的時刻,扮演著藝術家/作品和客戶之間轉譯的角色,更加貼近大眾對藝術的需求與想像,提供大眾進一步接觸藝術的開始,館長林志明微笑道,「帶動人們更看重藝術創作、尊重專業的思維。從空間規劃到作品價值,慢慢讓客戶理解,藝術產業的運作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讓藝術銀行走入日常生活。」
*最新展覽、推廣活動訊息,請至藝術銀行粉絲頁動態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