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接受潮風吹拂:海線上的老車站
編按:青田七六、宮原眼科、林百貨⋯⋯,當這些台灣人熟悉的觀光景點,進入日本建築師渡邊義孝的眼裡,他感受到的是一種摻雜了驚喜與新奇的複雜鄉愁:「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臺灣得以重生。」在《臺灣日式建築紀行》中,作者介紹何謂日式建築、它們有哪些代表性的特色與工法,並拜訪記錄了許多如今尚存的臺灣日式建築。這不只是一本日式建築藝術的入門書,也可視為一份旅遊指南,讓讀者循著建築師的足印與視角,觀看這些台灣的文化古蹟。
本文收錄書中〈潮騷吹拂的記憶——西部海線老車站〉一章,作者以溫暖抒情的文字,娓娓道出他與這些傳統建築的邂逅與情感。手帳本中的手繪素描,也將建築師眼中的老屋風光,重現在讀者的眼前。
〈潮騷吹拂的記憶——西部海線老車站〉
我已經到臺灣五次了,就有那麼沉迷。
很多日本人因為各種原因愛上臺灣,我的話,目的是日式建築——1905~1945年日治時代興建的建築,我被這些建築深深吸引。
說到日式建築,其實混合了許多種類,像是「和風」、「洋風」、「付設洋館的住宅」、「工廠」、「神社」等。不管是哪一種,都含有生動的意趣,滿滿的手工溫度和真心實意。其中有很多建築,現在還是由臺灣的人們珍惜地守護,還在使用。在「日式建築」本國的日本幾乎消失的近代建築群,星羅棋佈在美麗島各地,這事讓身為日本人的我著迷不已。
在臺灣旅行時,我最常搭乘鄉下的區間車,特別喜歡西海岸苗栗附近的「海線」。
大概是九十年前興建的木造平房,這些可愛的車站目前還在活躍中。只要一發現喜歡的車站建築我會馬上下車,在下一班車到達的一小時以內,試著做做簡單的實際測量,熱切地開始畫平面圖和立面圖,甚至是斷面圖。
因為是在混亂的狀況下,也畫不出真的可說是「建築圖」的東西,但是因為一再重覆這樣的作業,就了解了很多事,像是柱子的間距跟日本一樣是三尺(909釐米)的倍數,屋頂的組法(小屋組造)幾乎全用洋式桁架,以及懸山頂(切妻造)和廡殿頂(寄棟)的兩種屋頂典型。
這些日式車站中,我最喜歡「談文」車站。
1922年興建的木造平房、懸山頂的「談文湖驛」,它美麗的正立面並不向著道路,而是朝著月台,也就是對著「現在到站的旅客」。山花板上設有被稱為牛眼的洋風圓窗,點出了強烈的重點。木壓條雨淋板屬於和風細節,但是全體看來已昇華為完美的東西合璧協奏曲。
而且在月台上,也蓋了一間像火柴盒般的紅磚小屋。這是「油庫」,保養燈籠和燈油的防火倉庫。蒸氣機關車的時代,很多車站都設有油庫,現在已經是稀有種。特別是拱形屋頂的油庫非常少見。想到下一班電車的時間我不禁著急地開始測量起這個建築的寸法……
不論是談文或是附近的新埔,目前都是無人站了,幾乎沒有旅客下車。現在的車站,只是靜靜地接受渡海前來的潮風的吹拂。
這些車站,在接近一百年之間,守望了人們的相遇和離別。歷史的苦難、個人史的喜悅,應該都刻印在車站的長椅和扶手上。我一邊繪圖,同時也感覺到似乎碰觸了那些細小而無言的氣息。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作者:渡邊義孝
譯者:高彩雯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