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選書|美麗有時很無聊《醜陋史》:歡迎光臨,失序之物

BIOS 選書|美麗有時很無聊《醜陋史》:歡迎光臨,失序之物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0.02.2020

一個反網路欺凌的網站將「醜陋」一詞納入自己的網址名稱中,「www.heyugly.org」,而「ugly」實際上是「獨一無二、天賦異稟、討人喜愛的你」(Unique Gifted Loveable You)四個英文單字的首字母縮寫。對這一詞彙的反覆使用反應出它背後的文化力量:既可產生羞辱行為,也可始之消散。——《醜陋史:神話、畸形、怪胎秀, 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製造異類?》

醜是什麼?《醜陋史》在書寫起頭,就決定不站在美麗的對面思考醜陋:「我並非想要在醜陋宇宙中的每顆星星上找到美麗的特徵,反之亦然。如果這麼做,這兩個詞都會失去各自的意義。」

作者 Gretchen E. Henderson 將醜視為人類從「我」到「我們」需要探索的本質,藉由現象深入醜的文化與歷史。比起審美與哲學,作者更著重以個人經驗、乃至群體回應,以感官為主體去看待醜。並非重新定義醜陋,而是摸索醜陋的變形、姿態,認識它如何受文化挪用,在被接納與被斥中反覆變態。因此我們收穫另一種觀點,在歷史上以「美」無法探測的邊界,居然可以透過「醜」輕易地翻身越界。就像 Umberto 盛讚:「美麗有時很無聊。儘管不同時代對美麗的定義有所變化,但美麗的事物總是遵循一定的標準⋯⋯醜陋卻無可預計,帶有無限可能。

從鄙視醜,到藝術紛紛迎向一個歡迎醜陋的時代(多半是有點反骨的意味), Gretchen E. Henderson 透過觀察接近問題:「當我們被令人不快且恐怖的東西吸引時,背後是怎樣的窺伺癖在作祟?這些醜惡恐怖的事物對我們吸引力為何?」他發現當人們願意直視與深入醜陋、去探索焦慮,通常處在一個更支持多樣性的環境,因此醜將不再是二元彼端,而是另一種審視世界的方式。這本書本身透過詞源學、藝術史、文學史、社會現象梳理了醜陋的龐雜歷史,模糊與擴充了邊界,容納更多失序之物。

「從最簡單的角度看,美麗不過是一種形式;醜陋則是我們難以察覺的巨大整體的細節,它不附和人類,而是與所有的創造達成和諧,它在我們面前總是體現全新而不完整的一面。」——維克多・雨果

人類深受醜之物所吸引、著迷恐怖小說、迷戀《邊境奇譚》這樣怪胎的電影,甚至更早我們就對鐘樓怪人與歌劇魅影充滿好奇。人們愛醜,又深深抵制自己內在的慾望,否則我們不會窺奇。畸形與腐化之物,彷彿比完整更能激起我們的生存感受。我們試圖看穿的,或者是我們身上缺乏敢曝的、尚未被啟發的醜。

在這本書裡,醜並不本來如此理所當然,醜有它被背棄的歷史。從伊甸園開始,亞當與夏娃嘗禁果,看見彼此的身體而後遮掩,這是人類原型的羞恥感,對於某些事物,需要迴避、指責、不去看。

重點並不是我醜,而是人類不知道該如何看待我。」一位殘疾人權保障者曾這樣說。生成醜矛盾存在的,正是主體與他者之間主觀的感受,在這種差異裡,人類偏偏喜愛規範出一種「正常」。

最早,亞理斯多德曾提出法案禁止父母養育畸形兒;巴比倫人透過拍賣會的出價決定對方可以取到的是美新娘還是醜新娘;古羅馬有怪物市場提供買賣。1880 年美國實踐《醜陋法》,禁止殘疾人士、畸形人在路上走動。二十世紀中實行「種族隔離但平等」政策的美國南方出現一項研究,所有的黑人小孩,都覺得白色娃娃美麗、黑色娃娃則醜。同時人類也對醜做出另一種反應:古羅馬時期,Pompey 就搜集人類生下的古怪胎兒、放入博物館中;中世紀歐洲流行蒐藏變種動物;1834 年有位「世界上最醜的女人」茱莉亞帕斯特拉娜走入大家的視線,她在怪胎馬戲團巡迴演出,死後身體依然被展演。人們透過病理學、解剖學試圖理解她,但人類始終無法。在「訕笑、取樂、畏懼、檢查她的身體、請她跳舞」這些行為中,集體提煉出一種優越性,「標準的人類」可以對其他事物做任何行為。

本書也提到藝術家奧蘭(Orlan),她做了一場場整形手術,以名畫中美麗女子的局部為範本,拼湊出新的五官,她公開手術過程,一邊唸著詩,並非宗教般展示痛苦的意義,而是嘲諷、解構女性美、跨越分類的意義。正是這份逾越讓許多人感到不適,批判她的道德,她達成了驗證:標準本身也是醜陋的。

我們也可以在神話的變形上看到這種抵抗,比如韋茲萊教堂門上的怪物種族,婆羅浮屠廟裡的畸形醜陋之人,或是許多建築門飾乍看是美麗花紋、細看是虛構的怪獸,「醜陋的群體性」可能打開封閉,抵抗單一解讀,消弭人類恐懼。

蘇珊桑塔格曾說:「在注視他人的痛苦時,不應該想當然耳地使用『我們』一詞。」她提醒了任何人在觀看一件事物時,永遠不要怠慢。這也是本書小心處理之處,在大量記錄戰爭破碎的面孔、曾經被譏笑的醜陋事物之後,不斷凝視不是為了滿足自身、委罪歷史、消費苦難,而是瓦解其上,賦權於醜。

就像所有運動的開始,「醜陋」曾經用抵抗去存在,醜陋作為一種身份政治,延伸出提倡「醜為美德,美是奴役」的醜八怪俱樂部;2011 年《賤女人雜誌》(Bitch Magazine)與《賤女人媒體》(Bitch Medai)以專注在女性流行文化評論的報導獲得優涅獨立媒體獎。有人去改變消極的詞彙,有人去鬆動板塊,有人期待被解放被鬆綁。更多酷兒學者提倡,讓我們用另一種方式重新理解「醜」,而醜要停止語言措詞的辯證,將是這本書其後,人類的課題,當人們努力將醜陋平淡化,是不是也在削弱與輕視「醜陋」本身的力量呢?

不去成為或靠近醜陋本身,「我們」必然永恆是世界上最「醜陋」的旁觀者。

|BIOS 評鑑|
內容精實 ★★★★
議題深入 ★★★★★
舉例豐富 ★★★


醜陋史:神話、畸形、怪胎秀, 我們為何這樣定義美醜、製造異類?

 

 

 

 

 

 



作者:格雷琴・亨德森
譯者:白鴿
出版者:PCuSER電腦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0.01

#醜陋史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Lee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