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歷史上那些支持零體罰(卻失敗)的大人們

國際不打小孩日:歷史上那些支持零體罰(卻失敗)的大人們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8.04.2020

「有些學校對於管教學生用的長木板(paddle)有明確規範,例如阿拉巴馬州教育委員會建議使用『約 24 吋長、3 吋寬、0.5 吋厚的木製長板』⋯⋯大部份體罰發生在國小,以目前國小學生平均身高 43 吋到 55 吋之間來看,木板有可能接近孩子的一半高。如果你拿這種比例大小的木板毆打一個成人(事實上,任何尺寸的木板),都會被視為『攻擊』,一種會被判刑的行為。」——Elizabeth Gershoff 

4 月 30 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這個節日在 1998 年由美國民間組織「有效規範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CED)發起,試圖呼籲眾人重視體罰可能對兒童帶來的生理及心理傷害。過去東西方都有「不打不成器」的傳統,尤其寄宿學校及私立學校,受許多父母期待、推崇,主推更加嚴格的管訓可以讓孩子不偏離正途。

從第一個廢除體罰的國家瑞典(1979)到如今世界上百個國家明文規範體罰退出校園、59 個國家全面禁止體罰(包含家庭),「國際不打小孩日」的理念被越來越多人接受。去年陳建仁副總統臉書一貼,許多還未成為爸媽的人也開始關注這個議題。究竟推動兒童零體罰的人們是誰?

被稱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的 Horace Mann(1796–1859)自十九世紀時就開始推動不體罰的概念。Mann 從小因家境清貧,每年大概都只有六週的時間去上學。但他利用圖書館的資源,二十歲時進入布朗大學就讀,畢業後成為律師,並曾擔任參眾議員。Mann 在1837 年進入麻州教育委員會,改變了師資培育方法、建立師範大學制度、改善公立小學的經費來源等等,被視為改革美國教育制度的重要教育者之一。

Mann 的觀點裡不乏人性本善的態度,他曾稱體罰為「野蠻文化的遺跡」,並認為教育應該激發孩子對於愛、關懷的動機,並對教育機構抱持崇高的期許:「教育機構和公共學校的遠大目標,難道不是提供在家裡受到惡質對待的孩子們一個機會?這些在家庭中被視為『生下來就可以養大』的孩子,時常被『罪惡』脅迫,沒有聽過愛和仁慈的語言,日日在父母鐵腕下墜落⋯⋯即使父母本該伸出的是保護他們的雙手。我會說,學校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進入一個人道的場域、接受更好的教育,讓他們知道神的世界裡除了怒火、鞭子、痛苦之外,還有其他選擇。

IMAGE

Horace Mann。

Mann 關於廢除體罰的倡議,在當時卻難以被接受,發言引起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反彈,大抵意見如「適當的體罰可以更有效管教孩子」。當時波士頓一位校長 Joseph Hale 便投書回應,「我們不該允許學生對家長、老師不尊重發言。任何透過媒體或其他方式鼓勵學生這樣做的人,無論意圖為何,都是在破壞組織、削弱公民社會重要的連結,並侵蝕社會秩序的基石。」

1840 年 Mann 曾在一個討論學校管訓方法的演講中提到,體罰幾乎是他推行教育改革時最困難的一塊,「可能沒有其他主題會產生如此多元、或說帶有敵意的意見。且不說固執,我們也很難在其他討論裡找到更不願改變想法的言論。」

我們可以從 1974 年一封《紐約時報》投書看見 Mann 所說的這種「毅力」。相隔一百多年,投書引《舊約》〈箴言〉23:14,「你用棍杖打他,是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而 23:13 也與教養有關,「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致死。」

近似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不知道媽媽在哪裡)的倫常與責任概念,體罰與倫理學、宗教等等密切結合,Horace Mann 當年難抵各種言論浪潮,在任內並無法順利推動,麻州要到 1971 年才立法禁止公立學校體罰。

以上都是體罰(或有限度體罰)支持者常有的論點。UNICEF 在 2014 年的研究顯示,世界上大約有八成的兒童還是在父母體罰下長大。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數據出爐,反對體罰者多了「曉以大義」之外的選擇。

奧斯汀德州大學的 Elizabeth Gershoff,專業為研究體罰對於兒童的身心影響,特別是來自父母、家庭成員的體罰。透過長時間的訪談與調查證實:體罰確實能夠更為迅速地矯正行為,但對於內化管訓及道德感的增加都較為無效。也就是說,透過體罰通常只能在當下遏止某些行為,但被體罰者並不打從心底相信「這是錯的」,日後再犯機率也較高。

數據也顯示體罰會帶來糟糕的親子關係(可想而知),並影響被體罰者童年、乃至於成人後的心理健康,包含更高的反社會傾向。在體罰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也更容易淪為親密關係中的受虐者,因對暴力習以為常,耐受度更高,而缺乏立即逃脫的敏銳度。諷刺的是,他們也更容易對自己的孩子或配偶施暴,將暴力視為解決問題可見效的方法。

發起「國際不打小孩日」及「有效規範中心」創辦人之一 Nadine Block 是在學校工作長達 25 年的臨床心理師。她曾投書一篇〈支持體罰者需要讓自己的過去真的過去〉,面對許多支持體罰者發言「我也被打過、看我現在還不是好好的」,Block 回應:「許多人還是不願意相信數據,全世界許多大學、多項研究都證實體罰孩子是有害的。」

她說,「(這些曾受體罰的人)可能長大後也過得還不錯,但數據顯示,他們如果不在體罰中成長,或許可以過得更好。」

「有效規範中心」另外一位創辦人 Robert Fathman 也是個臨床心理師。他說,推動這個運動很大一部份是因為自己女兒身上發生的事。1981 年,他的女兒 Nicole 六歲,就讀俄亥俄州一所公立小學,老師命令她彎腰抱膝,然後用木板打她屁股——原因是她在作業上把答案圈起來,而不是像老師交代的畫底線。

「之後那年,她斷斷續續作相關的惡夢。」Fathman 和妻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沒有被體罰,也為此感到驚訝,但和老師溝通卻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和我說這是合法的,處罰的方式也符合教育委員會的規範。」於是他便投入立法工作的遊說、倡議。目前美國有十九州體罰仍為合法,大多分佈在南方。

在台灣,2006 年底已通過立法禁止學校體罰,並於 2014 年締結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持續推動國內法化。當我們朝向「不打小孩」的未來邁進,許多家長為此感到略為焦慮——那該怎麼教小孩呢?或許這個問題依然很難找到最佳解法,但我們至少期許,無效的方法可以先被淘汰了。

#國際不打小孩日
參考資料
Chicago Tribune NCBI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責任編輯蕭詒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