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 003|Lily Chen:有時房間沒有保護我,但我還是在裡面

房間 003|Lily Chen:有時房間沒有保護我,但我還是在裡面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6.08.2020

在獨立的空間裡,靈魂得以自由生長,房間,也因而成為靈魂的俱現。BIOS monthly 攝影專題【房間00_】,捕捉演員劉修甫、音樂人李權哲,與攝影師 Lily Chen 的心物世界,透過房間裡的生活日常與鍾愛物件,追溯三位 22 到 23 歲年輕創作者的成長路徑,也記錄下他們茁壯過程中的珍貴停格。

今年四月,Lily Chen 為甜約翰拍攝的形象照裡,五位團員閉眼坐在幽青色佈景裡,十隻紅色襪子,花瓣般地散落在白色棉被前。朦朧的濾鏡,典雅的妝髮,穿越時空的場景。如果這該是夢中的畫面,那麼 Lily Chen 的攝影,或許是那張捕夢網,打撈一幅幅潛意識裡的浮光掠影。

懷抱這樣的唯美印象,我走進 Lily Chen 的房間,眼前卻是滿床的反差萌:大大小小的熊貓、皮卡丘玩偶,窩在夢的邊緣守護著她。裝潢過的空間可愛溫馨,是整層公寓切分隔出的學生套房。1998 年生的 Lily 目前就讀台藝大電影系。從小喜歡拍照,她舉著相機,卻曾經因此成為高中同學眼中的異類。堅持藝術創作的她,在大學進入電影系、學習動態攝影,近期也開始嘗試執導短片。課外時間,她也參與側拍、攝影助理等影像工作,累積實務經驗。

BIOS monthly【房間 003】,走入攝影師 Lily Chen 的私密空間。青春時期留下的黑眼圈,多年來買下的 DVD,防潮箱守護著的攝影夢⋯⋯,房間裡的痕跡與珍藏,伴隨 Lily 在影像創作的路上前進。

IMAGE

Q:在房間內,妳最喜歡待在哪一個角落?在房間通常會做些什麼?

休息吧,這樣會不會太直接??休息的時候喜歡煮東西。雖然沒有足夠的烹飪空間,但還是有一個電鍋,跟一個可以煎炒煮的鍋子。煮東西好療癒。很希望以後可以有一個更大的廚房。

之前滿常被問,創作的靈感來源是什麼?其實靈感真的不會隨時出現。而我覺得在房間裡獨處思考的時間,就很適合發想創作的內容,不管平面攝影也好,劇本也好。沒有任何外界干擾,房間裡的時間,是完全屬於自己的。

IMAGE
IMAGE

IMAGE

Q:想請妳分享房間裡三樣特別有故事性、能夠代表妳,或者對妳而言重要的物件。

物件一:熊貓玩偶

我覺得熊貓跟我很像。從小我就晚睡,高中的時候喜歡看電影,常常晚自習結束回家之後,看電影到很晚,所以一直有黑眼圈。熊貓也給人圓滾滾、沒有侵略性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就是個沒有侵略性的人。

從高中開始收藏玩偶,來台北唸書之後,有自己的床,就越買越多。常常在床上會跟他們說話,有一種陪伴的感覺。

IMAGE

IMAGE

物件二:《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DVD

這是我很喜歡的導演拍的電影。剛上高中的時候看到覺得印象深刻。故事線很簡單,講的是一個男子一天 24 小時的生活。沒有很多台詞跟事件,但能夠堆疊出男子的孤獨感——無法融入社會、沒有人理解他的,以及他試圖努力的過程⋯⋯。

那種感覺跟高中的我滿像的。個性上比較慢熟,當時我只會跟少數幾個朋友聊藝術、聊電影;也有些人看到我在拍照,覺得我好像花比較少時間在課業上。那時候看到這部電影就讓我決定,將來有一天,我一定要拍自己想拍的東西。

IMAGE

物件三:攝影作品明信片

2017 年朋友找我在市集擺攤,我把當時拍的一些照片印成明信片拿出來賣。那時候印了好多,這邊介紹三款對我而言特別有意義的照片。

第一款是我在高中時,第一次執行的攝影企劃。因為我一直滿關注社會議題的,當時就以反核為主題當作視覺發想,找了兩個同學來當 model。現在想起來很青春:我們三個人,趁假日偷偷跑進教室拍照,完成了這份作品。因為是我的第一次拍攝,我非常珍惜這組照片。

第二款是工作上的照片。2017 年,鄧九雲找我參與她的小說專欄《我穿上爸爸的衣服》,跟著她去訪問了十二個女孩。九雲事先跟我介紹她們的背景,讓我進行視覺的構想。當時覺得很榮幸,因為自己真的只是個剛上大學的小孩,也自覺沒有很認真在社群上經營。但我一直是鄧九雲的讀者,當時去看了她的表演,結束後跟她聊一聊,她就讓我加入這個企劃了。非常信任我。

第三款是黑白攝影作品。這張是在彰化,爸爸的車上拍的。其實我跟家人的關係滿複雜的,一直不是特別密切。當時我已經上了大學,姊姊也很久沒有回家,但當天一家四口都在彰化,搭著爸爸的車,要從某個地方回家。那一刻真的好祥和,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雖然拍的是車窗外的風景,沒有家人入鏡,但只要看到,我就會想起當時的心情。

IMAGE

Q:妳曾提過第一台相機是父親送妳的?家人對於妳從事藝術創作是支持的嗎?

對,但我覺得與其說是送,不如說是我自己拿了爸爸的相機去拍。當時在鄉下還是底片相機過渡到數位相機的年代,國小校外教學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拿的都是數位相機,覺得好炫,只有我還用底片機。數位相機貴,高中時我自己買的第一台相機也是 Lomo(註:底片相機品牌)。

我一直都會主動把我拍的作品拿給爸媽看。在我國小、國中的時候,他們可能覺得,就只是拍照而已。直到後來開始有企劃型的作品,他們才有感受到,這不是玩玩而已、好像真的有一回事。爸媽不是學藝術的人,但他們一直都會看展覽、關注藝術相關的新聞。這樣的興趣有影響到我。

很難說他們支不支持我進行創作。記得去年我接到一個工作,要去拍澳門的時裝秀,當時就和爸媽爭執了一陣子。他們覺得我還是小孩,一個人去那裡會危險,又覺得我可能是為了名利才想得到這份工作;我要一直說服他們,我是真的喜歡攝影;也很珍惜這個機會,可以訓練自己,跟不同文化環境的工作夥伴溝通、讓自己在國外開闊眼界,最後他們才答應了讓我去。其實他們也很希望我可以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IMAGE
IMAGE

IMAGE

Q:在進行攝影創作的時候,有沒有遇過什麼執行、溝通上的困難?

之前拍了一組以外星人為主題的作品《Echo》。那次真的是!難死我了!!原本想在竹子湖黑森林拍攝,結果早上下雨,只好取消當天的行程。檔期改到兩天之後,妝髮必須重找;天氣預報顯示兩天後還是會下暴雨,場地也需要另找新的。最後的美術設計也只能因應新的場地,看要怎麼 set 景。

真的很感謝那些幫我進行創作的朋友。當時所有的美術都是我跟另一位朋友合力完成的,花了幾個晚上,做木工啊,自己敲自己黏。因為我一直很喜歡科幻電影,想要自己打造一個科幻的場景。

對科幻感的追求,我覺得有受到 Tim Walker 的影響。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就覺得,美術怎麼可以這麼美?那已經不只是純粹的攝影作品,而是結合了裝置藝術。在平面攝影中,我也很希望可以透過美術場景,呈現出我腦中的世界,讓觀者產生不同的情緒跟聯想。

IMAGE

Q:有沒有哪部電影裡的房間令妳特別印象深刻?

上學期因為課堂關係,看了實驗電影導演香妲艾克曼(Chantal Akerman)的《珍妮德爾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導演以漫長的鏡頭強化女主角生活的重複,也善用侷限的家屋空間,凸顯被女性被權力困住的無奈與沉重,打破了我對電影的想像。

導演的另一部短片《房間》(La chambre),用 360 度的旋轉鏡頭拍攝自己在紐約的住處。那部片好像是在介紹她自己,但她什麼話都沒說,只是躺在床上、吃著蘋果。感覺她真的是跟攝影師說,我們來拍吧,就開始拍了。房間都沒有整理,觀眾可以從這些影像認識她這個人。一個人的房間真的能夠代表一個人,也藏著妳不太想讓別人知道的一面。但我覺得,如果有一天,一個很信任的朋友或伴侶進來房間,妳會願意把這些珍貴的祕密交付給他。大概是這種感覺。

IMAGE
IMAGE

Q:如果房間是一個人(朋友、愛人、敵人⋯⋯),妳覺得他擁有什麼樣的性格?

應該是包容吧。他像一個傾聽的人,聽我講話、陪伴我度過生活中的美好與低潮,讓我覺得很安心、自在。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感覺自己在人群裡格格不入,我常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躺在床上。我盯著天花板看,覺得自己怎麼會這樣?其實那時候非常想離開房間,覺得房間沒有在保護我,我只是一直在逃避。後來到上大學之後才比較好轉。當然也會有不順的時候,但持續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

IMAGE

同場加映:Lily Chen 床頭的三本攝影集

一、Sally Mann《A Thousand Crossings》

美國紀實攝影師 Sally Mann 早期以拍攝小孩赤裸的成長歷程的《Immediate Family》成名。《A Thousand Crossings》是她於 2018 年舉辦展覽之影像集結,收錄攝影師未曾發表的作品。Lily 喜歡小孩的影像,書中「Family」部份即記錄攝影師三位子女的生活。除了攝影作品,書中也包含 Sally Mann 喜歡的作家名言、策展人的文字描述等。

二、奧山由之《Girl》

年輕攝影師奧山由之於 2012 年出版的首部攝影集。書中的編排、影像的重複出現帶給讀者如夢的體驗。2018 年 Lily 在東京買了攝影師的另一本作品《As the Call, So the Echo》,隔年奧山由之來台演講時也到場朝聖,買下《Girl》一書。近年奧山由之從平面攝影師轉型為 MV、廣告影像導演,讓 Lily 深受啟發。

三、章潔《還沒回家》

旅美攝影師章潔於 2016 年回台舉辦展覽,記錄那些她在國外遊歷的日子。Lily 在展覽上買到限量 500 本的文字攝影集《還沒回家》。當中包含知名的 2015 年作品〈Chinese Herbal Bath〉,為攝影師將自己浸入佈滿各種中藥材澡缸的自拍肖像。

IMAGE

#甜約翰 #創作者 #我穿上爸爸的衣服 #攝影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洪以樺 Chair Hong
撰稿馬揚異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