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抗疫記事|宜東文化執行長羅健毓:疫情的冷靜期,沉澱深度內容的路
疫情之後,台灣文創產業在復甦中遇到什麼困難?BIOS 延續去年「台灣文創動態回顧」專題,採訪不同領域的入選單位,聚焦於這波疫情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影響與衝擊。在策展專業領域,我們採訪了 2019 年於屏東菸葉廠開幕、以感官體驗為亮點的「氤氳與腦神經趴踢」、基隆潮藝術節、宜蘭映像節等活動,表現亮眼的「宜東文化」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健毓(Natasha Lo)。
宜東文化從創立至今已然穩健發展七年,展覽企劃與執行是公司主要營業項目,參與型態從各類特展到(場館)常設展,橫跨主題類別包含藝術、文化、文資保存、人權議題等,多元並進,展現了長期深耕內容經營的扎實能力。
BIOS 品牌策略部(以下簡稱 BIOS):訪談一開始,想請 Natasha 分享宜東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的狀況?
Natasha:我們算是還好,主要就是兩個案子被取消,一是文博會裡的展場設計,另一是原定要在剝皮寮開幕的台北文學季特展。台北文學季當時有些場次活動已經開始了,但展覽算是臨時被取消。這個影響比較大,因為我們已經請工廠開始製作展場相關硬體,也來不及喊停。
雖然我們的展場設計因應疫情已經做了許多調整,而且我認為展覽相對容易控制同一時段入場觀眾數量,如果再採取實名登記加健康調查表,這些措施應該都能有效控制展場環境內的安全衛生機制。只可惜後來碰到清明連假,因為出遊群聚造成的社會氛圍較為緊繃,所以我們等於是清明連假結束後就收到取消通知。雖然就社會氛圍我是可以理解,但展場的因應措施應該要可以有更多的討論跟嘗試,我們才會有經驗去面對未來可能得和這個疫情長久共存的狀況。
在處理後續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合約詳細敘明保障規定的重要性。例如像是發生這種展覽突然喊停的狀況,此時應該先給付多少比例款項之類的,都沒有很具體的規範,這會造成我們在執行案子上的風險必須自負,沒有相對應的保障。
BIOS :那麼宜東今年後續是否會有既定計劃的變更?
Natasha:我們今年的基本盤還算是有守住。大約在兩年前我們就開始佈局做常設展,因為常設展對於博物館或美術館來說是長期計劃,預算編列來自於中央,必須按照時程依序推動。今年我們預計會開幕四檔常設展,包括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鐵道文化常設展」、台灣文學館「文學力——書寫LÁN台灣常設展」、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以及鶯歌陶瓷博物館「穿越時空之旅——陶博館 203 常設展廳」。
另外,我們原本今年暑假要跟文總和外貿協會一起出國(越南、馬來西亞)做展覽,其實我們前年(泰國)跟去年(印度)都有去,做文化面向的台灣形象展。之前我們去開會時,仍然被要求以「七月初會舉辦」這個時程來做規劃,但誰也不敢保證時程,只說了要再看五、六月的狀況。海外佈展是非常麻煩的,光是運輸展品裝置物就要考慮至少一個月的船期,因為疫情所造成的決策成本,大家都共同承擔很大的壓力。
BIOS:根據您的觀察,台灣的策展產業會否因為這次疫情而產生長遠的產業內秩序變動?
Natasha:我覺得疫情不會是改變一間公司甚至產業秩序的單一原因,疫情的發生很可能只是將早已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迫使大家去面對。以展覽來說,過去沒有疫情的時候,人潮大量流動之下,一些展覽靠著簡單的輸出,賣賣門票賺賺商品周邊利益,這樣就可以存活。但是當疫情來臨,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手法改變,大家開始認真去清點什麼才是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我不確定整個產業一定會往哪個方向改變,但在每一次的變局衝擊下,都會讓產業內部發生改變重組、讓整個產業的素質因為刺激、汰選、進而向上提升。
另外,我覺得台灣太容易出現短期熱潮現象,包括在文化產業內也是。近幾年的產業發聲能量多數集中在所謂的設計圈,這樣的發展不能說不對,重視設計當然是很好的,也對台灣社會帶來不少正面影響,但是比重上如果過重了,反而會形成另類的一窩蜂。所以我很期待,會否因為疫情的關係,在這段沒什麼展覽沒什麼活動的冷靜時期,大家都沉澱下來,包括設計圈在內,回頭去重新看見內容的重要性。我很期待這件事情能夠發生。
BIOS:能否再詳細一點聊聊前述您提到目前產業界「過於偏重設計」的問題?
Natasha:我深信思考力與內容才是萬事的根本,無論是設計師或是企劃研究人員都需要具備對內容思考、議題反芻進而提出觀點的能力。設計當然是一種美學,我們透過設計去觸及某些議題,重新讓大眾認識這些議題的重要性;然而過去幾年,這種平衡被破壞掉了,內容與議題的呈現偏弱、或是流於支撐設計的口號。絕大多數的關注都集中於視覺呈現(東西好不好看、吸不吸睛),反而內容面被討論得相對少很多,這就是一種失衡。
我會說期待改變,因為在這段期間過去熱烈的活動狀態靜止下來,大家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去面對自己:去梳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去處理自己的思緒與情緒。身為人類,這種自省過程也是一種內化的過程。
特別的是,台灣在這波疫情衝擊下,我們的國家狀態、國際情勢反而相對是好的,所以這段冷靜期的自省,不會讓人流於過度悲觀,而是對於未來充滿期待。我們有機會回到過去的生活裡,但同時也可以思考是不是利用這個機會去做一些反省與改變?透過這樣的沉潛,或許未來會成為一種昇華,在藝術、文化表現上被看見。
BIOS:回頭來看,對於一般觀眾,疫情之後是否也會改變他們來看展或是參與活動的行為?
Natasha:我覺得比較擔憂的是,疫情改變了大眾的社交關係。因為社交關係改變、(消費)行為模式改變,開始逐漸對於各行各業造成衝擊。例如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過去原本週末例假日會出門看展的,現在可能就變成滑滑網路文章,參閱展覽介紹,看一些展品照片,就結束了。但實際上數位與現場之間仍是有顯著差異,例如有些影像的震撼是無法單憑網路平台的傳播就能感受到的。但這點也是策展單位必須誠實面對的,例如如果宜東文化只做「大圖輸出類型」的展覽,這樣當然很容易被數位報導所取代。有一個很基本且未來會更加重要的問題我們都必須自問:對於花錢的觀眾而言,他們為何要來看展覽?
BIOS:針對這次疫情的影響,宜東有針對未來的可能狀況做超前佈署的規劃嗎?
Natasha:其實對於企業主來說,我們每天都在做超前佈署。無論有沒有疫情,每間公司都應該提前去想下一步該怎麼走。宜東算是比較特殊的例子,我們公司有不少業務是拿政府標案,拿標案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停不下來,因為一停下來就沒有了。所以爭取標案就像打仗,你必須整合資源不斷去爭取,就像一場無止境的戰爭。我不是害怕去和其他單位競爭,而是思考如何可以讓我們現在所做的事產生延續性,而不只是炒短線。像這樣的標案,無論做得再好,展期結束就是結束,那不會變成你公司擁有的東西。
那什麼才能代表我的品牌呢?這也是我很早就開始佈局常設展的原因,我覺得宜東目前最強的就是內容企劃力,我想利用這方面的優勢,去跟業主建立起一段長期合作關係,而非僅僅是一年結束後還不知新案子會不會上門的狀態;我們同時也在今年啟動另一項品牌新計劃,運用我們的核心內容掌握能力,整合策展流程中的縱向資源,去開拓其他領域。這就是我在做的「超前佈署」。
這也是我覺得對於文創產業圈很重要的一件事:無論你的公司商業模式是什麼,走自創品牌或是專業代工也好,一定都要有可以長期發展的競爭強項,作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BIOS:最後一問,因應這次疫情政府提供受影響企業紓困方案,您覺得有沒有其他更實質或更有效的做法?
Natasha:對於企業主來說,減稅、減免利息、降低現金流的壓力,這些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很實際的幫助。雖然整體來看宜東的案子幾乎都算有守住,但依然有龐大的資金壓力。特別因為特展取消的緣故,上半年我們過得比較辛苦。我們也有去申請台北市文化局的紓困,但作業速度就是比較慢。雖然政府已經對於產業界表達出支援的善意,但對公司來說更實際的就是,我們需要知道錢在哪裡、何時會撥款下來。我們需要更明確掌握現金流的狀況以便於後續的調整與規劃。
縱使疫情仍繼續,但我期待著前方有大家一起走的路,大夥一起擁有經歷最低潮後的智慧。
【受訪人簡介】
羅健毓 Natasha Lo|現任宜東文化創辦人兼執行長。宜東文化深耕博物館展示設計,擅長以「敘事研究」入題,結合當代藝術的視覺創作為展示手法,連結物件與當下的記憶;透過議題轉化創造出新的脈絡,不只活化了既有物件,也讓觀眾心中對議題產生新的生命投射,更意味著議題策展的多元面向。
2017 年率領團隊共同參與策劃鐵道部「鐵道文化常設展」、2018 年與台灣文學館合作規劃「文學力─台灣文學常設展」、2019 年於國家人權博物館進行「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等國家級博物館所之常設展示規劃設計,具備深度策展的專業論述能力與意圖轉化的執行整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