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裡瞌睡的人——2020 南方影展:時間的荒野裡,情感物流的在場

火車裡瞌睡的人——2020 南方影展:時間的荒野裡,情感物流的在場

作者徐明瀚
日期12.10.2020

「我一直都透過路的樣子認出我在哪裡。」——語出入圍「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之實驗短片〈火車、尼莫點、人造衛星與椋鳥〉

本屆南方影展的許多部作品,都跟人與物的流動有關,片中人物有的不是被迫流離失所,就是自願不安於室,而當人與物一起載浮載沉、共奔前程時,我們往往可以見到一種超越語言、地緣和政治的「情感物流」在深刻作用著。

這裡說的「情感物流」,指的不是某種物慾乃至於人慾橫流式的情慾流動,而是物導向的流通程度,如何決定了情感因而閉鎖或打開的向度。這裡所說的情感,也不只是人的感情(affection),而是接近於時空整體感受的情動力(affect),這在電影的音像操作特質上,尤其容易聽聞看見。

當物停止流動、流通(不管是用禮物交流、物與物交換或金錢交易的形式),情感就會只停留、投注在某個點上,而沒有了線的延伸或面的拓展。這些電影在問的問題是:情感的物質流動形式,如果不是基於自我、家國或族群認同政治的戀物固著,那還可以是什麼?我在本影展入圍「南方獎—全球華人影片競賽」的七部劇情長片、短片乃至於實驗電影中,更明確地看到了幾個「情感得以物暢其流」的推進形式。

情感物流的點、線、面

情感物流首先發動的起點,是傳統民俗物的親手製作與作為禮物的餽贈交流。杜芷慧自編自導的劇情短片〈鐵樹開了花〉,是關於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的教育體制如何被當局政府壓抑,華語無法被認定為法定語言的困境。雖然華小的師生都自認為是馬來西亞人,但仍被當地馬來人「排拒在內」,語言的困境走不出,最後只剩下燈籠,成為了華人在中秋節追求自我認同的一個象徵性物件。但這部電影別出心裁的是,故事藉由一個華人小孩在中秋節親手製作燈籠,來贈送款待自己的馬來朋友,讓燈籠亦成為超越語言與種族的物件,這個燈籠同時具有兩種功用的劇情設計,深刻地揭示族群認同政治的悖論。

接著延伸的路線,是物與物交替換穿的自由易裝路徑。劇情短片〈女兒牆〉女主角是位越南籍配偶,因為不巧被反鎖在家中陽台,反而從原本被哺乳育兒母職所綑綁的家務場景解脫出來,於是她可以在頂樓橫向翻牆穿行移動,換穿鄰居華麗的衣裳。然而我們仍能察覺她整個生存的處境,真正的脫身之道,究竟是基於現實原則而早已困鎖?或是只能存續於幻想的結構之中?抑或是另有出路?這是本片留給觀眾的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再來展開的層面,是用金錢或生命寶貴時間換來物質生活的勞動場景。紀錄長片《阿姨》片中描述一個自外省黑戶來到上海獨居自營街邊餐車長達 20 年的婦人故事,丈夫早逝,兒子好賭,只好自立更生,她每日推車前往上海老城廂擺攤,得與城管公安打交道,還得面對都市更新的迫遷壓力,她唯一能夠信任的就是自己手上的鍋鏟與大餐車,度過每個年頭。這類勞動場景,往往最動人的時候都不是說話,無論是《阿姨》片尾在上海年前冬日仍營業,或唐國威導演拍攝廣西船民的紀錄長片《大海的孩子》失學女孩的家務勞動現場長年追蹤,影片中的沉默與重複性的動作,往往更勝於言語。

IMAGE

《阿姨》

IMAGE

《海峽》

前三種是過往紀錄片中比較常見,處理人的情感與物如何建立關係的點線面作法,但在吳敏旭導演的紀錄長片《海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更為全面的情感物流,這裡的物流,儼然接近於一種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既是戰備的後勤補給(在日本與韓國之間的海峽),也是交通運輸的物流節點(在台灣、金門與廈門之間的海峽)。

片中大量探訪了軍事設施(金門、日本、韓國)、機場(金門)與海港(釜山),乃至於屬於鬼月宗教祭典期間的忠烈祠(台北、金門、東京)與墓園(釜山、京都),甚至是地震(花蓮、南投、福島)本身,則成為了更名實具符的「下層-結構」(infra-structure)。情感在此也變成了全然靜默的時空感受,全銘刻在了一片漫漶的墓碑照像與消蝕的偉人雕像之中,與大東亞戰爭、二戰、韓戰等熱戰所給出的愛國情操不盡然相關,反而是某種主體逐漸消失的彌散感受。

人盡其情、物暢其流的電影迴向

更有趣的是,這種「情感得以物暢其流」的推進形式轉變成了拓樸的內在迴向,開始有了某種導演後設反身性、揭自己的底的內省意味:《海峽》的拍片契機緣起於釜山導演與台南女孩(擔任本片旁白)在影展中的結識,而實驗電影短片〈30歲之旅〉導演張若涵在片中所採訪的受訪者,除了自己的家人外,絕大多數都是跟自己一樣的電影工作者和影展工作者(包括了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和山形影展的工作者)。

這些群體都展現了他們自己對於電影文化、影像拍攝和膠捲媒材的「強烈熱愛」(但「說不上是認同(identity)」,片中的日本旅澳受訪者如是說)。張若涵在 30 歲那年赴日拍片,從接觸 8 毫米、16 毫米的膠卷,到自己拍攝和沖印,儼然就是重新將自己放置到新的物質基礎之中而重新得以認識自己。就如同在 2020 南方影展上述這些片子中,多半不是以人為本的「物之於情感」,而是「情感之於物」。

林子桓導演的實驗短片〈火車、尼莫點、人造衛星與椋鳥〉,則可以說是憑藉著上窮天文、下達海底的廣闊幅度,來應證並且還多加反證了這道「情感之於物」的習題。他一方面運用火車這個交通運輸工具高速移動時產生現實流光殘影的無人風景,來辯證在天際外宇宙與海溝內深水的虛擬內在;一方面,片頭點出了他一直都是透過路的樣子來認出已身的位置,也就是樹、房子和車站的記憶,後來在仿太空的場景中再次應證寫道:「在空無一物的太空中,我卻渾身不自在」,在在證明了物得要對他包圍的重要性,然而最終片尾,他卻又寫道:「感到地上乾燥無趣,在那裡有一條鐵路,一台火車駛過,窗前坐著瞌睡的人。」

這結語的反證,似乎是在說:於千萬年之中海底生物的演化上岸過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最好的時光不再是人與人的感情相遇,人可能才是這一連串情感物流中,最為無趣的一個組成份子。物如何構成更為深邃且有非人強度的情動力,本片內在風景式的提問,成為了上述這幾部情感物流電影當中,具有最基進迴向的作品。

IMAGE

〈火車、尼莫點、人造衛星與椋鳥〉

物與情感的關係,一直是當代思想家與藝術創作者們從上世紀中至今的核心關注:從索緒爾結構語言符號學運用到消費社會的物體系與流行體系,從馬克思下層結構翻新到軍工複合體設施乃至於一帶一路,從康德物自身不可知論到新物質主義的思辨實在論/推測唯物論。物被表現的情態,既非舊時人對物所作的詠物詩,也非上世紀人與人之間的純情物語與故事,而是當代人從感情到非人的情動力是如何被物的基礎建設所包圍、圍困和重塑的物事。情感,便是來自其物質基礎的被動或自主建構,然而,物質基礎在這些電影中已然開始流動,情感在其中的更多種流變,也等待著你去一一汲取和探看。

南方影展 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
時間|2020.11.06(Fri.)-11.13(Fri.)
線上放映|Giloo紀實影音平台,免費註冊,隨點隨看

徐明瀚
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出生台中,現居台北。輔大哲學系、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北藝大美術學系藝術實踐與批判研究博士班畢業。曾任誠品商場特約文案、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主持有個人網站「綠洲藝影」。

#徐明瀚 #南方影展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徐明瀚
圖片提供南方影展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