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人人好,不如有個性──蘇致亨記 2022 南方獎劇情片初審觀察

與其人人好,不如有個性──蘇致亨記 2022 南方獎劇情片初審觀察

作者蘇致亨
日期27.09.2022

報名過各種獎項的人,看到評審名單和最終結果後,相信都能體會:被喜歡的人喜歡是最幸福的事;被不喜歡的評審肯定,也是一種光榮;而被你不喜歡的蘇致亨(他誰?)不喜歡,真沒什麼大不了,算你這一回倒楣,剛好碰到我而已。只是過去台灣各領域獎項和補助常見的問題是,評審名單看來總像是萬年沒更新的 Excel 檔,充斥著不用利益迴避的閒人(如我)或老人輪流作評審,讓許多人走到哪倒楣到哪,今年衰明年還得繼續衰。

書寫評審觀察,一方面像是個總體檢,另方面也能讓大家互相漏氣求進步,我相信會是整個領域持續往前進的動力之一。這是文學界的優良傳統,只是文學以外,比較不常公開來談。公開的媒體報導,不知道是評審不想得罪人,或是文化線記者的自動過濾,常常最後只剩下年年適用的場面話語(什麼死亡之組或是遺珠遍地)。而真正的好壞評斷,最後就只留在行內人彼此間的 small talk 流竄,我們也就愈發不瞭解平常沒在交流的其他人想的會是什麼玄機。

缺乏公共論述累積,有些眉角就無法從中學習,有些問題無法被反省,創作者在評審會議碰上影評人也就更常「講不贏」。有些人懂寫幾個字,就能在電影、劇集和音樂界以生命經驗樣樣點評,相較於此,「真憨慢講話,但是真實在」的技術觀點,無法被更多人認識而重視,這一點確實最為可惜。我想這也是剪輯師高鳴晟終於在今年出版《剪故事》會讓許多人興奮的原因。從剪輯、攝影、美術、錄音、編曲、製作到表演,我們確實需要更多創作者在「感覺」以外,試著紀錄自己在工作時候用的是什麼話語,以避免未來我們的工作場景和評審會議,全部會被詩一般的語言殖民。

寫在評審之前

回歸正題,先說今年影展的報名和初審情形:這次短片從 346 部報名短片中,共有 124 部通過影展方資格審,雖是短片,每部片長也從 5 分鐘到 55 分鐘沒有一定。我收到的初審名單中,六成來自台灣、二成香港,一成三中國,剩下的〇點七來自世界各地。長片則有明顯對比:從 33 部徵件總數中,通過資格審的只有 12 部作品:六中二港二台一美一新。

短片跟長片的差距,除影展政治和種種報名考量外,也部分反映台灣影視產業的結構困境:從短片到長片之路,並不存在爬樓梯一般,儘管每層台階能容許的人數逐層遞減,但只要有才能又有心,就能按部就班往上走的路徑。這條路更像是要大家再爬個不太可能的岩壁,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為天選之人,因著各種機遇,坐上直升機直登長片之頂。

此外,沒有什麼戲院或平台,能讓短片有除了報名影展外,還能兼具獲利回收的功能,這也是剛入行創作者的困境。有時候有心想給人看,卻也不知道除了上傳到 Vimeo、YouTube 或 Google Drive 私下分享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機會能讓朋友看到自己的心血結晶。這雖是全世界創作者都有的困境,但是我們影視創作者畢業後的練功機會、爬升管道和生存條件是否有比別國創作者不容易,其實是產業調查值得多研究的方向,而不只是在統計個別電影在台灣的票房累積。此外,也有許多短片,非常適合拿來當作上課時搭配放映的教學素材,這或許也是個值得好好媒合開發,以教育部、科技部和各大學經費支持在地創作者的藍海。

南方影展雖是個規模很小的獨立影展,但是依然樹立起「獨立.華人.年輕.自由」精神,如同政大郭力昕老師為《光源下放電影:南方影展二十年》一書所寫的推薦,「走在求存與茁壯的坎坷道路上,它的處境和不屈從的理念與意志,其實正是此影展得以保持敏銳、獨立、批判之思維的重要動能」,是個能夠持續鼓舞臺灣電影、藝術與文化「抗拒主流價值」的典範。

這樣的南方影展,容易吸引怎樣的創作走向?或者如果用歸納法來看,這一屆的一百二十多部短片,反映出這個新時代,有什麼不同以往的美學想像?我們或許可以用極粗暴的方式劃分成三種典型:有「詩意」的藝術電影、議題見長的社會電影、通俗取向的娛樂電影。令人特別驚豔的作品,往往是其二或其三的交集,並能在短片所處典型中開創新意。

Holy Trinity 的困局與突破

創作者身處的環境,確實對作品風格有相當程度影響。香港短片的強項,往往就是能在類型中深刻包裹議題,算是過往港片處理九七的美學遺緒。這一回,比起直接重演抗爭的作品,繞了一圈選擇以浪漫愛情或屁孩情義迂迴包裹政治的作品,普遍更能觸動人心,也是香港電影人身處新興審查限制下另尋出路的必須。中國短片則更接近形式美學的修羅場:於此,比起談認同與家族回憶的私電影,觸及社會底層甚至反抗政治的,在表現上也往往更經濟利索而有力。

台灣短片報名數量多,自然三種短片類型兼具。其中最大宗的,依然是在公視和補助環境下,更容易誘發的社會電影:同性戀、白色恐怖、移工與移民,已成為我們的 holy trinity。不往眾數跑的選題,例如身心障礙,或來自新加坡和香港短片處理金融危機,甚至光是去拍台灣沒那麼有錢的勞工階級或微微邊緣的異性戀情侶,都讓我在看片過程中得以解膩喘息。

Holy trinity 沒有不好,只是要在裡面脫穎而出,勢必得更有新意。最令我驚豔的,是處理新住民和移工的作品,有許多短片可以看出其田野調查的扎實和誠意,已經是超越專題報導和學術研究的等級,不只在智識上能夠刺激觀眾對這議題問出新問題,美學上也早已不再只以寫實主義訴說悲情,甚至仍舊以寫實表演直球對決的,也都常常讓我欽佩不知道是在哪 casting 到這麼多表演誠摯而動人的外籍(非職業)演員。相比之下,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短片作品,或許正因近年相關研究、出版和其他領域創作(如舞台劇)的推陳出新,要能跟上腳步又能拍出新意,確實是相對困難的事情。

需要(或者說,值得)反覆咀嚼玩味才能領會的台灣短片已不常見,更多的是直接讓人有感,因而具有娛樂性質(即便目的是要讓你哭或讓你備感溫馨)的作品,它們不見得有想喚醒我們的腦,卻能牢牢勾住我們的心。有時候,你會感覺侯孝賢和楊德昌對這些創作者的美學影響甚至可能還小於蔡阿嘎,美劇和韓劇及台灣 YouTuber 的鋪排和推進節奏才是這些電影學習的對象。對於這點,有些人覺得是天崩地裂瓦釜雷鳴,我倒是樂見其成有越來越多創作者決定要拍給自己人(而不只是影評人)看的電影。

當然,就像藝術電影有好有壞,娛樂電影也有拍得好與壞的標準。目前環境更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拍得差的藝術作品,只要是向楊德昌致敬,即便有許多道德寓意和角色設定已經落伍到不行,還是有機會入圍金馬。相形之下,我們卻常常忽視那些頂尖的娛樂作品,之所以能在音畫形式和角色刻畫上更有效地觸動觀眾,關鍵技術的好,究竟是好在哪裡。

喜劇電影是這次被反覆討論的類型。許多短片在表演喜劇節奏的好壞甚至笑點成立與否,難以讓不同評審達成共識(反而是曾報名卻因技術問題退賽的中國喜劇長片《宇宙探索編輯部》獲得大家的一致激賞),只好再以不同進路,說服其他評審某部片好壞在哪裡:像評審之一黃丹琪導演就會強調,能在有限預算下挑戰製作科幻電影或喪屍電影,對台灣的影視創作條件而言,是件難能可貴因而特別值得鼓勵的事情,我們的票就都默默地飄去她多稱讚了幾句的作品。

用自己的眼看,也用他人的眼看自己

關於個別電影的推薦會出現在其他地方,這篇觀察就不再一一點評,最後只再跟大家說明這份入圍名單的誕生過程。或許從這過程,大家也更能推想什麼樣的作品比較容易在這制度設計下出線。

南方獎的初審評審共三人,分別是導演黃丹琪、影展方的黃柏喬,以及影展方說因為很欣賞《毋甘願的電影史》才會來信聯繫的小弟我本人。總共有近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們各自在線上看完所有通過資格審的電影。初審會議前一週,三位評審會先交出各自的評分表給彼此參考作為某種假投票。評分是給等第,有任何一位給出「A-」以上的才會列入會議上的逐片討論名單。在預先告知最終入圍名單會抓在短片六到八部、長片三到五部的情況下,三人各自圈選出約15部作品,討論片單在這一輪先將一百二十多部短片,篩到剩下約三十部。12 部長片則留下七部。

收到彙整表格的當天,其實有點緊張,猜想一個禮拜後的初審會議應該會是場硬仗:因為只有八部作品獲得素未謀面的三人給分上的交集,剩下的甚至出現好幾部天差地遠的評價:有人的「A+」是別人的「C」,但其實這反而最有趣。先給出評分,讓我有機會在初審會議前回頭審視自己的選擇有沒有什麼系統性的偏好或者偏誤(例如最早看的一批片可能給比較低,或是圈選名單中類型、國籍甚至是導演性別的比例)(一度在想:救命,難道我的本性就是個喜歡直男屁孩又厭女的男同志嗎?)。從彼此的圈選名單,撈回那些可能第一次看的時候頭昏眼花狀態不佳而差點錯失的好片,也能讓我們在初審會議前,再仔細多做最後一輪功課,好好對這三十多部作品寫筆記,累積現場的「相罵本」(咦)。

實際線上初審會議的當天,過程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劍拔弩張和緊張角力,各自講出對每部片的給分原因後,就會發現三人對電影的評價其實滿多交集,有時只是彼此對於什麼是南方獎的「南方精神」有不同見地。在現實考量下,我們確實有避開幾部今年七月前已經在其他影展發光發熱的作品。否則,我們三人都非常喜歡李念修的《講話沒有在聽》和曹仕翰的《貓與蒼蠅》。

初審會議的進行,是先就三十多部短片逐片討論,決定要不要保進第二輪,但也只有九部片被棄保。剩下的二十幾部作品,決定就直接先投票:最終要入圍八部,每人排序七部。早早就已獲得評審一致推薦的《顫抖著》《宿舍》《姊姊》三部短片首先出線。剩下五部作品,我們就看著彼此投的票後,決定跑票與否,因此也是有意識地更朝共識方向前進,《愁青》《迷藏》《爬出棺材板》《入世》依序入選。

IMAGE

《顫抖著》/蔡聖恩、林俐璿

最後一席,是《吸血鬼與魔法師》、《夏日美滋滋》和《通往世界的起點》三搶一,我非常喜歡《吸血鬼與魔法師》,是反映這個世代邊緣人物非常誠摯且概念搶眼的作品,只可惜我拉票失敗,最後由形式上最特別的通往世界的起點》,搶下劇情短片類入圍最後一席。加上經過金光獎推薦而外卡入圍的《戚風》《那天,我媽偷了老師的車》,構成本次的南方獎劇情短片的入圍名單。

聰明與真誠的拉鋸

數量不多的劇情長片,相對而言沒太大爭議,許多新銳中國電影確實表現極為傑出:在台北電影節令眾多影迷激賞的《永安鎮故事集》就是一例,也已經在北影受重視的《椒麻堂會》,以及耿軍在《東北虎》展現的冷派幽默和舉重若輕也不必多提。

即便沒那麼精緻,但《紐約真人類》對我而言,是個華裔版甚至因為比較邊緣而更顯真摯版本的《正常人》《世界上最爛的人》。現實情況下具有相當製作困難,也確實因審查緣故無法在中國和香港上映的《善女信男》和《少年》,在與影展方討論後,由更不被台灣觀眾認識的《善女信男》入圍。願意在形式上持續實驗摸索,也是我原本策略性給了這部電影「A+」希望能有更多曝光機會的原因。

延伸閱讀
IMAGE
入圍南方獎的女性作品,對於影像都有獨到的詮釋和處理方式,邀請觀眾一起看見她們「弱」而「破」卻充滿可能性的影像美學。

回頭看我們的討論過程,有幾部作品雖然是我們一開始三人在評分表都有圈選的交集,經過討論後,反而沒有成為任何一人積極力保的作品。確實,在短片競賽中,與其打磨得圓滑安全人人好,不如獨具特色有稜有角。以結果來看,特別有個性的作品,才更容易激起評審願意積極拉票背書的愛。此外,有部分作品,反而會是我們一看就共同感覺是想走國際影展路線的短片。當我們評價這導演很「聰明」的時候,許多時候的真意不是在讚美,而是想說那過於俐落的形式,反而凌駕了真誠的心。

因此,《陽關大道都市傳說事件》(我很喜歡這部屁話中不失真性情,雖然野,但其實亂中有序的作品)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這兩部並不中規中矩、更帶有一點野性、極具個性而誠摯的作品,在前述考量下,成為我和丹琪最後分別推薦的學生獎作品。希望這一份精銳盡出、類型不一的入圍名單,有達成我們意圖搞得決審委員頭很痛的目的。

IMAGE

南方影展 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
時間|2022.11.04-11.13
地點|台南新光影城 9 樓
自 10.01 開始售票,請點此參考

#蘇致亨 #南方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蘇致亨
圖片提供南方影展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