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膠卷的質變,化為島嶼的美學?黃邦銓 ╳ 吳梓安:不只是重播的現場電影
2018 年,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TFAI)開啟了時光台灣創作計劃。系列之首「時光台灣 #1:翻檔案」與公視合作,邀請沈可尚、姜秀瓊、侯季然、傅榆等 14 位導演,運用 TFAI 典藏的歷史影像檔案,重新貼台灣的「過去」,創作出全新的紀錄短片。2019 年,「時光台灣 #2:4X相識」則召集 4 位新世代導演,以 6 部經典台語片為基底,包括《大俠梅花鹿》、《燒肉粽》等等,延伸創作出全新的劇情短片,讓台灣的「膠卷電影」與「膠卷之後的電影」在同一片土地上發生對話。
「電影的轉變,一方面正是由於它有可能滅絕,反而造成更大的崇敬。」——法蘭西斯科・卡塞提《盧米埃星系》
具備了線與面以後,計劃也將在 2021 年邁入第三部。本次創作計劃定題為「濕熱、記憶、膠卷」,將台灣濕熱氣候造成膠卷典藏的困難納入創作思考,讓「電影的載體」與「電影」本身互涉。顯影膠卷上承載的記憶,同時也反映出在此物理條件下膠卷易產生的種種異變,考驗藝術家如何轉化「缺陷」,發展出島嶼特有的美學,讓影像的體驗再也不是與「觀者所處的現實」平行,而是產生連結與附著。
「電影,通常是指完成後可以不斷重複播放的影音作品;而『現場電影』,是結合動態影像與現場表演的音像創作形式,採取強調『當下』的實驗性手法,讓影像與聲音之間產生並置、流動與對話,展演的過程也成為一種敘事。」——《現場電影:時光台灣創作計畫 #3:濕熱、記憶、膠卷》
致力於開拓紀實影像更多元的展演方式,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結合動態影像與現場配樂的「現場電影」(Live Cinema)今年更邀請本計劃中兩位擅長以膠卷媒材創作的導演黃邦銓、吳梓安,分別與聲音藝術家林強、劉芳一與丁啟祐搭檔合作,以樂音和膠卷進行現場對話。
以紅茶顯影記憶
以《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雙雙入圍本屆 TIDF 國際、台灣競賽的黃邦銓,包括前作《回程列車》,他的電影手法始於對「動靜」的詮釋:火車的窗景作為放映的手段,鐵軌燒焊了過去和現在的分際,成功使電影的曖昧特質為之發酵。以「記憶」和「火車」為母題的兩部電影讓他連續兩年獲得法國克萊蒙宏短片影展實驗單元首獎,並於盧卡諾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等國際影展放映。
這回延續「回憶、旅行、傳統底片」的命題,《紅茶時光──通照光》裡,黃邦銓跟隨著藝術家林強的步伐,踏遍熱街冷巷,追索以濃豔色彩和神秘文字畫為名的藝術家洪通,捕捉南國市井間,畫作、廟宇、陣頭慶典等影像,在笑談間與土地產生共鳴。在技術面,黃邦銓也特地使用紅茶來沖洗底片,讓記憶有了更溫暖的顯影。本次活動中,林強亦將現場同步配樂,以聲音使影像立體,盼重現南國旅次的魅力與風情。
以肉身焊接虛舟
專注於實驗電影創作的吳梓安,尤其擅長拼貼、糅雜各種異質的媒材,緊緊叩問電影的邊界和可能。入圍亞洲視野競賽的作品《此岸:一個家族故事》裡,他輕巧地拿捏膠卷質感的變造,讓鬼魂般的演員在鏡頭裡遊走。直指生死主題的同時,暗中也追溯家庭的離散、敲打島嶼歷史的疆野。
在「現場電影」單元中,他再次以膠卷和幻燈片等影像進行創作,作品《虛舟記》討論「濕熱」,讓島嶼的燥熱和人的肉身互作喻體。包括導演回到島國後調劑身心的民俗療方,也包括對於身體的揣想和談話,玩轉島嶼,玩轉肉身,更玩轉影像。
「影像皮崩肉綻,身心脫落。身若虛舟,島若虛舟。蠻女乘舟來,人去舟空。看?焚舟奇航。眾人所見皆波光所幻也。」——《虛舟記》
本次活動也邀請到兩位聲音藝術家劉芳一與丁啟祐——前者擅長操弄日常聲響、人聲與 Lofi 電子樂,後者則慣於以程式建構節奏及聲響。以《虛舟記》為本,三人將在現場以聲音和影像對談,帶來萬花筒般,迷離而迷人的觀影體驗。
時光台灣 #3:濕熱、記憶、膠卷
時間|2021.05.02(Sun.)15:00 & 19:00 共兩場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102 共享吧
活動對象|一般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