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〇台灣的反動能量:TIDF 影展播出張照堂《現代詩展╱1966》、陳耀圻《上山》

六〇台灣的反動能量:TIDF 影展播出張照堂《現代詩展╱1966》、陳耀圻《上山》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2.03.2018

如果朝著台灣電影史切下一刀,剖開來會是怎樣的切面?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的常設單元「台灣切片」,即是透過不同的觀點,重新整理爬梳台灣電影。繼上屆的專題中回顧了解嚴前後最重要的非主流媒體「綠色小組」,這屆更把時序推前至 1960 年代,推出「想像式前衛:1960s 的電影實驗」專題,透過放映《劇場》雜誌參與者黃華成、莊靈,以及知名藝術家韓湘寧、真實電影先驅陳耀圻、攝影家張照堂、香港作家西西等人在當時所嘗試的「電影實驗」作品,帶領觀眾重新回到那個在保守氣氛中蘊藏反叛能量的年代。

IMAGE

韓湘寧導演的作品《今日開幕》將於本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舉行世界首映。

談到 1960 年代的電影實驗,則要從當時的主流電影說起。1960 年代仍籠罩在反共、保守的氛圍下,強調正向的健康寫實電影、黃梅調因為其題材而蔚為主流。而這一群當時的文藝青年們不滿於這樣的氣氛,決定開始了自身的「電影實驗」。例如,由邱剛健、莊靈等人創立的季刊《劇場》雜誌便在 1965-1968 年間,大量地翻譯引進當代的前衛電影戲劇、電影評論。除了展開對藝術電影的想像,作者群更親身投入戲劇、電影的創作,題材大膽顛覆當時的社會氛圍,以「現代/前衛/實驗」的精神點燃一波文藝風潮。

然而,這些作品卻大多因未能被妥善保存的緣故而佚失,至今仍只能從當時刊物紀錄中的隻字片語中找尋這些作品的吉光片羽。今年的影展中,TIDF 策展團隊透過一年半的考察史料,像是偵探般沿著線索,策劃出這次的台灣切片專題。除了將在影展中放映珍貴的 19 部作品外,更整理 15 部至今仍尚未找到的電影集結成片單。

除此之外,本屆 TIDF 更選了韓湘寧《今日開幕》、張照堂《現代詩展╱1966》及陳耀圻《上山》三部影片作為開幕片。台灣藝術大師韓湘寧除了廣為人知的照相寫實作品外,其實也創作了許多錄像作品,這次的《今天開幕》,便是由他親自剪輯五十年來從未公開過的膠卷,以一具無首的娃娃在海邊的擺盪,展現抽象思考,將於 TIDF 世界首映。

IMAGE

張照堂導演的《現代詩展╱1966》詳實地紀錄了這場由詩人與藝術家發起的展覽。

同樣為世界首映的,還有知名攝影師張照堂的作品《現代詩展╱1966》。1966 年由一群藝文青年在台北發起的現代詩展,是由十幾位畫家、詩人所組成的聯展,由黃華成、龍思良、張照堂等人自選喜愛的現代詩,將文字轉化為意象創作而成,落腳於台大學生活動中心草坪展出。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 8mm 膠卷是在影展策劃過程中意外尋獲而來,留下了展品與當時人物的樣貌,十分珍貴。

《上山》則是台灣首位至美國 UCLA 攻讀電影碩士的陳耀圻的作品。因為在美國求學的緣故,使他更加了解當時歐美紀錄片的潮流,也在《劇場》雜誌中引介現代紀錄片與真實攝影的理念,被喻為是台灣「真實電影的先驅」。1966 年的《上山》跟拍當時就讀台灣藝專的黃永松、牟敦芾、黃貴蓉三人上山郊遊,從途中的閒聊、交流對現狀的看法,便能看到當時的青年們對於時代的苦悶感。這部作品在台灣僅播放過一次,便被封存在 UCLA 的某位教授家中,在國家電影中心的數位修復下,終於在本次影展上重見天日,影中主角黃永松、黃貴蓉更將在開幕上同台,十分令人期待。

IMAGE

陳耀圻導演的《上山》不僅是拍一次郊遊,更記下了當時青年對時代的感受。

仔細端詳 1960 年代的電影切片,便能發現在廣大主流的浪潮中,仍有一群青年堅持在保守的時代裡談電影、做電影,這些作品裡更蘊涵著強大的反動能量,為同個時代的人們,引進新的思想與方法,紀錄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時間|2018. 05. 04-05.13
地點|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
官網|臉書專頁

#電影實驗 #TIDF #紀錄片 #電影 #台灣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陳關文 Guan
資料提供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圖片提供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