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紙張該如何存在?──1977 年以來,恆成紙業的叛逆與不滿足
2016 年,是人類用紙量最多的一年,之後便開始下降,紙業正面臨逐漸被淘汰的未來。
然而,「即便紙業作為正在消失的產業,還是可做出有趣的事情,仍然努力在歷史留下一些文本。」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說。
五月的某天,坐落在新店工業區恆成紙業,是新北市美術館「穿越新北」系列公眾活動場地之一。大夥坐在充滿紙張、木棧貨架的倉庫內,一旁是現代感的辦公室與展覽空間,週末的工業區對比外街的假日喧嚷顯得靜謐。夾纏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之下,藝術家林冠名與鄭宗杰在台灣當代藝術生產的過程中處在不同的節點,卻意外思考相似與互補的問題——如何在商品/作品之前看見「紙」——一方面是看見紙業擔任知識與資訊傳遞媒介以外的藝術創造能量;另一方面,是看見紙媒在藝術生產中所具備的原初獨特性。
紙倉庫與藝術接壤之地
恆成紙業除了本業代理各種紙張進出口之外,近年也成為令人意想不到的藝術展演場所,如:2021 年林冠名的《散落物》展覽、2022 年與立方計劃空間合作之「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等,成為裝置藝術與聲音創作的表演現場。
林冠名是鄭宗杰回國接業後認識的第一位藝術家。在林冠名作品中,紙張扮演重要的角色,他透過創作,持續思考紙媒的當代意義、紙質與數位媒介之間的關係。這啟動了鄭宗杰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合作銜接紐,作為傳統企業的紙業,面臨當代數位化的挑戰,如何開啟產業轉型之路,進一步影響當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鄭宗杰對紙張作為視覺、觸覺甚至嗅覺的物質性的思索。
台灣紙業發展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1960 至 1970 年代蓬勃發展,彼時紙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台灣大型紙廠主要經營日本市場,品質優良的紙張深受日本市場信任。爾後,造紙產業不斷擴張,紙類總產量已超過內銷市場所需,因此內需市場競爭相當激烈;而外銷市場則因台灣產業規模有限,生產成本較高;後隨著中國紙業蓬勃發展,成為台灣的市場競爭對手,而台灣紙廠亦受成本因素逐漸外移;1990 年代台灣紙業開始沒落,許多紙廠、紙業開始轉型。
恆成紙業創立於 1977 年,其作為紙業經銷代理商,積極與國內外造紙廠合作製紙,提供給企業客戶市場調查,當代的消費者喜歡什麼質感、風格的紙張。與出版業唇齒相依的紙業,經歷各種技術轉型衝擊,現在正面臨數位化的挑戰。
然而,新的產業挑戰帶來新的契機。恆成紙業曾進口英國 300 多年歷史的紙廠的特殊紙,紙質柔軟像布又有些塑膠感,引進這種難以印刷的紙張,考驗台灣各印刷環節裡的匠人,包含印刷、燙金、裝幀、印務師傅等,看看這群職人如何迎面這些挑戰,達成印刷準確性。此外,透過各種專題企劃,進行各種跨域合作新嘗試,而每次不同的專案,就是一次提供給大家認識「紙張的契機」,不僅是透過視覺或觸覺,亦挑戰以嗅覺的方式開拓認識紙張的途徑。例如最近曾與香氛藝術家鄭安凡合作,透過氣味觸發聯想的方式,開發一款想像紙味道的香水,結合紙媒設計,共同實驗紙張作為包材有哪些其他可能性。
「各種藝術實踐企劃背後,有不同要激怒的對象。」鄭宗杰不像傳產業者,更像是叛逆與不滿足的藝文實踐者,藉由不同企劃,尋覓合適的紙張、團隊、藝術家、漫畫家等,跟不同的文化生產者合作──其中之一,就是藝術家兼設計師林冠名。
紙的傳統意義與當代可能
早在藝術學院的學生時期,林冠名便與紙廠結下不解之緣。當時就是為了藝術品製作:當時著手的《2M》創作計畫,他將兩公尺高的紙折疊置於中正紀念堂、或敦南誠品等公共空間,邀請途經的行人參與計畫,站上紙堆寫下任何所思所想。林冠名思考紙媒的當代意義,保留一種隨手紀錄、書寫的特性,當人們開始使用社群平台、數位檔案記錄生活,紙媒還是提供一種在公眾場合創造類私密空間的可能。
在林冠名的創作發展過程中,逐漸使用影像與紙質媒介,作為藝術實踐的媒材。一方面回應不同媒介特殊性帶給他的相異感受;也反映自身身為藝術家/設計師的多樣斜槓身份。
2019 年《再見return—林冠名個展》,中,林冠名反思當代展覽需要透過明信片、數位平台自我宣傳的現象,尤其主視覺時常作為展覽的核心要素。林冠名將隨手拍下的「鴨子覓食」的攝影作品《漣漪》作為主視覺;卻刻意在展出作品中,以暗喻鏡頭的方框範圍內,挖空畫面中的鴨子。惟有觀眾細心地發現手中的展覽宣傳明信片與作品為同一幀影像,將明信片疊至空缺的攝影作品前才能看見完整的作品。這一方面取消了主視覺的宣傳性,藉著鴨子覓食是生物必要的生存行為,呼應並反諷主視覺作為宣傳展覽的必要性;同時也刻意僅展示作品剩餘且不完整的部分,林冠名以此向觀眾提問:「我們進入展場到底想看見什麼?」紙質明信片結合輸出的攝影影像,連綴不同材質間的縫隙,促使觀者思考展覽宣傳與展出內容的關係。
至於 2021 年《散落物》展覽則是誕生在紙工廠的展覽。這件原預計在 2020 年台北國際書展展出的創作計畫受到疫情而取消,鄭宗杰與林冠名仍希望這件作品能與大眾相見,因此便在恆成紙業的倉庫展示。《散落物》展如同其名,作品主題為創作以外隨手拍攝的內容。如同鏡頭是窗框限人們的觀看範圍,隨手拍攝也僅展示「一部分」的生活。林冠名將這樣的概念透過紙質與螢幕媒介共同實踐,以電視螢幕展示平常亂拍的內容,其延續《再見個展》的作法擷取、挖空螢幕影像中的主題物製成紙樣,觀者必須結合紙樣與影像,才能「看見」完整的內容。
如同林冠名以低調不喧嘩的語氣所訴說的:紙樣,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當紙張從印刷內容的平面展示場,經過藝術家、策展人的觸覺、嗅覺、視覺編排,化為當代藝術展呈內容的必要元素時,不僅扭轉了當代觀眾對紙張物質性的視而不見、理所當然,更進一步擴展了紙製品對五感的啟發。摸一摸,聞一聞,覷眼細瞧印刷於上的顯色或加工,最古老的傳播媒介,將帶領觀眾走向全新的藝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