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道什麼叫主視覺的年代,誕生了第一張金馬主視覺── 六十年目睹之金馬海報
你知道第一張金馬主視覺長什麼樣子嗎?
如果在 Google 上輸入關鍵字「第一屆金馬獎」,會看見一張張黑白照片浮出:這些被記載的影像中,除了典禮的側拍(當時仍是黑白照),只能找到一張大大的布條(本來想寫紅布條,但我苦無證據!),以及獎盃們聚首大型金馬 Logo 前的照片。
那時的金馬還很新、也還不完整。那時的金馬,只有一張字條,沒有主視覺。
連用「主視覺」三個字都顯得有些扞格。畢竟金馬獎於 1962 年開辦,「主視覺」一詞還不知道在哪裡,品牌識別系統的概念在台灣仍未普及,設計行業也不如現在成熟。現今,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設計百家爭鳴的時代,大小活動都需要一張主視覺撐腰,好的設計救一本書、救一場活動、救一間店的案例層出不窮——可在 60 年前呢?
茫茫網路海中搜尋,關於金馬獎的第一張海報,已經是 1980 年的事了。
1980|第 17 屆(海報設計:不詳)
黑藍色背景,搭配膠卷的設計,最下方貼上一個大大的金馬 Logo,資訊的安排也相較粗略,金馬獎第一張海報始於 1980 年。根據《新生報》留存的資料,當年新聞局曾舉辦一場公開的海報徵選競賽,最後由參賽者汪書萍斬獲最佳作品獎。儘管以現有的資料,無法確認這張海報究竟是不是當年競賽的獲獎作品,但第一張海報確實藉著這樣的機緣誕生。
而更罕為人知的是,2003 年金馬獎推出的 40 屆特別專刊裡,留著一句耐人尋味的敘述:「1980 年 金馬獎海報被檢舉抄襲。」
也在此補充一個小知識,每年吸引萬眾影迷朝聖的「台北金馬影展」,並非一開始就隨著金馬獎開辦而存在,是 1980 年才舉行第一屆。當時它還稱作「金馬獎國際觀摩影展」,這張海報上也可以看見這筆足跡。
1989|第 26 屆(海報設計:不詳(左)/劉開(右))
然而海報的線索就此中斷。第二張網路可考的金馬獎海報,還得再等 9 年,直到第 26 屆。
耐人尋味的地方是,網路上流傳著兩張金馬 26 的主視覺。
一款是圖左,綠色底、金色金馬 Logo,簡單明暸的海報。另一款則是圖右,書法筆觸形成的幾何塊面,將字本身作為圖像展示,是就算以 2023 年的眼光來看仍不顯老的創意,這張海報的設計者是劉開——同一年《悲情城市》上映前,劉開也曾以「二二八」的字符繪製了一張電影海報,而後成了台灣電影史上特異並深切的一筆。
1991|第 28 屆(海報設計:不詳(左)/游明龍(右))
隔 2 年的金馬 28,這次的海報不再有俗豔的大型金馬標誌,而是以膠卷折成的紙飛機,掛著明體副標「飛向電影的夢」,為往後主題性強的視覺打了草稿。
和金馬 26 一樣,這一年的金馬海報同樣有兩張截然不同的款式。另一個版本的海報由游明龍設計,分散的構圖與編排讓人印象深刻,不過扣回到金馬,海報左上角可以看見紙飛機的蹤影。
1993・1994|第 30・31 屆(海報設計:不詳)
在那個視覺專業尚不成熟的年代,金馬的文宣也大多直接發包給廣告公司處理,因此除了品質較為參差外,包括海報在內,幾乎不會特別標榜設計師是誰,也難以溯源當時的圖像留存。過往的劉開和游明龍只是少數能找到名字的特例。
2001|第 38 屆(設計:張治倫)
途經數張海報,距離「主視覺」的誕生還得等到千禧年後。
2001 年第 38 屆金馬影展,展開了金馬海報以主題性視覺創作的年代。海報配色鮮烈,設計師張治倫以「母親」為靈感,海報上是捧著孕肚的女人。拋卻了電影相關元素的既定思維,在視覺主題上的大膽嘗試,廣獲大眾好評,也成為金馬視覺發展裡一塊重要的里程碑。
往後金馬執行委員會,開始陸續邀請台灣不同的藝術家、插畫家與設計師,扣合當代議題與觀點,賦予金馬視覺新的意念。這幾年才開始追影展的影迷,也可以從這段歷史裡看見幾米、聶永真、林小乙、王志弘等一眾創作者的當年。
2002|第 39 屆(設計:幾米)
2003|第 40 屆(設計:可樂王)
2004|第 41 屆(設計:不詳)
2005|第 42 屆(設計:吳孟芸)
2006|第 43 屆(設計:聶蕙雲)
2007|第 44 屆(設計:River Kuo)
2008|第 45 屆(設計:聶永真)
2009|第 46 屆(設計:王志弘)
2010|第 47 屆(設計:王志弘)
2011|第 48 屆(設計:林小乙,攝影:侯孝賢)
2010 年,阮經天以《艋舺》奪下金馬影帝,隔年被邀請當起了影展大使,在侯孝賢導演操刀 30 秒的形象廣告裡擔綱手持攝影機的男主角,以「流光似影,百年瞬間」為題,侯導拍出不同年代裡,一樣的攝影心事,也讓阮經天換上民初長袍馬褂、日治時代的軍醫套裝、光復後的老式西裝、現代的文青打扮(是要走秀?)
2012|第 49 屆(設計:幾米)
2013|第 50 屆(設計:聶永真)
2014|第 51 屆(設計:蕭青陽)
2015|第 52 屆(設計:張叔平)
2016|第 53 屆(設計:黃海)
2017|第 54 屆(設計:方序中)
這款海報對不少影迷來說,是最有印象的一張。當年《春光乍洩》上映二十週年,在金馬影展放映數位版,方序中也以瀑布、簾幕的意象,重組、纏繞、攤開成不同的標準字與設計組合。
「對我來說,電影就像一場夢,而主視覺中出現的那個瀑布,就象徵著夢境。在創作時我將自我投射成主視覺中的人物,而瀑布代表著夢想的世界,兩者從小到大,建構出完整的電影感。」——方序中
另外包括金馬 52 張叔平以胡金銓導演《俠女》的概念來設計海報、金馬 53 則有黃海貫通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靈感,再加上本屆的《春光乍洩》,這三年的金馬主視覺形象都是以單一電影為發想。
也從本屆開始,金馬邀請設計團隊的頻率也不像以往年年更換,而是二到三年與同一設計團隊合作,包括金馬 54、55 的方序中,56、57 年的 JL DESIGN,58、59、60 的 Bito。
2018|第 55 屆(設計:方序中)
同樣為方序中設計,金馬 55 的海報以金馬四大主軸人物:李安(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席)、侯孝賢(金馬電影學院院長)、鞏俐(金馬獎評審團主席)、小野(金馬創投會議評審)的側臉輪廓層巒疊嶂,也讓影迷們印象深刻。
2019|第 56 屆(設計:JL DESIGN)
這張擬真、皮毛細緻、在黑暗中隱隱現形的馬背,大概也是近幾年來讓人眼睛一亮的設計。從這一屆開始,也可以觀察到主題性來到比較抽象、意念式的概念上,不特定為單一議題與電影說話,而是回歸金馬本身對於每年電影時事變動的展望。
此外圖面上的這匹駿馬則是美國攝影師 Randal Ford 的作品〈Black Horse No. 1〉。
2020|第 57 屆(設計:JL DESIGN)
金馬 57 正值大疫之年,以「TAKE ONE:前往明天的路上」的主題出發,本屆金馬視覺的一大重點,便是 JL DESIGN 與金馬聯手向群眾徵選、集結影像素材,並將素材安排在在海報、典禮舞台、入圍影片等地方使用,象徵了被傷病籠罩的年代裡,一股由下而上的蓄力。
「很多人會問我,收到的群眾徵件當中有沒有最喜歡的?但對我來講,最大的挑戰只有一個:我希望對得起這些人,對得起他們花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把他們的一張照片、一段影片貢獻給我們。
它們絕對不是素材,是每一個人生命的片段。我們一定要好好發揮它,把故事說好。」——羅申駿
2021|第 58 屆(設計:Bito)
金馬 58 首度使用了動態主視覺,以鏡頭帶領觀者拉近、拉遠,牽引出三張海報的材質與全貌,清晰裡有模糊,模糊裡有清晰。
2022|第 59 屆(設計:Bito)
金馬 59 延續 58 的動態海報,Bito 與陳新發率領的法蘭克質感創作團隊合作。陳新發是去年剛獲「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質感師,巧手賦予電影場景與素材的質地與肌理。海報上大大的黑色「金馬」,是陳新發嘗試將電影拍攝的歷程「視覺化」,承載了噴漆顏料水漬、定位膠帶的標記、支撐劇組踩踏的蘋果箱與器材的磨損⋯⋯大銀幕的榮光背後,那些細緻的刮痕,才真正記錄了拍攝時刻的美麗與血淚。
2023|第 60 屆(設計:Bito,作畫:江賢二)
60 年過去,有近 30 張的海報與視覺亮相,金馬已經不只是獎項、影展,也是一個深深刻在台灣人心中的品牌。為了把火炬傳遞下去,今年金馬請來已合作過兩年、由劉耕名率領的 Bito 更新品牌識別系統,統一了標準字、用色、版型與品牌調性的細項,讓這份記憶更好地留在心底。配置的底圖則是由藝術家江賢二無償授權了「比西里岸之夢」系列作品。
也不妨讓我們繼續期待明年、下個十年、甚至是未來百年的金馬主視覺——這匹承載著千萬電影夢的戰馬,想必還沒有要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