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麥美感學院|媽媽和孩子,都有各自綻放的樣子 ft. 漿果花藝 Monica

麥麥美感學院|媽媽和孩子,都有各自綻放的樣子 ft. 漿果花藝 Monica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8.12.2023

兩歲的小海坐在桌子上,小手抓著畫筆著色,顏料畫出了邊界,她主動抬頭對媽媽說:「這個沒關係。」Monica 點點頭,同意這沒關係。九歲的番茄正在將厚紙板剪成花圈的形狀,Monica 關心:「這個不好剪,妳慢慢來。」番茄「嗯」了一聲,靜靜地用自己的時間,剪出滿意的形狀。

一起做聖誕花圈的時光裡,小海的童音發問不斷、好奇滿滿;番茄則默不吭聲,眼神專注投入。Monica 說:「我們三個,完全不一樣。我也常常在想,她們到底是像誰⋯⋯?」

Monica 創辦「漿果花藝」,經常接單國內外大品牌的花藝佈置,精準打造產品、空間與品牌需要的氛圍形象。但其實創業時,大女兒番茄才兩歲。她一面經歷創業前期的壓力,一邊陪伴孩子。有時也在花裡學習做一名媽媽。

「小海像香菇,很安穩;番茄像蕨類,非常敏感⋯⋯我喔,我是雜草吧,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哈哈⋯⋯」和孩子相處,她大多只是觀察著孩子的特性,像是做花藝——看看什麼條件與環境下,孩子能發揮自己、綻開的最美。

一家人也像她的花藝工作室,可以放入姿態迥異的花朵,各自盛開各自美好。

這天 Monica 和女兒們一起製作聖誕花圈,享受節慶感中的歡樂氛圍——這也是「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麥麥美感學院」所提倡的,在日常生活,用最不費力的方式發揮創造力,也培養獨特的親子關係。

這是番茄第一次做聖誕花圈。問她喜不喜歡和媽媽、妹妹一起完成的成果,她點點頭,說最喜歡塗上顏料的過程:「下次做,我想要塗成紫色的花圈。」

IMAGE

漿果花藝 Monica 與女兒小海(左)、番茄(右),一起在家利用麥麥盒等簡單的材料,輕鬆製作獨一無二的聖誕花圈。
 

生命,不需要控制

「妳想要擺這些小點點嗎?」Monica 把裁切好的紙圓點交給小海,見她把圓點都集中在花圈的同一側,她問:「妳想要這樣放嗎?」小海點頭,「是。」

不只是和孩子一起勞作,Monica 說大多數情境裡,她都不太對女兒下指令。而這也是學習來的。「以前如果我指定她們要做這個、做那個,她們很可能會突然生氣——因為我的指令可能不符合她們真正想要做的。」後來漸漸發現,其實讓孩子自己決定想要做什麼,是最順暢的解方。

而當孩子想做的和媽媽的理想差異過大,就會展開討論,「不是我說了算,不然她們會一開始答應,然後很可能接著爆哭⋯⋯那都是發生過的。」Monica 苦笑。

聖誕花圈的裝飾圓點最後集中在一邊,「我覺得也滿好看的啊!」Monica 說,這就是大人絕對想不到的創意。

IMAGE
IMAGE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番茄突然主動說想要到工作室上花藝課,結果才上完一堂課,就說不想做花了。Monica 也沒有花力氣說服番茄繼續學習,「她說她不適合做花藝。她現在的目標是以後想去賣西瓜,我也說喔好啊——」

尊重番茄想要嘗試的跟不想接觸的,也尊重她的特質。例如,很不會笑。「她就是很沒有表情。」曾經也想要拍下女兒笑得甜美的神情,但實在勉強不來。她轉念,那不笑也沒關係,「我覺得一定有人喜歡她這樣。」

就像麥當勞提倡的,每一對親子也能像朋友。和番茄相處,Monica 很常覺得彼此像姐妹,「其實想想,我們也沒差幾歲⋯⋯我八十歲的時候,可以看到六十歲的番茄欸!」

二十一歲就成為媽媽,接著創業,常常忙起來是做花做到天亮。Monica 說自己是雜草不是沒有原因,她習慣堅韌、獨立,小小的身體裡似乎有著足夠的空間與養份,孕育生命與花藝。

但成為母親的過程中,她最大的收穫卻是:「不一定要這麼強。」

不是每一次都要獨立

作為同齡裡早先成為媽媽的人,她沒有得參考,一切都是全新的。「我當時想,原來帶孩子是這麼可怕的事嗎?」

番茄從小就非常愛哭,黏人的狀態超出 Monica 想像,一路喝母奶喝到三歲;在四歲之前,完全沒辦法讓媽媽以外的人抱。一直到身邊開始出現少數有孩子的朋友,她想,太好了,有人可以一起共苦了。抱著取暖的心情,卻發現每個家庭狀況差異之大,「我才意識到,是我的孩子滿特別的——番茄是高需求寶寶。」

比一般孩子更敏感,無法被滿足時反應更加激烈,時常發生難以預測的哭鬧,很長一段時間 Monica 幾乎無法放下還是嬰兒的番茄。

「其實我很無助。」求助醫生到幫番茄看星盤,能做的她都做了,「我還是覺得,是我做錯了什麼。」

IMAGE
IMAGE
IMAGE

辭去在大企業擔任公關的工作,Monica 自己創業也是希望有更多時間和孩子相處。沒想到,創業之後,幾乎就沒有下班了。因著緣份開始創業做花藝,她卻繼續在接單中追逐成就感。「我常常不計成本的做花,就只為了,哎,我想看到客戶的笑容。」

戰鬥姿態太強,不論過去在企業上班,或自己創業,Monica 的能幹總是引來他人的信任與依附,創業不久很快地接到國際大品牌的長期訂單;還曾經在花藝佈置的現場,直接被交付了整場活動,從做花、佈置、主持到撤場,全部一個人包辦。

其實也會累。只是當時還不自覺。

IMAGE

Monica 從小和父母親密,尤其和爸爸的感情很好,但同時爸爸對她的要求也很高。「他說女生一滿十八歲就一定要會開車,所以我一成年,他馬上擅自幫我報名駕訓班。」爸爸說男生會做的,女生也都要會,「反正,不要靠男生。這是他的教育方針。」

可以自己雙手扛一箱箱花藝材料,也可以一個人開很遠的車運送花材——Monica 意識到,自己時常沒辦法向別人尋求幫助,因此有一段時間覺得所有事情只能靠自己,一肩扛起。「我到現在還在學著說,說我其實做不到。」

面對女兒們,她想要轉化這樣的教育。想要再軟一點——可以努力去學,但不是每一次都要用盡全力。

女兒的眼淚也提點了她。「我常常看番茄,哇,怎麼哭成這樣——我才發現,我都不願意讓自己哭欸,我不讓自己表達情緒。」

漸漸地,Monica 把完美主義放下,她試著有時候把標準拉到最低,孩子還健康,就好。這時小海剛換完尿布,光著腳跑了過來。「就像這樣,光著腳,腳很髒,但很好,很好,能大便、能跑,就很棒了。」

隨著年紀漸增,番茄也越來越穩定。但主要讓番茄安穩下來的原因,是父母的幫忙。

「番茄和他阿公現在就很像小丸子和友藏,他們是好朋友,非常親密。」親密感的依附對象擴增了,番茄的安全網更大,也不必要全部放在媽媽身上。現在,她們每週兩天固定回家吃晚餐,相聚,也是 Monica 藉機放鬆的時刻。

她也在練習依靠他人。「嗯,諮商師教我,要練習說:我需要幫忙。」

IMAGE
IMAGE

找到自我療癒的方法

創業前兩年,Monica 快要忙瘋了。「有天在車上,我先生跟我說,他覺得他沒有那麼愛我了——因為我工作太忙了。」聽完心情很複雜,但當年她沒有辦法調整。知道自己太快、太專注在工作上,可是並不知道該怎麼慢下來。

照顧高需求的番茄,事業又剛剛起步,加上夫妻倆有意想要再生一個孩子。但當這一切重疊在一起,強度太高。「番茄五歲的時候,我其實有懷孕過一次,結果那時候子宮外孕。」之後切掉了一邊的輸卵管,Monica 說自己的經期亂七八糟,醫生說,壓力使她幾乎沒有卵子了。

時常要接收客戶的情緒,又沒有可以宣洩的方式,身體出了狀況,才發現到了極限。「我一直埋頭工作,希望家庭更好,但我好像失去更多了。」

有一段時間沒辦法接電話,也不想和別人交談,Monica 開始看心理諮商。對她來說,在忙碌緊湊的行程中,騰出固定的看診時間,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療癒。

「後來也接觸了一些藝術治療,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的工作就是藝術治療。」此後回到工作上,她不再把花當作產品,「花不只是賺錢的東西,它其實在陪伴你。」

現在 Monica 做花,就是一定程度地在療癒自己。花藝成為她的戰友與陪伴者,她把做花的時間設定成 me time。「太重要了啊,一定要有自己的時間、空間⋯⋯想東西,感覺自己的狀態。」

一家人,心靈上緊密與彼此關心,同時可以享受自己獨特的模樣與擁有 me time。

工作狂的她,現在也很珍惜放假,一家人窩在家裡的時候,那畫面常常是——小海在自己的桌上玩陶土、番茄窩在沙發上在看影片、Monica 在陽台放空,「我先生很乖在洗碗,然後我會過去抱他一下。」

IMAGE

親子一起創作勝單花圈的過程,就是能望、珍貴的慶祝時光。

後記【番茄聖誕語錄】

「妳相信有聖誕老人嗎?」
番茄搖頭。
「那妳會有聖誕禮物嗎?」
番茄點頭。
「期待嗎?」
番茄:「我已經知道是什麼了。我跟媽媽說我要指甲貼紙。」
「那妳最期待什麼樣子的貼紙?」
番茄:「貓咪的。因為我們家有養貓咪。」
「喔喔,那貓咪叫什麼名字?」
番茄:「牠有很多名字⋯⋯大家愛怎麼叫牠就怎麼叫。」
「好特別⋯⋯那妳叫牠什麼?」
番茄:「⋯⋯貓咪。」
「就叫牠貓咪?」
番茄:「對。」
「為什麼?」
番茄:「⋯⋯因為,貓咪,就是貓咪。」


 

麥當勞【麥麥童樂會】

長期提倡「當孩子的朋友」的麥當勞,今年推出「麥麥美感學院」單元,邀請爸媽在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上,發現可以和孩子一同探索、培養美感的機會,並且同時透過分享與互動,使親子交換彼此視角,創造親密又獨一無二的時光。

麥當勞將陸續邀請五組不同領域的美感達人,分享他們的 #FeelGoodMoment 及最輕鬆自然的親子美感體驗法,和大小朋友們在 2023 年的春夏秋冬找到生活的美好!

本篇邀請花藝師 Monica 和兩名女兒一起製作聖誕花圈,在節慶氛圍濃厚之際,與孩子親手打造佈置家裡的物件,藉由輕鬆、簡單的手工創作,分享喜好與心情,發現一起做花圈的過程,就是一趟最美好的慶祝時光。

完整步驟關注麥當勞【麥麥童樂會】臉書粉絲專頁:https://bit.ly/3rmrWSn

#花藝 #親子 #麥當勞 #心靈成長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游育寧
採訪廖昀靖
撰稿廖昀靖
攝影日常散步 李盈靜(IG:@numberxii)
核稿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