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的時候看《吉伊卡哇》是會哭的」──透過吉伊卡哇,看見人類自身的不堪

「疲倦的時候看《吉伊卡哇》是會哭的」──透過吉伊卡哇,看見人類自身的不堪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5.03.2024

(封面圖片來源:『ちいかわ』アニメ公式 X(原 Twitter)

「吉伊卡哇」在日文原文的意思是那又小又可愛的東西。

《吉伊卡哇》系列起於日本漫畫家 Nagano 的一篇推特發文。第一篇貼文「想這樣生活」,畫著當時還是雛形的吉伊卡哇,過著吃飽睡、睡飽吃的小確幸生活。一篇隨手畫下的插畫,在推特上引起迴響,獲得上萬愛心、4000 多次轉發。Nagano 於 2020 年開設了吉伊卡哇官方帳號,在推特上連載,如今官方帳號已有 300 萬追蹤。

近年隨著漫畫出版、動畫播映,《吉伊卡哇》慢慢席捲日本、台灣,連東京晴空塔、金閣寺、鐮倉大佛都販售起聯名商品。會紅,起初無非是因為「又小又可愛」的角色形象。然而如果問粉絲,喜歡《吉伊卡哇》只是因為可愛嗎?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疲倦的時候看吉伊卡哇是會哭的。」YouTube 上一部介紹《吉伊卡哇》的影片下,有日本讀者這樣留言。

乍看之下,《吉伊卡哇》的故事和其他「子供向漫畫」無異:可愛的主角與他的朋友們一起在奇幻世界中冒險。然而,仔細讀下去,會逐漸發現《吉伊卡哇》的世界觀背後,那「隱隱的不安」——

吉伊卡哇的世界裡,存在嚴明的階級與勞動制度,吉伊卡哇一族必須透過大量的勞動,例如除草、討伐、在工廠工作,才能累積到生活所需的金錢。角色小八貓住在沒有門窗的山洞中、半夜肚子餓便起來吃泡麵,存了非常久的錢才買到夢寐以求的第一台相機,準備撕開保護膜時,卻因太珍惜新相機,轉念一想,決定「先不要撕開好了!」

當多數主打可愛的吉祥物或漫畫角色,沈浸在沒有壓力的夢幻世界裡,以背離社會規束的形象提供人們療癒——吉伊卡哇卻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這些可愛的小生物,竟然要經歷和我們一樣的驚慌、不安與失落。

以下劇透,在意者請斟酌閱讀

有次,吉伊卡哇與朋友們被運送到偏遠的森林中,討伐大型怪物奇美拉,一行人最後以失敗告終,奇美拉卻放過了吉伊卡哇,沒有傷害他。之後吉伊卡哇回到工廠,發現一起工作的同事換人了,讀者這才透過細節拼湊起來,原來先前討伐的怪物就是吉伊卡哇的同事。

他們一直以來討伐的怪物,其實是他們自己。

之後的篇章中,變成怪物的同事懷念起過往每天吃甜點、和朋友們待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轉念卻又想到那時每天參加勞動、在討伐時受傷,傷痕累累地回家哭著睡著,因而他終究甘於這副怪物的身軀。

讀者開始明白小可愛一族的悲哀——雖然乍看之下每天無憂無慮、過著既可愛又幸福的生活,和管理他們的「鎧甲先生」也處得很好,卻無法擺脫實質上被奴役的宿命,甚至為了擺脫命運,成為孤獨的怪物在所不惜。

在中國論壇上,有讀者寫了文章深度解析《吉伊卡哇》的世界觀——然而當他寫到看似和善的管理者「鎧甲先生」可能壓抑吉伊卡哇一族的能力,並迫使他們對抗自身、避免大規模的反抗時,卻點到為止、意味深長地說:「為了和諧,以下就不再展開。」

這樣說來,《吉伊卡哇》幾乎是反烏托邦作品了。為何要在可愛的糖衣外表下創造出這種「有毒」的世界?作者 Nagano 曾在訪談中說,其實創作這些劇情「沒有什麼深意」,「但我喜歡雌性螳螂吃雄性螳螂這種生物的殘忍。也許這就是我想描繪這些生物特徵的原因。」

因為這些「沒什麼深意」的殘忍,吉伊卡哇和他的朋友們,總是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與劇變、逐漸發現「可愛」也不代表所有夢想都能達成,必須開始學著處理各種失落(例如吉伊卡哇考了兩次除草檢定還是考不過),或是為了生存,拿起討伐棒對抗曾經的夥伴,同時也對抗自身「想要變得強大」而傷害他人的欲求⋯⋯

或許這正是《吉伊卡哇》深深吸引眾多讀者的原因——在本就壓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打開推特,看著吉伊卡哇與他的朋友們,用小小的、可愛的身軀,堅強地在幸福的、美好的,但有那麼一點殘忍的世界中生存。

#日本 #漫畫 #吉伊卡哇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宋文郁
核稿編輯吳浩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