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凝視成為唯一可能──目目非營利「尋常之外」展覽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的展場裡,設置了大片的眼動科技體驗裝置,排隊體驗的觀眾結束後最常出現的一句感想是——「這好難。」
凝視投影幕,目光所及之處生成一道彩虹,然而彩虹大多數時候並非優雅地展開,而是隨著視線橫衝直撞,要不超出邊界,要不不聽大腦使喚移動。
凝視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對許多重度身障者而言,這是他們唯一能做到的。
𓁹
今年 9 歲的昀安,在 4 個月時因為和姊姊有明顯不同,被爸媽帶到醫院檢查,進而確診腦性麻痺,從此身體上的障礙把她圍成一座孤島。
想說的話無法自由地透過語言傳遞,她不是沒有話說,只是發聲原理之複雜,需要協調吸氣呼氣,還要配合喉嚨動作,再用耳朵追蹤自己的聲音,才能完整說出一句話,而這一切對腦性麻痺的身體來說太過困難。因此最有效卻也最無效的溝通方式,只剩下哭,孤島之外的人只知道她有需求,卻始終不知道她每一次的需求究竟是什麼。
展場以孤島為設計概念,用透明圓罩隔絕外部,體驗重度身障者無法與他人對話、交流的日常。
溝通是雙向的,外人無法得知她的想法,相對地也無法確定自己傳遞的訊息,是否有被準確接收——想像這樣的隔閡發生在最親密的家人之間,往往最讓人沮喪挫折,甚至有重度身障者的家長說:「我們甚至不確定孩子是否認得我們。」
照護者擔心自己離開之後,孩子能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但外在社會的眼光,有時卻也將他們受限於「生存」。在許多身障者報導的貼文裡,主角努力找到自己在世界裡的位置,底下的留言卻陰暗地評論:把他們照顧好就好,學習對他們來說太痛苦了。
但當昀安初次使用眼動輔具,人生頭一回能夠準確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媽媽旁觀她的眼神,不是痛苦,而是純粹的喜悅。
𓁹
目目非營利成立的 5 年裡,他們看過太多雙眼可以達成的可能性。眼神如滑鼠,可以翻頁,可以指向,可以說話。有了眼動輔具的昀安,如今可以在老師的陪伴下一起在便利商店買一盒愛玉,那是從前的他們無法想像的畫面。
展場影片裡記錄下的身影,還有在眼動輔具的協助下可以看完一本繪本、畫一張畫,用 Excel 表格整理資料,打字完成一本上百頁的書,用剪接軟體剪輯一支影片,用繪圖軟體做一張卡片。
還有玩《神魔之塔》——不是那種專門為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簡單電腦遊戲,而是能跟平凡人連線對戰的,貨真價實的線上遊戲。別人的生活,他們同樣有機會加入其中。
然而眼動輔具終究只是工具,實際體驗過展場中的眼動裝置,最開始往往失敗收場,而對於重度身障者而言,凝視的挑戰又比常人更巨:首先需要建立眼球的凝視、追視、掃視等肌肉協調能力,再者有些疾病會使身體不自然抽蓄、抖動,影響視線,還需要先在輪椅上固定雙腿,才能正常操作眼動輔具。
透過眼動科技捕捉瞳孔,讓重度身障的學員們可以藉由移動視線,操控遊戲介面以及翻閱故事書。
展場設有眼動裝置的體驗區,透過「凝視」螢幕來移動畫面上的游標。
看,也是需要教學的。自從 2019 年協會成立,目目非營利培育了將近九十位眼動老師,以一對一的方式,在台灣各縣市展開眼動輔具的操作教學,外人想像是如操作說明書的講解教學,實務上卻更為細緻。由於每位學員肢體障礙程度不一,光是連輪椅要如何調整成適合操作眼動輔具的位置,都是一門大學問。而不同年齡層,也有各自相對應的身體及認知發展,從最簡單的認識數字、形狀,再到發展生活能力,都是以年為單位的循序漸進。
貼身式的指導,也因為他們往往是教學現場最容易被漏接的一群。大多數的身障者,家長要不選擇在家自學,要不在學校裡,現有的師資難以照顧到他們更細微的需求,而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程,用意就在於補起教育資源上的缺口,讓學習能夠真正成為日常。
𓁹
前陣子,目目非營利在臉書上邀請幾位青年學員分享各自的完美日常。討論起日常,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一天大部份時間都只能仰躺著,以眼動輔具操作電腦的瑞克說,對他而言,日常就是電腦。
幾乎只能是電腦。
但電腦裡的日常是上班、是玩遊戲,在 Twitch 上開遊戲實況、是滑各種社群,尋找新垣結衣。瑞克喜歡新垣結衣。
那是最普通卻也最完美的日常。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平權展覽
時間:2025.04.18 - 05.04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 4A 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