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儂蘭語:第二站,廟口紅糟魷魚

吳儂蘭語:第二站,廟口紅糟魷魚

作者吳緯婷
日期15.11.2011

紅通通的正方形塑膠桌,桌上淺藍筷桶裡擺放著滿滿的竹筷,一副活潑的、蓄勢待發的樣子,順手拉開紅圓塑膠椅坐下,立刻就有了節慶般小食的氣氛。說到這間在地小吃,大約是宜蘭人共同的原鄉記憶。

在中華民國建國之時,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大量街道被更名為「中山路」。到了台灣,在各縣市鄉鎮的道路規畫中,幾乎第一主要幹道皆命名為「中山路」,位居交通商業繁榮之地,於是多半緊連著火車站的這條大街,店鋪像下雨打傘花一樣,一間一間熱鬧地開張起來。宜蘭也不例外。然而跟著時間的變遷,整條中山路的店家新舊交織、古今交融,各個爭奇鬥艷,是另一種商家大熔爐。我常常想,生活各層面的大小需用,從頭到底走一遭中山路,就絕對能滿足了。清晨和媽媽到水洩不通的菜市場買菜,聽賣菜的阿嬤說蔬果都是田裡剛摘的;下午能和同學騎車去逛街,看看小店有沒有又進了下一季的新品;到了傍晚黃昏,拐進中山路兩旁的小路,一間間都是老字號的小吃店,又美味又實在,讓我們躊躇百般地挑選。

宜蘭的五十多年老店「紅糟魷魚」,雖也是在中山路上的其中一間老字號,卻擁有比旁人更得天獨厚的氣勢。一到了下午,日頭平西,天空已經變得像粉彩般的黃昏時,紅糟魷魚便開始架桌開張。它擺的位置不在別的地方,就在中山路中央,昭應宮前面的廣場上。從來就沒有想過,為什麼它可以開在廟前廣場,獨佔了整個大氣的背景,和頭頂上一盞盞深黃、透紅的燈籠作露天店家的免費佈景。廟口飲食文化是台灣的通性,緊靠在一起的攤販,為眾多的遊客呈現道地美食。然而宜蘭這廟口,卻僅此一家,這幾年以來,似乎也沒有別家來競爭劃位。雖然不曉得其中道裡為何,但我滿足於在夜深時刻,和家人圍著桌子坐下,切一盤紅糟魷魚,叫幾碗冒著熱氣的香菇粥,一起吃消夜。紅糟醬汁醃過的阿根廷魷魚,再用熱油炸過,灑上胡椒鹽,一切擺盤,就是色澤誘人的小吃。旁邊還有爽口的台式泡菜作搭配,又脆又有嚼勁,那微鹹的滋味,和湯汁清甜的香菇粥一起吃下,立刻暖了胃,為一天畫上滿足的句點。晚風淡淡,吃飽後騎摩托車回家的路上,總會覺得特別涼爽,預感著今夜的好夢。

那樣的味道,在離鄉求學,或身在異地時,會在某個恍惚的片刻,突然鮮明地侵襲過來。上次回家,晚上騎車想吃一碗意麵,卻遇到公休日,正戴上安全帽,煩惱要吃什麼的時候,回頭一望,街的對面卻是熟悉的招牌──紅糟魷魚。不知道什麼時候搬遷到店面裡了呢。「要吃什麼呢……」旁邊的人咕噥著,老闆娘阿沙力的喊起:「就只有香菇粥跟紅糟魷魚兩樣,來,粥要幾碗?」我不禁偷偷的笑出來。那個晚上和媽媽邊吃邊聊店這幾十年的歷史,外地來的食客也漸漸多了,但所幸味道仍如記憶一般。雖然也是滿足,騎車回家的路上吹著風,卻不免默默想起在廟前廣場時,在那些有星星的夜晚,配著淡淡燈籠和招牌的光,朦朧晦明之際,喝粥舉箸的那段老時光。

地址:宜蘭市中山路三段 153 號

#小吃 #文化 #飲食 #宜蘭 #台灣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吳緯婷
攝影吳緯婷

推薦文章